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试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得分:____
第1卷阅读题 (共40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烟”的直指的意义,多数人都会明白,它的联想意义却是不易捉摸的。

B.字的直指的意义在字典里可查到,而字的联想的意义是发展变化的。

C.“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太阳温暖使玉产生烟雾让人容易联想。

D.诗歌的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诗歌的妙处也在含混中充满蕴藉。

2.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这给字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带来了难处。

B.诗歌创作方面联想的意义难用是因为它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

C.固定的、偏于类型的字的意义容易控制,也容易使用。

D.作者用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是为了说明文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点铁成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要尽量做到直指和联想的意义相结合。

B.诗歌创作要善于运用联想的意义,这样才能使诗歌意蕴丰富。

C.文学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平淡的表达。

D.选文主要是为了论述阅读和写作时“咬文嚼字”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内外古诗文阅读、默写(20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礼节甚倨.倨:傲慢
B.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约束:遵守约定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仔细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延请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秦亦不以.城予赵以.戏弄臣
B.拜送书于.庭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C.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乃.使其从者衣褐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且秦强而.赵弱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在正殿上隆重地接见了他,但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交出十五城后,果断地派人暗中把璧送回了赵国,使秦王的诡计落空。

B.蔺相如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从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历数秦王不讲信用和群臣对自己的无礼之举,并胁迫秦王按约划了十五城给赵国。

C.秦王斋戒五日,并在朝廷设九宾之礼迎请和氏璧,当得知璧玉被送回赵国,并没有杀害蔺相如,这说明秦王是一个宽宏大量、头脑清醒、知错就改的英明国君。

D.司马迁非常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完璧归赵”中,通过蔺相如与秦王君臣的对比,十分突出地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多变、忠心爱国的形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诗歌阅读(5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诗中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9、补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每空1分,共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念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在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

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
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

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

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

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

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

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

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

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

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

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

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嶓,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

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

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

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

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

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

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

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

这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

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

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

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

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

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

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

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0.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一走进西藏,“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3分) 11.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3分)
12.请简要分析第6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3.作者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题目却是“在那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这两者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4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6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厉害再接再励事故人情事故
B.人才一表人材驰骋一张一弛
C.报负打击抱复文彩神彩奕奕
D.报销烟消云散重叠岁月更迭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石林千奇百怪的形象。

那些奇石造型有的像人,有的像花,有的像剑,真是栩栩如生。

B.黄岩岛位于中国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周边海域辽阔,岛礁星罗棋布,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吸引大批中国渔民来此捕鱼作业。

C.小王性格封闭,言辞极端,孤傲地对待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敌对的情绪。

他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D.春天的圆通山公园,海棠和樱花竞相开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花随着枝条的摆动,更显得风姿绰约。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李师傅告诉交警,昨晚东风西路上发生两车相撞交通事故的时间在晚上11点到11点半左右。

B.我市建立了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法规,有效防止了有害信息不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C.这家钢铁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争取五年内把单位能耗降低一倍。

D.优秀的电影除了能让人欣赏到优美的画面,从故事中找到快乐之外,还能启迪、教育、引导人。

17.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所填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原来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事物深刻,文句才富于底蕴。

①语言跟着思想走
②思想如行云流水,笔下才汩汩滔滔
③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④想得正确,才写得正确
⑤思想是语言的内核
⑥想得清楚,才写得清楚
A.⑤③①④⑥② B、③⑤①⑥④②
C.①⑥④②③⑤ D.①④⑥②③⑤
18、请仿照所给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另写三句话。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5分)
是雄鹰,就让它搏击长空,自由而洒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45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5分)
红云中学准备在5月第二周举办“艺术周”活动,学校“采薇”文学社准备在5月8日请本市著名作家余刚来为本校文学爱好者做一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讲座。

请你以“采薇”文学社的名义给余刚写一份请柬。

要求:符合请柬的格式。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40分)
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运动神经元症患者。

