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题
1.课内阅读。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1)画横线的部分说明作者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是通过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来表现小珍珠鸟亲近“我”的。
(3)小鸟淘气是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
(4)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写小珍珠鸟的父母而重点写它呢?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他,怎么能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土也没有。
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
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
他把牛身子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
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
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照看——________ 亲密——________ 舒服——________
(2)用横线划出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话。
(3)用波浪线画出牛郎为什么那么周到照看牛的句子。
(4)“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他,怎么能对得起它呢?”这句话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
(5)牛郎细心照看牛,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他把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可以看出她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课外阅读,完成问题。
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放学了,一队红领巾扛着扫帚,抱着柴禾,唱着队歌,高高兴兴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到哪儿去呢?
原来,是去奉爷爷家。
奉坤祥老爷爷双目失明,家住文庙村,生活很不方便,全靠少先队员的精心照料。
1983年春天,四川苍溪县远山小学成立了“学雷锋小组”。
奉爷爷家的大小活儿队员们都包下了,他们忙里忙外,给奉爷爷送来温暖,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乡亲们说:“我们村里来了小雷锋啦!”
五个春秋过去了,队员们的活动从没间断,“学雷锋小组”的队伍也壮大了。
他们分成两组,轮流到奉爷爷家帮着抬水、煮饭、洗衣服和打扫房屋。
一次奉爷爷感冒了。
周跃才摸了下奉爷爷发烫的手,就飞快地跑到乡医院去请医生。
医生开好药方,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奉爷爷抓了药。
老队长关伯伯闻讯赶来,看到这一
切,他流下眼泪,感动地说:“多好的孩子呀!” 夏天,山里的蚊子多。
奉爷爷的蚊帐坏了,他们找来竹子,动手支起了新蚊帐。
奉爷爷的灶该翻修了,队员们凑在一起,量好了尺寸,设计了灶样,花了一个星期天的工夫,新灶打好了。
在奉爷爷屋后的空地里,他们挥动小锄,翻好土地,种上了菜籽。
过节了,队员们给奉爷爷送来糖果等礼品。
奉爷爷用颤抖的双手拉着孩子们,眼里含着泪花说:“虽然我看不见世界上的一切,但我的心永远是那么温暖!”
文庙村的乡亲们称他们是“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学雷锋小组”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山沟沟里的报春花呀,却水远不败。
(1)用“‖”给文章分四段,概括各段段意。
(2)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文中讲的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哪些内容表现了南方农村当地特点?
(3)文中有些语句直接点明中心,请把它们写下来。
(4)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5)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的?
4.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
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
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
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铺路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ū pù)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写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
________的精神。
5.课外阅读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
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
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
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
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
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
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
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
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
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
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
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
”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
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
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
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
”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
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
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
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
猛然:________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写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峰山日落
为了看日落时的景象,我爬上了石峰山,登上了株洲市最高的云峰阁顶层。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斜了,它收敛(jiǎn liǎn)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姑娘露出红红的脸蛋,就在它的周围留下一圈柔和的光晕。
那万里无云的晴空本来是淡蓝色的,像明净的湖水,现在也慢慢地加重了颜色,越来越浓,越来越蓝,简直像画家用蓝色的画笔层层加深了似的。
它周围的天空却呈(chéng chén)现出黄里透紫的悦目色彩。
这时,镶嵌在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lán luán),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出闪闪的金光,显得分外壮丽,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日落前的景象太美了!太美了!”
过了一会儿,太阳突然涨红了圆溜溜的脸颊,像个大红球,向天空、向峰峦、向大地喷出了红艳艳的光芒。
它周围的晚霞不断地扩大着范围_____不断地更换锦衣_____艳红的_____大红的_____橘红的_____粉红的_____美丽极了_____刹那间,弥漫了大半边天,像铺展开的一匹瑰丽的锦缎。
这时候,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显露出自己美丽的容貌,带着满腔的喜悦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只把那红光留在遥远的峰顶和天际。
最后,它愉快地一跳,消失在山后了。
随着暮色渐渐地降临,远处的山峦模糊了。
我仍旧凝视着天际,我的心久久地陶醉在这日落的奇观之中……
(1)选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收敛________(jiǎn liǎn)呈________(chéng chén)现
山峦________(lán luán)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填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清楚——________ 忧愁——________ 出现——________ 缩小——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在第4自然段横线上加上恰当的标点,并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它周围的晚霞不断地扩大着范围________不断地更换锦衣________艳红的________大红的________橘红的________粉红的________美丽极了________
段意:________
(5)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鸽子
这是一只(非常特别)漂亮又可爱的鸽子。
它全身(披着穿着)灰褐色的羽毛,嘴尖尖的,嫩黄嫩黄的,上面还有一撮灰褐色的绒毛。
它眼睛虽然很小,但滴溜溜地转动着,显得特别有神。
鸽子翅膀上的羽毛有点特别,灰褐色上罩着一层绿莹莹的(色泽光泽),在太阳光的(反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
这时鸽子张开了翅膀,呼扇了几下,看上去真像两把五颜六色的扇子,美丽极了。
鸽子的脚是红色的,爪子尖尖的,脚踝上还套着一个塑料圈。
听老师介绍说,那是脚套,是信鸽的(标志象征)。
(1)联系上下文,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非常特别)________漂亮(披着穿着)________灰褐色
绿莹莹的________(色泽光泽)太阳光的________(反射照射)
信鸽的________(标志象征)
(2)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顺序来介绍鸽子的。
(3)请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4)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并写出第二层的层意。
8.课外阅读我能行。
父爱深深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
”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
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
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
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
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
“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毫不足道的黏胶。
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
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
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
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
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优美。
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1)下划线的词语“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当听到爸爸说不能给“我”买音箱时,“我”的心情怎样?
