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精炼理论交流

合集下载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解读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解读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油脂基础知识一、油品知识1. 油脂基础知识1.1毛油的定义:用压榨、浸出等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称为毛油。

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甘油三酸脂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1.2毛油所含杂质:毛油通过化学、物理精炼后,使其中的杂质降低到一定的标准之下,获得合格的油脂产品。

毛油所含主要杂质如下:①.悬浮杂质:如泥沙、饼渣等固体杂质②.胶溶性杂质:主要为磷脂③.油溶性杂质:主要为游离脂肪酸(FFA)、色素等④.水分1.3毛油进行精炼的原因:①.悬浮杂质、胶溶性杂质和水分的存在,会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油脂水解酸败。

②.磷脂的存在将使油脂外观混浊、暗淡。

在炒菜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③.油脂中所含FFA过高,会使油脂异味浓,风味差,有些FFA会在炒菜时发烟。

④.不良色素使油脂颜色加深,甚至发黑。

所以为了得到消费者所接受产品,必须对毛油精炼。

1.4我国植物油的排序和介绍我国目前的植物油按理化指标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原色拉油),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四级油实际上就是经初加工的毛油。

这种油(甚至包括三级油)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故许多有害的物质未能从油中分离出来,在160℃~170℃就开始冒烟,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

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制定的一种“过渡性”品种,应当说是中国独有的。

它的一些指标比国际上通行的一级油(原色拉油)略低一些,比如颜色略深,烟点略低等。

或者仅在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过渡品种而存在。

无论是颜色、发烟点,还是对人体健康来讲,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1.5 油脂的三大反应和精炼植物油的储存方法水解反应:油脂+ 水游离脂肪酸(即FFA)皂化反应:油脂+ 碱皂脚氧化反应:油脂+ 氧过氧化物根据以上三大反应,如果植物油贮藏不当,也可能导致油脂变质,以至影响健康,所以了解一些植物油的贮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油脂储存有四要点:一密封、二避光、三低温、四忌水。

油脂精炼工艺培训

油脂精炼工艺培训

油脂精炼工艺培训油脂精炼工艺培训是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确保油脂精炼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份油脂精炼工艺培训的内容概要:1. 油脂精炼的基本概念:介绍油脂精炼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油脂精炼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 原料质量和准备:详细介绍油脂精炼的原料要求,包括原油质量、含水率、酸值和杂质等参数,以及如何进行取样和检测。

3. 预处理步骤:讲解预处理的步骤和方法,如脱水、去酸和去杂质等,以及预处理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操作要点。

4. 热处理工艺:介绍热处理的目的和原理,包括蒸发、脱蜡、脱臭和脱色等步骤,以及工艺参数的控制和调整方法。

5. 冷处理工艺:介绍冷处理的目的和原理,包括冷却、结晶和过滤等步骤,以及冷处理设备的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6. 产品储存和包装:详细介绍产品的储存和包装要求,包括储罐、储存温度、密封和标识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方法。

7. 安全操作和事故处理:介绍油脂精炼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和操作规范,包括设备操作、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防火安全和事故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8. 环保管理和能耗控制:讲解油脂精炼工艺中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废水处理、废气排放和能耗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措施。

9. 实践演练和案例分析: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练,以加强对油脂精炼工艺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油脂精炼工艺培训,操作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油脂精炼的各个环节和工艺,掌握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同时,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10. 质量管理体系:介绍油脂精炼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应用。

学员将学习如何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s)、制定质量标准和规范、进行内部审核和不合格品控制等。

11. 仪器设备操作:学员将学习使用各类仪器设备,如蒸发器、脱蜡器、脱臭器、脱色器、冷却器、过滤器和离心机等。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

油脂的精炼1 油脂精炼的工艺①脱胶:在一定温度下用水去除毛油中磷脂和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可以防止油脂在高温时的起泡、发烟、变色发黑等现象;②碱炼:用碱中和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形成皂脚而去除的过程;③脱色:在毛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白土和活性碳而吸附除去色素的过程;④脱臭:在真空条件下将蒸汽通过油脂而带走一些异味物质;⑤氢化: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氢气在油脂不饱和分子上的加成反应。

油脂氢化是液态油脂、固态催化剂和气态氢气的三相反应体系,一般认为油脂氢化的机理是不饱和液态油与吸附在金属催化剂上的氢原子的相互作用。

不同油脂分子的氢化速度大不相同,一般用油脂氢化的选择性来表示。

油脂氢化的选择性(SR 或S)是指不饱和程度较高的脂肪酸的氢化速度与不饱和程度较低的脂肪酸的氢化速度的比值,例如在豆油氢化时亚麻酸的选择性是2.3,表示亚麻酸的群情化速度是亚油酸的2.3 倍。

⑥酯交换反应:由于油脂的性质不仅手油脂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还受到脂肪酸在油脂分子中分布的位置的影响,所以通过改变油脂分子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就可以改变油脂的性质,一般油脂的酯交换反应有分子内酯交换和分子间酯交换,随机酯交换和定向酯交换。