病魔夺去了霍金绝大部分的行动能力,他20多年来被固定在轮椅上,不能说话和写字,仅靠3根手指敲击键盘与外界交流,他向人们展示出前所未见的关于宇宙创生、演变、发展的绝美的理论描述。

在一次采访会上,有人问霍金他一生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大因素是什么,他的回答竟然是:幸运。

霍金用被病魔疏漏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键盘,大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解释: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阅读完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感想?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阅读题
l【答案】C 【解析】对诗歌意境、“烟”的联想义的曲解。

2【答案】D 【解析】为了说明诗歌要善于运用联想。

3【答案】A 【解析】不是所有文字都要“尽量做到直指和联想的意义相结合”。

4【答案】D 【解析】引:拉;牵。

5【答案】C 【解析】A“以“前一个是介词,后一个是连词;B“于”前一个是“到”,后一个是“在”;D“而”前一个表因果,后一个表并列。

6【答案】D 【解析】A“在正殿”“隆重”错;B“夺回”错,“群臣对自己的无礼之举”原文无依据;C“知错就改”错。

7、【答案】(4分)(1)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2)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

8【答案】 (1)已被秋天“凋伤”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波涛汹涌的大江,浓云密布的塞上,开了又开的菊花,心系故园的孤舟,
暮色里急促的捣衣声。

(分析景象2分)写出了深秋的衰败和阴沉的景象。

(3分)(概括特点1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到家乡的悲凉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2分)
9【答案】(1)虽九死其犹未悔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梧桐更兼细雨
(两题为选做题,每题5分,两题皆答者算第一题的分,每空1分)
10【答案】神奇的西藏是自然界中没有被污染的净土,蕴含着难以征服的力量和无法了解的神秘;这里是心灵的净土,适合人与自然真诚的对话;这里是我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在这里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净化,所以作者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

(3分)(围绕“自然”“心灵”对话答题,意思对即可得分)
11【答案】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③他们目标明确(有执著的追求);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

(3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意思同即可得分) 12【答案】从内容上讲,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衬托出生命的顽强与坚定,表现出西藏的自然纯净;从结构上讲,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3【答案】不矛盾。

“遥远而又陌生”是指西藏远离现实中的都市,远离了世俗与功利,
远离了都市文明的侵扰;与现实的喧嚣和繁华相比,西藏充满了
博大与苍凉;与都市人们的追名逐利相比,西藏义是如此淳朴与宁静。

所以对于都市中的人们而言,它是“遥远而又陌生的”。

“灵魂的故乡”是人摒弃了功利与私欲后的回归,回归到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回归到人与自然的精神契合,回归到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参透了人生意义的超脱与彻悟后的淳朴与宁静。

“灵魂的故乡”是人应该有的精神家园,是人们灵魂的柄息地,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欲望与俗利的纷扰、都市生活的厌恶,对自然纯朴生活和宁静精神世界的追求。

(4分)(能对“遥远
而又陌生”与“灵魂的故乡”有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看法即可得分)
表达题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D 【解析】A把“左右”改成“之间”;B“防止了”和“不再”否定失当;C倍数不能“降低”“减少”。

17【答案】B
18【答案】示例:是骏马就让它驰骋草原,迅捷而奔放;是青松就让它挺立山崖,坚强而挺拔;是绿草就让它装点大地,多彩而蓬勃。

(5分)(句式3分,内容2分,酌情给分) 19【答案】示例:
请柬
尊敬的余刚老师:
我校拟于五月份第二周举力“艺术周”活动,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我社诚邀您给我校文学爱好者做一场关于“文学与人生”雕讲座,时间:5月8日下午2点30分;地点:红云中学大阶梯教室。

诚盼您的光临!
红云中学“采薇”文学社
2012年5月1日
(5分)(格式2分:称谓1分,落款1分;内容3分,时间、地点、讲座内容各1分)
20【答案】(40分)
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