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发热患儿的护理演示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发热患儿的护理
第1页,共34页。
小儿发热的概述
小儿发热的护理
第2页,共34页。
作为家长,
你遇到的最多和最棘手的问题就 是------
孩子发烧了!
第3页,共34页。
首先------
我们要确定是否有发热
但是判断宝宝发热
常常会出现两个误区
第4页,共34页。
当妈妈看见宝宝有些异常时,
常常用手摸摸孩子的额头和小手来判断孩子是否发 热了,如果 宝宝的皮肤发烫, 妈妈就认为 是发热了。
第17页,共34页。
各年龄阶段小儿发热的特点
学龄前期:此期小儿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一 般病情较轻,高热惊厥少见。此期患儿基本能配 合治疗,因此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热经治疗后很快 降至正常。
学龄期:此期患儿生理功能发育相对成熟,年龄越 大临床表现越接近成人。发热时患儿可伴有头痛、 四肢酸痛、乏力等症状。
第18页,Leabharlann 34页。发热时相及特点体温
上升期
l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l 表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高热
持续期
l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l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 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 力。
退热期
l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第31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面色紫绀,惊厥发作可
由数秒钟至10多分钟或
更长,可自行停止,反 复发作可致脑损伤,进 而导致智力低下,个别 患儿可发展为癫痫。
第32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止惊:必须争分夺秒,以避免脑细胞受损,影响 智力发育。
首选安定:0.1~0.3mg/kg,一次总量不超过 10mg,密切观察患儿抽搐情况及呼吸频率。
感染性疾病引起: (热性惊厥) 颅内感染: 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颅外感染: 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占60%。
非感染性疾病引起: (无热惊厥)
颅内疾病: 原发性癫痫、占位性病变、新生儿 窒息、颅内出血、颅脑损伤。
颅外疾病:中毒、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高血压脑 病、尿毒症等。
第30页,共34页。
双峰热:高热曲线24小时内形成双峰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数小时又迅速 下降至正常,间隔1-3天发作。
第14页,共34页。
发热热型
波状热: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等。
回归热:高热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
双相热:第一次发热退热后又发热持续数 天后退热(脊灰)
不规则热:流感、结核、败血症、风湿热。
第26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的概念 高热惊厥的原因
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的护理
第27页,共34页。
什么是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 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危急症状之一,尤以婴幼儿 (6个月-3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凡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5 ℃ 以上的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 乱而致的惊厥称为小儿高热惊厥。
l 表现:皮肤潮湿、大量出汗。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 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或休克现象。
第19页,共34页。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祛除 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 衡利弊。
对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 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 功能。
第12页,共34页。
发热程度判断
以腋温为例,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 (37.5 ℃ ~38℃) 中等热( 38.1 ℃ ~39℃ ) 高热 ( 39.1 ℃ ~40℃ ) 超高热 ( >41℃ )
第13页,共34页。
发热热型
稽留热:高热持续≥39℃数天或数周
弛张热:高热在24小时内波动≥2℃
第24页,共34页。
加强基础护理使病人舒适
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的清洁与 舒适。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
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及床单。
第25页,共34页。
注意事项
及时观察降温处理后的病人反应,实施降温措
施30分钟测量体温并记录。
应避免应用大量退热药物,以免脱水、循环衰 竭。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 据支持的前提下应用,不可滥用。
第5页,共34页。
误区二
还有一些妈妈不用手摸孩子的头,而是使用 体温表测量宝宝的体温, 当温度超过37℃时,
就以为孩子发热了, 然后就急匆匆地
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第6页,共34页。
发热的概念
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 体温升高(超过0.5℃)。
正常体温: 腋温 36 ℃~37 ℃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兴奋性↑,小儿高热易引起惊厥。
第11页,共34页。
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
循环系统的影响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消化系统的影响
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胃肠蠕动↓。 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温升高→ 酸性代谢产物↑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免疫系统的影响 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苯巴比妥钠, 8~10mg/kg/次肌内注射。 10%水合氯醛0.5mg/kg保留灌肠。 针刺止惊:人中、合谷、少商、十宣等。
第33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 防止舌咬伤。 吸氧。
物理或药物降温。
第34页,共34页。
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猩红热等也 可以导致发热。
6个月~3岁的孩子由于发热,体温>39 ℃可出现
热性惊厥,所以对孩子的发热应引起重视。
第10页,共34页。
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
能量代谢的影响: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
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体温下降期:脱水
监护心血管功能,防 止休克的发生。
第22页,共34页。
选用合适的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
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 4~6小时服一次。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
布洛芬 :副作用少,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 每6~8小时服一次,如托恩口服液。
退热针剂、退热贴
第28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
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脑神经细胞 分化不全,抑制能力差,以致弱的刺激也能在大 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 电而发生惊厥,发病原因除因年龄因素外,还有 遗传因素,患儿近亲中约40~58%有高热惊厥或 癫痫史。
第29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
第8页,共34页。
婴幼儿正常体温及测量方法
肛温:肛表插入肛门内3-4cm, 3min,正常为
36.5-37.7 ℃ ,较准确,适用于能配合的年 长儿。 耳温:用耳温测定仪于外耳道内,20秒即可。
第9页,共34页。
发热的原因些有哪些?