所用的催化剂有碱性催化剂,如Na、K、Na-K 合金、NaOH、甲醇钠等,现在开始用酶。

油脂的分析1 油脂特征值的分析①酸价:中和1g 油脂所需要的KOH 的mg 数,我国规定食用油脂的酸价必须小于或等于5;②皂化值:完全皂化1g 油脂所需KOH 的mg 数,一般油脂的皂化值为200;③碘值:100g 油脂完全加成碘化所需要的I2 的g 数,这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呈正比;④乙酰值:将1g油脂完全乙酰化后水解,中和所产生的酸需要的KOH 的mg 数。

2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分析测定指标:①过氧化值:用碘量法测定,即在酸性条件下,政治放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 反应生成I2,用Na2S2O3 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kg 油脂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即为油脂的过氧化值;②硫代巴比妥酸法:此法以测定油脂的氧化产物丙二醛为对象,以此衡量油脂的氧化程度。

油脂油脂的精炼、抗氧化

油脂油脂的精炼、抗氧化

油脂精炼油脂精炼工艺致力于研究油脂及伴随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该混合物中各种物质性质上的差异,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将油脂与杂质分离开来,以提高油脂食用和储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油脂精炼是一个复杂的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综合过程。

这种物理和化学过程能对伴随物选择性地发生作用,使其与甘油三酸酯的结合减弱并从油中分离出来。

这些过程的特性和次序,一方面由油品性质和质量决定,另一方面由精制所需深度而决定。

因此,尤其要注意各个精炼阶段的条件选择,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油脂与水、空气中的氧、热和化学试剂的不良作用。

此外,最大限度地从油中分离出最有价值的伴随物也是精炼的任务。

如能保持这种伴随物的性质,便可作为单独产品。

这些产品如磷脂、游离脂肪酸、生育酚和蜡等,它们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及其它工业。

第一节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在油脂工业中,以压榨法、浸出法或其他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精炼的植物油脂,称为粗脂肪,俗称毛油。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酸酯,俗称中性油。

此外,毛油中还存在多种非甘油三酸酯的成分,这些成分统称为杂质。

杂质的种类和含量随制油原料的品种、产地、制油方法、贮藏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杂质在油中的分散状态,可将其归纳为悬浮杂质、水分、胶溶性杂质、油溶性杂质等几类。

一、悬浮杂质靠油脂的粘性、悬浮力或机械搅拌湍动力,能以悬浮状态存在于油脂中的杂质称为悬浮杂质,亦称机械杂质,例如泥沙、饼(粕)碎屑、草杆纤维、铁屑等。

这些杂质通常不能被乙醚或石油醚溶解。

由于其比重及力学性质与油脂有较大差异,往往采用重力沉降法、离心分离法及过滤法从油脂中分离出来。

二、水分制油、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水分进入毛油中。

水在天然油脂中的溶解度很小,但随着油中游离脂肪酸、磷脂等杂质含量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水在油中的溶解度亦有所增加。

油脂中的水分分为游离状和结合状两种。

游离状的水滴与油形成油包水悬浮在油中,再加上磷脂、蛋白质、糖类等胶溶性物质则可形成乳化体系;亲水物亲水基团吸附的水分,使亲水物质膨胀成乳化胶粒存在于油中。

简述油脂精炼的原理

简述油脂精炼的原理

简述油脂精炼的原理油脂精炼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原始油脂进行处理,去除其中杂质和不良物质,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精炼的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如悬浮颗粒、淀粉、蛋白质、胶质、磷脂等,并降低自然氧化和热氧化反应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延长其保存寿命。

油脂精炼的主要原理有:1. 去除杂质: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这些杂质包括悬浮颗粒、磷脂、蛋白质、淀粉等。

这一步通常使用机械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离心等。

过滤通常使用不同孔径的滤网,杂质被滤除,而油脂则通过滤网流出。

沉淀则利用杂质和油脂之间的密度差异,将杂质沉淀下来,使油脂得以分离。

2. 酸化脱色:酸化脱色是油脂精炼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一步中,油脂与酸接触,使其中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其盐,并与杂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油脂的沉淀。

这样一来,油脂中的杂质就能够被分离出来。

酸化通常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以保证反应充分。

脱色就是通过各种脱色剂将油脂中的物质进行吸附,达到提高油脂外观和稳定性的目的。

3. 溶剂萃取:溶剂萃取是另一种重要的油脂精炼方法。

它通过向油脂中加入特定溶剂,将其中的不良物质溶解到溶剂中,然后用蒸馏的方式将溶剂和不良物质分离。

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如正己烷、硅烷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油酸度的油脂,如酱油、豆油等。

由于溶剂的选择,该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去除特定的不良物质。

4. 水蒸气蒸馏:水蒸气蒸馏是通过加热油脂并向其通入水蒸气,使油脂中的不良物质挥发出来,以达到净化目的的方法。

水蒸气蒸馏首先将蒸汽通过油脂,油脂中的不良物质被蒸汽带走,然后通过冷凝器冷却蒸汽,使其凝结成液态,与水分离。

这样一来,油脂中的不良物质就被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目的。

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通常会先使用物理去杂质的方法,如过滤、沉淀等,然后再进行酸化脱色和溶剂萃取。