(3)“我”的竞争者们十分羡慕,甚至妒忌“我”,为什么?
(4)对“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 “我”体会到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 “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
(5)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写出你的想法。
9.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写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 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10.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兴趣----________ 粗糙----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月亮饱含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在每个人的心里。
B. 月亮不见了,奶奶让大家去寻找。
C. 天阴了,月亮才不见了。
(3)通过阅读选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我明白了________,它是人们对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假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īng xì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划去错误的字或读音。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3)选文运用__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特点。
()
A. 动态
B. 静态
12.课外阅读
小黄牛找食吃
小黄牛一天天长大了。
有一天,牛妈妈对小黄牛说:“孩子,你已经长高了,长结实了,不能老是跟着妈妈过日子,应该自己生活了。
”小黄牛点了点头。
从此它就开始自己过日子了。
一天,小黄牛慢悠悠地来到一户农民伯伯的院子里。
院子里长满向日葵。
叶子绿绿的,厚厚的,像猪八戒的大耳朵。
小黄牛又饿又渴,扬起头就要吃。
这时,它想起牛妈妈的话:“孩子,农民伯伯种的庄稼,我们都不能吃它的叶子,叶子没了,庄稼就不能活了,那农民伯伯吃什么呢?”小黄就到别的地方找食去了。
小黄牛拖着瘪(biē)瘪的肚子,走呀走呀,来到了一棵老榆树下。
茂盛的老榆树像一把大绿伞遮护着它的身子。
它感到凉快极了。
小黄牛饿坏了,张开嘴就要啃树皮吃。
这时,远处来了几个农民伯伯,他们干活累了,正要到老榆树下歇息乘凉。
小黄牛想:如果我啃了树皮,树不就死了吗?那农民伯伯还怎样乘凉呢?
小黄牛为自己能替别人着想感到高兴,突然间像长了好多力气,决心向草原前进,去找自己能吃的青草。
它来到草原,东瞅瞅,西看看,终于找到了妈妈带它吃过的草,叶子细长,绿绿的,软乎乎的。
一嚼起来,又香又甜,还流着汁水呢!它高兴得又蹦又跳,痛痛快快地吃了个饱。
傍晚的时候小黄牛回到家里告诉妈妈哪种绿叶能吃哪种绿叶不能吃的理由牛妈妈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一个劲地夸它真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好孩子小黄牛得到妈妈的夸奖高兴极了
(1)给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4)举例说明小黄牛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好孩子,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13.重点句段品析。
(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佳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
雨啊!”
(1)选出括号内错误的字。
(2)选文讲的是________,一个________字准确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
(3)选文哪句话点明了课题?
14.课外阅读。
钓鱼的启示(节选)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
把它放回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把它放回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中“依依不舍”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_。
(3)概括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4)读了这篇短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5.阅读练习。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写出表达“我”心情的句子,再说说作者有此心情的原因。
(3)为什么要提前摇桂花?
(4)找出描写摇桂花时动作的词写下来。
(5)写一个比喻句,描绘桂花落下的情景。
16.重点段落品析。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描写。
A. 动态
B. 静态
C. 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
(4)这篇文章采用了( )顺序。
A. 时间
B. 空间
C. 逻辑
17.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________ 精致——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描绘的场景。
(3)姑爹的小船让人感到亲切的原因是()
A. 因为这只小船承载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B. 因为这只小船对作者来说非常熟悉。
C. 因为这是姑爹的小船,姑爹是作者的亲人。
1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zhēng zhèng)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
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振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