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也可由于消化道 感染,如肠炎、细菌性痢疾引起;传染性疾病: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先有发热,随后发生惊厥,惊厥出现的时间多在发
热开始后12h内,在体温骤升之时(>38.5 ℃ ),
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伴有意识障碍, 抽搐的程度并不与体温成正比。 发作时,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 闭,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制性和阵挛性抽搐,意 识丧失,严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第23页,共34页。
限制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WHO主张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
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其用途仅限于儿童风湿 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尼美舒利:因其的确可引起肝功能衰竭,故多个国 家禁止或限制使用此药。 糖皮质激素:不可滥用,因其有免疫抑制作用,使 用不当可促使细菌或病毒扩散而加重病情。除非有 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严重者。
第20页,共34页。
孩子发热千万不能“捂”
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热, 第一时间要松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
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
方法—温水擦浴,水温应
微高于体温。但时间不宜 长,防止再次受凉。
第21页,共34页。
注意补充营养、水、维生素等
补充水分,以免脱水。
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
包括维生素。
舌下 36.3 ℃ ~37.2 ℃
直肠 36.5 ℃~37.9 ℃
第7页,共34页。
婴幼儿正常体温及测量方法
口温:置于舌下3min正常为36.3-37.2℃,只
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
腋温:至少5min,正常36.0-37.4 ℃ ,除了休 克、体质消瘦和周围循环衰竭患儿外,适用于 各年龄组儿童。
第15页,共34页。
各年龄阶段小儿发热的特点
新生儿期:由于新生儿棕色脂肪少,皮下脂肪较薄, 体表面积大,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完善,故体温 调节能力差,因此非感染性发热较为多见。而当严 重感染时,体温则往往不升。
第16页,共34页。
各年龄阶段小儿发热的特点
婴幼儿期:免疫力低,极易感染疾病,其早期症状均 为发热,并且该年龄期小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动态 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加之本 年龄期小儿消化功能差,易发生吐泻及食欲不振,造 成体内液体不足。
第1页,共34页。
小儿发热的概述
小儿发热的护理
第2页,共34页。
作为家长,
你遇到的最多和最棘手的问题就 是------
孩子发烧了!
第3页,共34页。
首先------
我们要确定是否有发热
但是判断宝宝发热
常常会出现两个误区
第4页,共34页。
当妈妈看见宝宝有些异常时,
常常用手摸摸孩子的额头和小手来判断孩子是否发 热了,如果 宝宝的皮肤发烫, 妈妈就认为 是发热了。
第17页,共34页。
各年龄阶段小儿发热的特点
学龄前期:此期小儿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一 般病情较轻,高热惊厥少见。此期患儿基本能配 合治疗,因此一般感染引起的发热经治疗后很快 降至正常。
学龄期:此期患儿生理功能发育相对成熟,年龄越 大临床表现越接近成人。发热时患儿可伴有头痛、 四肢酸痛、乏力等症状。
第18页,Leabharlann 34页。发热时相及特点体温
上升期
l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l 表现:皮肤苍白、畏寒、寒战、皮肤干燥。
高热
持续期
l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l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 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 力。
退热期
l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第31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面色紫绀,惊厥发作可
由数秒钟至10多分钟或
更长,可自行停止,反 复发作可致脑损伤,进 而导致智力低下,个别 患儿可发展为癫痫。
第32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止惊:必须争分夺秒,以避免脑细胞受损,影响 智力发育。
首选安定:0.1~0.3mg/kg,一次总量不超过 10mg,密切观察患儿抽搐情况及呼吸频率。
感染性疾病引起: (热性惊厥) 颅内感染: 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颅外感染: 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占60%。
非感染性疾病引起: (无热惊厥)
颅内疾病: 原发性癫痫、占位性病变、新生儿 窒息、颅内出血、颅脑损伤。
颅外疾病:中毒、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高血压脑 病、尿毒症等。
第30页,共34页。
双峰热:高热曲线24小时内形成双峰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数小时又迅速 下降至正常,间隔1-3天发作。
第14页,共34页。
发热热型
波状热: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等。
回归热:高热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
双相热:第一次发热退热后又发热持续数 天后退热(脊灰)
不规则热:流感、结核、败血症、风湿热。
第26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的概念 高热惊厥的原因
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的护理
第27页,共34页。
什么是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 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危急症状之一,尤以婴幼儿 (6个月-3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
凡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5 ℃ 以上的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 乱而致的惊厥称为小儿高热惊厥。
l 表现:皮肤潮湿、大量出汗。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 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或休克现象。
第19页,共34页。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除祛除 病因外,对发热本身的治疗应针对病情,权 衡利弊。
对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不能急于降低体温, 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 功能。