这样可以更彻底地去除油脂中的不良物质,并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之,油脂精炼是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不良物质,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油脂精炼中常见的生产技术问题及对策

油脂精炼中常见的生产技术问题及对策

油脂精炼中常见的生产技术问题及对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油脂精炼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档精炼油脂已成为我国食用油市场上主要的供应品种。

作为食用油加工的最后一个工段—-—油脂精炼,其主要任务是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炼油,怎样提高油脂精炼率与降低消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精煤生产技术的关键所在.对大多数的油品而言,其精炼的过程通常包括脱胶、脱酸、脱色及脱臭等工序,各工序的目的及操作要求各不相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不一样,现就这些工序中几个常见的技术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供同行参考.1 脱胶脱胶被认为是精炼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脱胶操作将有利于保证成品油的质量,减少损耗。

因为胶质的存在会使成品油的食用品质降低,并会使油脂在脱色时白土用量增多,如果脱臭前还有胶质存在,油脂将会产生严重异味并影响成品油的稳定性。

水化是常用的脱胶方法。

一般将约2 %左右的略高于油温的水加入到70 ℃左右的毛油中,使磷脂水化。

磷脂吸水后,溶解性发生了变化,并从油中析出,可通过沉淀或离心的方法,使之与油分离,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除去大部分胶质。

在实际生产中,用新收获油料(如新上市的油菜籽)或用储藏条件不大好的原料制得的毛油,经脱胶后通常仍残余一些胶质,表现为水化油280 ℃加热试验经常不合格,即使重新加水处理,也没有明显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油中存在着较多的非水化磷脂之故。

要脱除这部分胶质,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待处理油中先加入约011 %左右的无机酸(通常用磷酸) ,并使之与油充分混合,让其中的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然后按正常的脱胶方法进行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间歇水化时,油中加入磷酸后需快速搅拌充分,然后才能加水水化,否则,因磷酸数量太少而未能与油充分接触,脱胶仍然不彻底;而连续工艺采用的是专用混合设备,混合效果一般没有问题,但同样因为磷酸的加入量太少,需要控制磷酸和油的流量之间的平衡,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脱酸脱酸也是油脂精炼的主要工序,脱除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可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

油脂精炼的原理

油脂精炼的原理

油脂精炼的原理
油脂精炼是一种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将原始油脂经过多次加工后,去除杂质、酸价和不稳定成分,使其更加纯净、稳定和具有更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过程。

油脂精炼的方法包括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两种。

物理精炼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如蒸馏、脱臭、过滤、冷却等技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异味物质。

蒸馏是一种将油脂加热至高温并利用高温蒸汽将杂质和不纯物质分离的精炼方法。

而脱臭则是利用气体吹扫法使油脂中的气味成分挥发掉。

过滤则是通过过滤器将油脂中的杂质过滤掉,而冷却则是通过冷却器降低油脂的温度,使其成为固体,从而将杂质分离出来。

化学精炼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如酸化、脱色、脱臭等技术,去除油脂中的杂质和异味物质。

酸化是将油脂与酸接触,使酸与油脂中的杂质结合并沉淀下来,从而去除油脂中的酸价和杂质。

而脱色则是在酸化后,将油脂加入活性炭中进行吸附,将油脂中的色素和异味物质去除。

脱臭则是利用蒸馏技术,将油脂中的异味物质去除。

精炼的油脂具有更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精炼后的油脂酸价较低,氧化稳定性较高,不易氧化变质,更加适合加工使用。

同时,精炼后的油脂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维生素A、不饱和脂肪酸等,对人体健康有益。

然而,油脂精炼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精炼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苯并芘等,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另一方面,油脂精炼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等,使得精炼后的油脂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选择适量的精炼油脂,同时也要注意油脂的品质和来源。

在烹饪时,也应该注意适当控制油脂的使用量,以保证人体健康。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油脂基础知识一、油品知识1. 油脂基础知识1.1毛油的定义:用压榨、浸出等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称为毛油。

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甘油三酸脂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1.2毛油所含杂质:毛油通过化学、物理精炼后,使其中的杂质降低到一定的标准之下,获得合格的油脂产品。

毛油所含主要杂质如下:①.悬浮杂质:如泥沙、饼渣等固体杂质②.胶溶性杂质:主要为磷脂③.油溶性杂质:主要为游离脂肪酸(FFA)、色素等④.水分1.3毛油进行精炼的原因:①.悬浮杂质、胶溶性杂质和水分的存在,会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油脂水解酸败。

②.磷脂的存在将使油脂外观混浊、暗淡。

在炒菜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③.油脂中所含FFA过高,会使油脂异味浓,风味差,有些FFA会在炒菜时发烟。

