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三轮专题复习四:社会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1、【热点解读】
A、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是指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质变或同一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过程。
社会转型从空间看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从时间看往往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往往是深层次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文明转型,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流血、思想多元和社会动荡、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B、影响社会转型的因素:
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C、社会转型划分的标准:
从经济形态方面看:从采集时代发展到农耕时代;
从农耕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
从工业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
从社会形态方面: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从国家形态方面: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
从邦国联盟到专制帝国;
从专制帝国到近代国家;
从殖民社会到民族国家;
从政治形态方面:政权组织方式的强化和转变,比如:由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
2、【热度依据】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
面对深层次矛盾和“成长的烦恼”,“改什么、怎么改”;如何理顺利益格局,调整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如何顺应主流民意,使改革真正惠及亿万百姓,不仅是领导层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
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高考命题的“多发区”;
3、中国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考题体现:2011年40题(1)
◆唐宋时期:封建社会内部的推移演化
考题体现:2010年26题;2012年25题
◆明清时期:转型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题体现:2010年27题、40题(1);2011年26题;2012年26、27、28题
◆清末民初:近代化全面展开,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加速
考题体现:2010年30、31题;2011年30、31题;2012年30、31、41题◆新中国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题体现:2010年34题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全面推进。
考题体现:2011年34题;2012年33题
4、世界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4~18世纪:由中世纪文明转向近代文明,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考题体现:2010年40(3);2011年35、41题
◆19世纪~20世纪上半期: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出现并与资本主义文明并存,世界整体化形成、震荡。
考题体现:2010年32、40(2);2011年28;2012年40
5、【复习建议】
理清先后顺序;掌握阶段特征;与前、后历史进行比较;横向牵连,探究特征“成因”及“影响”;多关注社会转型对社会文化、观念、习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6、典型分析
A、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 ——中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
1.总体表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转型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与变法
3.转型表现:
(1)政治方面
①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政治制度:由宗法分封趋向中央集权,由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趋向任官俸禄、官僚政治。
③阶级关系:贵族势力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社会流动频繁。
(2)经济方面
①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耕作与经营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点的小农经济。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
③手工业、商业:由工商食官到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兴起,商业与城市发展、商人活跃。
(3)思想文化方面
①思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②教育:由“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到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4. 转型影响:为中央集权制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外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古典文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文明)的繁荣时代。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人文思想兴盛;罗马法不断发展。
B、明末清初(17~18世纪)
1、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2、具体表现:
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C、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
全面展开。
2、具体表现: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
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
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
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
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
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
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
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
D、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具体表现:
①.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
年)。
3.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
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
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
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5.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
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外联系: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E、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总体特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2、变化表现:
(1).对内改革:
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中外联系:世界格局从两级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变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F、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型:14~16世纪
1、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2、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3、转型表现: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
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
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
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
起。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G、17~18世纪
1、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2、具体表现为:
①、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5.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⑤、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H、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2、具体表现:
①.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
巨大进步。
②.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③.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
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I、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重大转折表现:
①.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③.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④.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6.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7.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
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
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
浓。
8.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
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⑧.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