第12页,共34页。
发热程度判断
以腋温为例,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 (37.5 ℃ ~38℃) 中等热( 38.1 ℃ ~39℃ ) 高热 ( 39.1 ℃ ~40℃ ) 超高热 ( >41℃ )
第13页,共34页。
发热热型
稽留热:高热持续≥39℃数天或数周
弛张热:高热在24小时内波动≥2℃
第24页,共34页。
加强基础护理使病人舒适
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的清洁与 舒适。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
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及床单。
第25页,共34页。
注意事项
及时观察降温处理后的病人反应,实施降温措
施30分钟测量体温并记录。
应避免应用大量退热药物,以免脱水、循环衰 竭。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 据支持的前提下应用,不可滥用。
第5页,共34页。
误区二
还有一些妈妈不用手摸孩子的头,而是使用 体温表测量宝宝的体温, 当温度超过37℃时,
就以为孩子发热了, 然后就急匆匆地
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第6页,共34页。
发热的概念
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 体温升高(超过0.5℃)。
正常体温: 腋温 36 ℃~37 ℃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兴奋性↑,小儿高热易引起惊厥。
第11页,共34页。
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
循环系统的影响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消化系统的影响
交感兴奋→消化液分泌↓,胃肠蠕动↓。 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温升高→ 酸性代谢产物↑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免疫系统的影响 适度发热可使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苯巴比妥钠, 8~10mg/kg/次肌内注射。 10%水合氯醛0.5mg/kg保留灌肠。 针刺止惊:人中、合谷、少商、十宣等。
第33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 防止舌咬伤。 吸氧。
物理或药物降温。
第34页,共34页。
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猩红热等也 可以导致发热。
6个月~3岁的孩子由于发热,体温>39 ℃可出现
热性惊厥,所以对孩子的发热应引起重视。
第10页,共34页。
发热对小儿机体的影响
能量代谢的影响: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
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体温下降期:脱水
监护心血管功能,防 止休克的发生。
第22页,共34页。
选用合适的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
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 4~6小时服一次。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
布洛芬 :副作用少,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 每6~8小时服一次,如托恩口服液。
退热针剂、退热贴
第28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
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脑神经细胞 分化不全,抑制能力差,以致弱的刺激也能在大 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 电而发生惊厥,发病原因除因年龄因素外,还有 遗传因素,患儿近亲中约40~58%有高热惊厥或 癫痫史。
第29页,共34页。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
第8页,共34页。
婴幼儿正常体温及测量方法
肛温:肛表插入肛门内3-4cm, 3min,正常为
36.5-37.7 ℃ ,较准确,适用于能配合的年 长儿。 耳温:用耳温测定仪于外耳道内,20秒即可。
第9页,共34页。
发热的原因些有哪些?
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也可由于消化道 感染,如肠炎、细菌性痢疾引起;传染性疾病: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先有发热,随后发生惊厥,惊厥出现的时间多在发
热开始后12h内,在体温骤升之时(>38.5 ℃ ),
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伴有意识障碍, 抽搐的程度并不与体温成正比。 发作时,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 闭,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制性和阵挛性抽搐,意 识丧失,严重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第23页,共34页。
限制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WHO主张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
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其用途仅限于儿童风湿 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尼美舒利:因其的确可引起肝功能衰竭,故多个国 家禁止或限制使用此药。 糖皮质激素:不可滥用,因其有免疫抑制作用,使 用不当可促使细菌或病毒扩散而加重病情。除非有 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严重者。
第20页,共34页。
孩子发热千万不能“捂”
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热, 第一时间要松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
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
方法—温水擦浴,水温应
微高于体温。但时间不宜 长,防止再次受凉。
第21页,共34页。
注意补充营养、水、维生素等
补充水分,以免脱水。
保证充足易消化食物,
包括维生素。
舌下 36.3 ℃ ~37.2 ℃
直肠 36.5 ℃~37.9 ℃
第7页,共34页。
婴幼儿正常体温及测量方法
口温:置于舌下3min正常为36.3-37.2℃,只
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
腋温:至少5min,正常36.0-37.4 ℃ ,除了休 克、体质消瘦和周围循环衰竭患儿外,适用于 各年龄组儿童。
第15页,共34页。
各年龄阶段小儿发热的特点
新生儿期:由于新生儿棕色脂肪少,皮下脂肪较薄, 体表面积大,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完善,故体温 调节能力差,因此非感染性发热较为多见。而当严 重感染时,体温则往往不升。
第16页,共34页。
各年龄阶段小儿发热的特点
婴幼儿期:免疫力低,极易感染疾病,其早期症状均 为发热,并且该年龄期小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动态 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加之本 年龄期小儿消化功能差,易发生吐泻及食欲不振,造 成体内液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