④.不良色素使油脂颜色加深,甚至发黑。

所以为了得到消费者所接受产品,必须对毛油精炼。

1.4我国植物油的排序和介绍我国目前的植物油按理化指标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原色拉油),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四级油实际上就是经初加工的毛油。

这种油(甚至包括三级油)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故许多有害的物质未能从油中分离出来,在160℃~170℃就开始冒烟,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

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制定的一种“过渡性”品种,应当说是中国独有的。

它的一些指标比国际上通行的一级油(原色拉油)略低一些,比如颜色略深,烟点略低等。

或者仅在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过渡品种而存在。

无论是颜色、发烟点,还是对人体健康来讲,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1.5 油脂的三大反应和精炼植物油的储存方法水解反应:油脂+ 水游离脂肪酸(即FFA)皂化反应:油脂+ 碱皂脚氧化反应:油脂+ 氧过氧化物根据以上三大反应,如果植物油贮藏不当,也可能导致油脂变质,以至影响健康,所以了解一些植物油的贮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油脂储存有四要点:一密封、二避光、三低温、四忌水。

油脂精炼得率

油脂精炼得率

油脂精炼得率一、原料油脂品质原料油脂的品质对精炼得率有直接的影响。

优质的原料油脂通常含有较低的杂质和不良脂肪酸,这有助于提高精炼得率。

因此,在选择原料油脂时,应关注其品质,包括脂肪酸组成、杂质含量等因素。

二、精炼设备性能精炼设备的性能对精炼得率也有重要影响。

高效、精准的设备可以更好地提取油脂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从而提高精炼得率。

设备性能包括设备的加工精度、耐腐蚀性、热交换效率等因素。

三、精炼工艺操作条件精炼工艺的操作条件对精炼得率有很大影响。

合适的操作条件可以保证精炼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精炼得率。

操作条件包括加热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

四、脱胶工段影响在油脂精炼过程中,脱胶工段对精炼得率有重要影响。

此工段主要是去除油脂中的磷脂和胶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精炼得率下降。

因此,在脱胶工段中,应关注磷脂和胶质的去除效果。

五、脱色工段影响脱色工段是油脂精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色素。

如果脱色效果不佳,会影响油脂的品质和精炼得率。

因此,在脱色工段中,应关注色素的去除效果。

六、脱臭工段影响在油脂精炼过程中,脱臭工段可以去除油脂中的异味和臭味。

如果脱臭效果不佳,会影响油脂的品质和口感,从而影响精炼得率。

因此,在脱臭工段中,应关注异味的去除效果。

七、冬化脱脂工段影响冬化脱脂工段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对于提高精炼得率具有重要作用。

该工段通过降低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和甘三酯的含量来提高精炼得率。

在此过程中,应关注冬化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以及脱脂效果。

八、精炼时间及温度影响精炼时间和温度是影响油脂精炼得率的关键因素。

长时间高温会破坏油脂中的营养成分和天然化学结构,导致精炼得率下降。

因此,应合理控制精炼时间和温度,以获得最佳的精炼效果。

九、添加剂使用影响添加剂的使用对油脂精炼得率有一定影响。

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改善油脂的品质和口感,提高精炼得率。

然而,添加剂的使用量应适当,否则可能会对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油脂精炼——精选推荐

油脂精炼——精选推荐

油脂精炼,亦称“炼油”,是清除动植物油脂中所含固体杂质、游离脂肪酸、磷脂、胶质、蜡、色素、异味等一系列工序的总称。

它研究油脂及伴随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该混合物种各种物质性质上的差异,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将油脂与杂质分离出来,以提高油脂的使用和储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油脂精炼的目的:油脂精炼,通常是指对毛油进行精制。

毛油中杂质的存在,不仅影响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安全贮藏,而且给深加工带来困难,但精炼的目的,又非将油中所有的杂质都除去,而是将其中对食用、贮藏、工业生产等有害无益的杂质除去,如棉酚、蛋白质、磷脂、黏液、水分等都除去,而有益的"杂质",如生育酚等要保留。

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用途,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得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就是油脂精炼的目的。

油脂精炼方法:根据炼油时所用工艺、设备、辅料、操作过程的不同分为三种基本方法:(1)机械方法。

包括沉降、过滤、离心分离等,主要用以悬浮在油脂中的机械及部分胶溶性杂质。

(2)化学方法。

主要包括酸炼、碱炼以及氧化酯化等。

酸炼是用酸处理油脂以除去色素、胶溶性杂质;碱炼是用碱处理,主要除去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氧化主要用于脱色;酯化主要是通过添加甘油使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生成甘油三酸酯,从而降低游离脂肪酸含量。

(3)物理化学方法。

主要包括水化、吸附、水蒸气蒸馏及液---液萃取法。

水化主要用于除去毛油中的磷脂等杂质;吸附主要用于除去油中的色素;水蒸气蒸馏用于脱除臭味物质和游离脂肪酸;液---液萃取法适合于高酸值深色油脂的脱酸。

毛油的组成: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除中性油外,毛油中还含有非甘油酯物质(统称杂质)。

毛油中杂质的种类:(1)悬浮杂质。

主要包括制油或储运过程中混入的泥沙、料呸粉末、饼粕、纤维、草屑及其他固体杂质。

(2)水分(3)胶溶性杂质。

主要包括磷脂、和蛋白质、糖类、粘液质等(4)脂溶性杂质。

精炼工艺培训(1)

精炼工艺培训(1)
加吸附剂去除颜色、多环芳烃 类及少量胶质
直接蒸汽脱除游离脂肪酸、低 级酸、臭味物质等。
加溶剂去游离脂肪酸,分离固 体脂
酸价大于5的含磷浅色油,大豆油等
要求较高的食用油脂、工业用油脂等 高酸价油脂(米糠油、棕榈油、玉米油)
一次脱酸油或脱蜡、脱酸、脱色油
色拉油、代可可脂
冷冻结晶冬化 混合油精炼
脱腊、分离固脂
• • 烧碱和少量甘三酯的皂化反应引起炼耗的增加。因此,
必须选择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以获得碱炼油的最高得 率。
精炼工艺培训(1)
碱炼法原理
• 一、碱中和FFA,生成肥皂 • 二、肥皂从油中分离析出 • 三、肥皂吸附相当数量色素、胶质、固杂及其
它杂质 • 四、分离物总称为皂脚
精炼工艺培训(1)
影响碱炼的因素
精炼工艺培训(1)
2020/11/30
精炼工艺培训(1)
课程介绍
▲ 油脂的认识 ▲ 精炼的目的与作用 ▲ 精炼工艺流程
▲ 各工段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SOM讲解
精炼工艺培训(1)
一.油脂的认识 ▲ 基本概念
油脂 甘油三脂肪酸酯的统称。天然油脂是混合脂肪 酸的甘油三酸酯的混合物,一般常温下为 液体者叫 油,固体者
皂化值 亦称“皂化价”。皂化1g油脂所需的氢氧 化钾毫克数,可估计油脂中脂肪酸分子的平均 分子
量。
精炼工艺培训(1)

烟点,闪点,着火点是油脂在接触空气时加
热时的稳定性指标。
• 烟点: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加热油脂观察到油脂发 烟时的温度。国标规定一级油烟点为215 ℃。
• 闪点:油脂在加热时油脂的挥发物能被点燃但不 能维持燃烧的温度,一般为340℃。
碱炼
中和游离脂肪酸;

油脂精炼原理

油脂精炼原理

油脂精炼原理
油脂精炼是指将原油脂中的杂质、色素和异味去除,以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的过程。

精炼后的油脂不仅可以延长保存期限,还可以提高油脂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油脂精炼的原理。

首先,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脱酸。

原油脂中含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口感。

因此,脱酸是油脂精炼的重要步骤之一。

脱酸的原理是利用碱性物质与游离脂肪酸反应,将游离脂肪酸转化为肥皂,然后通过分离将肥皂去除,从而达到脱酸的效果。

其次,油脂精炼的第二步是脱色。

原油脂中的色素会影响油脂的外观和品质,因此需要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油脂中的色素颗粒,从而使油脂变得清澈透明。

脱色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油脂的外观和透明度,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最后,油脂精炼的第三步是脱臭。

原油脂中常常带有一些异味物质,这些异味物质会降低油脂的品质和口感。

因此,脱臭是油脂精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脱臭的原理是利用蒸汽蒸馏或真空蒸
馏等方法,将油脂中的异味物质蒸发掉,从而使油脂变得清香可口。

总的来说,油脂精炼的原理是通过脱酸、脱色和脱臭等步骤,
去除油脂中的杂质、色素和异味,从而提高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精炼后的油脂不仅可以延长保存期限,还可以提高油脂的营养价值
和口感,使其更适合食用和加工。

因此,掌握好油脂精炼的原理对
于提高油脂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一、油脂精炼意义1.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2.改善油脂风味3.改善油脂色泽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二、毛油组成成分毛油中绝大部分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

这些杂质虽然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水分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级分解物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育酚、色素,脂肪醇,蜡其它杂质:毒素、农药三、脱胶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

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加入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分离。

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分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水量操作温度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表面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

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法。

油脂的精炼(Oil Refining)讲解

油脂的精炼(Oil Refining)讲解
油脂精炼(Oil Refining)
一 、 毛油的组分及其性质 二 、 油脂脱胶 三 、 油脂脱酸 四 、 油脂脱色 五 、 油脂脱臭 六 、 油脂脱蜡
概论
1、油脂精炼的目的: A、除去杂质;B、提高产品质量;C、利于安全储存。 2、油脂精炼要求: A、确定油脂精炼深度; B、组合精炼工艺合理; C、减少中性油和有益成分的损失; D、有利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E、降低能量消耗; 3、油脂精炼方法: A、物化方法;B、化学方法;C、物理方法;
结晶塔
养晶塔
连续长混碱炼工艺流程
离心机工作原理图
Alfa Laval PX离心机碟片
第四节 脱色 (bleaching)
一、吸附脱色 二、工艺与设备
1、色素的成份
(1)天然色素: 油料中所含色素在制油过程进入油中。如叶绿 (黄)素、类胡萝卜素、棉酚。 (2)加工色素: 油脂生产中新生成的色素。 A、叶绿素受高温作用转变成叶绿素红色变体; B、游离脂肪酸与铁离子作用生成深色的铁皂; C、蛋白质、磷脂等有机降解产物; D、糖类的焦化,色原体氧化后呈现出颜色等;
2、油脂脱色方法
(1)吸附脱色;
(2)加热脱色:(类胡箩卜色素对热不稳定,经氧 化能变成无色物质)
(3)化学试剂脱色;
3、脱色工段作用
(1)脱除色素;
(2)脱除微量金属离子; (3)脱除残留皂粒、胶质; (4)脱除部分臭味物质; (5)脱除有毒物质;多环芳烃和残留农药、氧化产 物等。
4.吸附剂
水化脱胶工艺
1、间歇式水化脱胶工艺 软水 ↓ 过滤毛油→预热→水化→静置沉降→分离→含
水脱胶油→干燥(脱溶)→脱胶油 回收油←油脚处理←富油油脚
连续水化脱胶工艺流程
第三节 油脂脱酸(Oil deacidify)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油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工业等领域的重要物质。

为了确保油脂的质量和安全性,精炼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油脂的精炼过程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油脂的精炼过程1.粗油的去除:粗油中可能含有杂质、水分、蛋白质等不纯物质,需要通过去除来提高油脂的纯度。

常用的去除方法包括沉淀、过滤、蒸馏等。

2.脱酸:大部分油脂中都含有一定的游离脂肪酸,如果过多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脱酸的方法有碱处理、酶解等。

3.脱色:油脂中的色素物质会影响其外观和质量。

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漂白土吸附等方法进行脱色处理。

4.脱臭:油脂中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挥发性物质和氧化产物,会对其风味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脱臭的方法包括蒸馏、蒸汽脱臭等。

二、油脂的分析方法1.酸价测定:酸价是指1克油脂中游离酸完全中和所需的毫克氢氧化钾量。

酸价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油脂的新鲜程度和酸败程度,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滴定法和物理化学法。

2.过氧化值测定:过氧化值是指1克油脂中氧化剂完全氧化所需的毫克氧化剂量。

过氧化值测定可以判断油脂的氧化程度和稳定性,一般采用碘滴定法、亚硫酸钠滴定法等。

3.茴香醛值测定:茴香醛是衡量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其含量越高说明油脂的氧化程度越高。

茴香醛值测定常采用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4.含水量测定:含水量是指油脂中水分所占的百分比。

水分会导致油脂的酸败和氧化,所以水分的测定是油脂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一般采用干燥法、滴量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5.含脂量测定:含脂量是指食品或化妆品中油脂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背光法、湿润法等。

总结起来,油脂的精炼和分析是为了确保油脂的质量和安全性。

精炼过程包括去除杂质、脱酸、脱色和脱臭等步骤。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酸价测定、过氧化值测定、茴香醛值测定、含水量测定和含脂量测定等。

通过精炼和分析,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油脂产品,确保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安全和稳定性。

油脂精炼工艺培训20170721

油脂精炼工艺培训20170721

阿法拉伐工艺-酸化
酸化
多效混合器:Alfa Laval多效混合器,两个进油口,在顶部和 侧面,两个进油口的进油量各为50%; 酸化罐:2个酸化罐串联并连接盘通,第一个酸化罐下进上出, 第2个酸化罐上进下出,两个酸化罐的滞留时间分别为45min和 20min; 酸化温度:75℃~80℃ 磷酸添加量:0.06%~0.08%(磷酸添加量:依据脱胶油非水化 磷脂含量,脱胶油含磷量230~330ppm) 酸化时间:60~70min 多效混合器:顶部进口进入
碱炼脱酸的基本原理及作用 • LSC
烧碱中和游离脂肪酸,生成钠皂
钠皂为表面活性物,吸附其他杂质形成皂角与油脂分离
中和反应 磷脂、棉酚与烧碱中和皂化反应形成皂角
烧碱与少量中性油皂化,引起油脂精炼损耗增加
碱炼脱酸过程示意图
胶膜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能吸附毛油中的胶质色素杂质,并在电解质、温度及搅拌等 作用下,相互吸引絮凝成胶团,由小而大,形成“皂角”,而从油中分离沉降下来
搅拌速度
60HZ
27r/min
36r/min
320r/min
35r/min
碱炼脱酸 碱炼脱酸的定义: 碱炼脱酸法是用碱中和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所生成的皂吸附部 分其他杂质,而从油中沉降或离心分离出来
碱炼脱酸是整个精炼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
关键
可能是导致中性油损 失最高的阶段
是对精炼成品油质量 影响最大的阶段
不稳定性
油脂脱胶的目的 LSC
油脂脱胶的目的
提取有商业价值的卵磷脂; 在贮藏或运输过程中防止毛油沉淀; 物理精炼; 降低油品的乳化; 降低脱色工段中白土的消耗量; 脱臭工段设备的安全使用; 改变成品油质量;
胶质 LSC
胶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 6、脱色油品质及前处理的方法
脱色油的品质及其脱臭前处理方法 对脱臭成品油的稳定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脱色油在汽提脱臭前的处理包括脱胶、 脱酸、去除微量金属离子和热敏性物质。 热敏性物质、色素及胶质,如果不在汽 提脱臭前除去,会在脱臭过程中受高温 而分解,进而影响到精制油的质量。
31
七、影响精炼油得率主要因素
9
影响碱炼的因素
• 1、碱及其用量,理论碱量算法: NaOH(Kg)= 7.13 ×10-4×油重×酸值 • 2、碱液浓度 (1)碱液浓度的确定原则。 1)碱滴与游离脂肪酸有较大的接触面积, 能保证碱液在油中有适宜的降速。 2)有一定的脱色能力。 3)使油皂分离操作方便。
10
• (2)碱液浓度的选择依据 1)粗油的酸价 2)制油方法 3)中性油皂化损失 4)皂脚的稠度 5)皂脚含油损耗 6)操作温度 7)粗油的脱色程度
40
• 3、光和射线 光,特别是紫外线,能促进油脂的氧 化。这是由于光氧化作用,并能使油脂 中痕迹量的氢过氧化物分解,产生游离 基,并进入连锁反应,加速了油脂的氧 化。高能射线(β —,γ —射线)辐照 食品能显著提高氧化酸败的敏感性,通 常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辐射能诱导游离基 的产生的缘故。
41
• 4、氧气 自动氧化和聚合过程是油脂与氧气发 生反应的过程,自动氧化和聚合过程的 氧气吸收量是逐渐增加的。一般情况下, 氧气的浓度越大,氧化速度就越快。在 储存容器中,氧气的分压越大,氧化进 行得越迅速。
23
六、脱

各种植物油都有它本身特有的风味和 滋味,经脱酸,脱色处理的油脂中还会 有微量的醛类、酮类、烃类、低分子脂 肪酸、甘油酯的氧化物以及白土、残留 溶剂的气味等,除去这些不良气味的工 序称脱臭。
24
• 脱臭方法 脱臭的方法有真空汽提法、气体吹 入法、加氢法等。最常用的是真空汽提 法,即采用高真空、高温结合直接蒸汽 汽提等措施将油中的气体成分蒸馏除去。
29
• 4、脱臭设备的结构 脱臭常用设备有层板式、填料、离心 接触式几种,现车间用的是层板式塔。 • 5、微量金属 油脂中的微量金属离子是加速油脂 氧化的催化剂。其氧化机理是金属离子 通过变价(电子转移)加速氢过氧化物 的分解,引发自由基。因此脱臭前需尽 可能脱除油脂内的铁、铜、锰、钙和镁 等金属离子。
37
3、降低能耗 包括水、电、汽的消耗。在生产过程 中,应避免能源的浪费。 4、降低人工成本,加强生产管理。
38
九、影响精炼油品质的主要因素
• 1、温度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 因素。对一般化学反应,温度每上升10℃, 反应速度约增加一倍;对于油脂氧化速度, 温度也起重要的作用。
39
• 2、水分 它会引起和促进亲水物质(如磷脂、 酶、微生物等)的腐败变质,加强酶的 活性,有利微生物繁殖,导致水解酸败, 增加油脂过氧化物的生成。
• 1、碱炼损耗 (1)为脱除毛油中存在的胶质、游离脂 肪酸、水分、杂质等形成的损耗; (2)在处理过程中由于中性油皂化、乳化引 起的损耗; (3)理论计算公式:碱炼损耗 = 0.2 + 1.25×(FFA%+磷脂含量%+水分%+杂质 %+0.3%)
32
• 2、脱色损耗 主要为吸附脱色时废白土吸油所引 起的损耗,应尽量降低废白土含油率。 脱色损耗=废白土×废白土干基含油率
25
• 脱臭机理 脱臭的机理是基于相同条件下,臭 味小分子组分的蒸汽压远大于甘三酯的 蒸汽压,即臭味物质更容易挥发。因此 应用水蒸气蒸馏的原理进行汽提脱臭。 水蒸气蒸馏脱臭的原理,系水蒸气通过 含有臭味组分的油脂时,汽-液表面相接 触,水蒸气被挥发的臭味组分所饱和, 并按其分压的比率逸出,从而达到了脱 除臭味组分的目的。
11
• • • • • • •
3 碱液的计量 4 操作温度 5 操作时间 6 混合和搅拌 7 杂质 8 分离效果 9 洗涤与干燥
12
五、脱

• 植物油中的色素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叶 绿素、胡萝卜素、黄酮色素、花色素以 及某些糖类、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等。油 脂脱色常用吸附脱色法。吸附脱色法原 理是利用吸附力强的吸附剂在热油中能 吸附色素及其他杂质的特性,在过滤去 除吸附剂的同时也把被吸附的色素及杂 质除掉,从而达到脱色净化的目的。
13
吸附剂的种类
• 1、漂土 学名膨润土,是一种天然吸附剂。多呈 白色或灰白色。天然漂土的脱色系数较低, 对叶绿素的脱色能力较差,吸油率也较大。
14
• 2、活性白土 是以膨润土为原料,经过人工化学处 理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较高活性的吸附 剂,在工业上应用十分广泛。对于色素 及胶态物质的吸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 于一些碱性原子团或极性基团具有更强 的吸附能力。 如:玉山牌食用级活性白 土
是一种富镁纤维状土,主要成分为二 氧化硅。土质细腻,具有较好的脱色效 果,吸油率也较低,过滤性能较好。
17
影响吸附脱色的因素
• 1、吸附剂 不同的吸附剂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 实际要求选用合适的吸附剂。油脂脱色一 般多选用活性度高、吸油率低、过滤速度 快的白土。
18
• 2、操作压力 吸附脱色过程在吸附作用的同时,往 往还伴有热氧化副反应,这种副反应对 油脂脱色有利的一方面是:部分色素因 氧化而褪色,不利的方面是:因氧化而 使色素固定或产生新的色素以及影响成 品的稳定性。负压脱色过程由于操作压 力低,热氧化副反应较弱,一般采用负 压脱色,真空度为0.096mPa。
8
碱炼脱酸的作用
• 烧碱能中和粗油中的绝大部分游离脂肪酸,生 成的钠盐在油中不易溶解,成为絮状物而沉降。 • 生成的钠盐为表面活性剂,可将相当数量的其 他杂质也带入沉降物,如蛋白质、粘液质、色 素、磷脂及带有羟基和酚基的物质。甚至悬浮 固体杂质也可被絮状皂团携带下来。因此,碱 炼具有脱酸、脱胶、脱固体杂质和脱色素等综 合作用。 • 烧碱和少量甘三酯的皂化反应引起炼耗的增加。 因此,必须选择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以获得 碱炼油的最高得率。




----基础理论交流
主讲人:制油人 2012年5月13日
1
一、油脂精炼意义
• 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 • 改善油脂风味 • 改善油脂色泽 • 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
2
二、毛油组成成分
毛油中绝大部分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 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这些杂质虽然 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 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 水分 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 级分解物 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 育酚、色素,脂肪醇,蜡 其它杂质:毒素、农药
• • • • •
3
三、脱 胶
• 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 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油脂在 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 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 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 效果。 •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4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 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 油脂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 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 溶液加入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 后与油脂分离。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 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 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பைடு நூலகம் 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 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分离出来。
33
• 3、脱臭损耗 包括脱臭过程中脂肪酸以及小分子的 醛、酮等物质,甾醇、维生素E等不皂化 物,甘三酯的蒸馏挥发损失;在汽提过 程中油脂的飞溅损失。脱臭耗 =0.2+1.1×(进脱臭塔FFA%+POV/80+水 杂%)
34
• 4、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因设备等 原因引起的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的 损耗。此类损耗应该尽量避免。
5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
• • • • 水量 操作温度 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 电解质
6
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 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表面电荷,促使胶体质 点凝聚。 •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 脂。 •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 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 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19
• 3、操作温度 吸附脱色中的操作温度决定于油脂的 品种、操作压力以及吸附剂的品种和特 性等。脱除红色较脱除黄色用的温度高; 常压脱色及活性度低的吸附剂需要较高 的操作温度;减压操作及活性度高的吸 附剂则适宜在较低的温度下脱色。常用 脱色温度为105℃左右。
20
• 4、操作时间 吸附脱色操作中油脂与吸附剂在最高 温度下的接触时间决定于吸附剂与色素 间的吸附平衡,只要搅拌效果好,达到 吸附平衡并不需要过长时间,过分延长 时间,甚至会使色度回升。工业上一般 将脱色温度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
7
四、 脱

• 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 取决于油料的质量。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 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 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 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 脂的食用品质恶化。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 馏法。蒸馏法又称物理精炼法,应用于高酸值、 低胶质的油脂精炼。这里主要介绍碱炼法。
28
• 3、通汽速率与时间 在汽提脱臭过程中,汽化效率随通入水蒸 气的速率而变化。通汽速率增大,则汽化效率 也增大。但通汽的速率必须保持在油脂开始产 生飞溅现象的限度以下。汽提脱臭操作中,油 脂与蒸汽接触的时间直接影响到蒸发效率。因 此,欲使游离脂肪酸及臭味组分降低到产品所 要求的标准,就需要有一定的通汽时间。但同 时应考虑到脱臭过程中油脂发生的油脂聚合和 其他热敏组分的分解。这个脱臭时间也与脱臭 设备结构有关,现通常为8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