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复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重要语句的朗读节奏和停顿;
2.理解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及常见虚词的用法;
3.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4.掌握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中文重要课文的基本内容;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
二、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
1、读音辨析
郢yǐng 敝舆yú犀兕xī sì鼋鼍yuán tuó鲋fù鱼文梓zǐ楄pián 守
圉yù公输盘bān 见xiàn 长zhàng木禽滑gǔ厘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拂bì士苟gǒu得—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醴lǐ泉鸱chì濠háo梁鯈tiáo鱼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玉帛bó辙zhé轼shì靡mǐ邹zōu忌昳yì丽朝zhāo 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间jiàn进仞rèn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迂yū魁父fǔ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厝cuò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芼māo 萋qī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未唏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2、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圉”通“御”:抵御。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5)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6)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7)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9)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10)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11)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
(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13)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普及、普遍。
(1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16)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17)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8)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9)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3、古今异义词
(1)请献十金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
今义:专指金银之金
(2)吾义固不杀人固:古义:坚决,绝对。
今义:坚固,牢固。
(3)舍其文轩文:古义:刺花纹,彩包饰。
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荆之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的面积。
今义:地区,区域
(5)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但是。
今义:常用来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6)吾之所以距子矣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7)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戚。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其他的成员。
(8)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10)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以或能够的能愿动词。
(1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关押犯人的地方。
(12)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13)衣食所安安:古义:养。
今义:安定。
(1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
(15)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义:古代成肉或其他食品。
今义:豆子的种类。
(16)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委婉的劝说。
今义:讽刺。
(17)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18)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地点,处所。
(1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君臣。
今义:左边和右边
(20)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
今义:诽谤、讽刺
(2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哪怕、怎怕。
今义:不值得、犯不着。
(23)河阳之北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4)达于汉阴阴:古义;山的北面。
今义:阴天。
(2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26)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4、词类活用
吾义.固不杀人。
(义:名词用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
劳.其筋骨。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
饿.其体肤。
(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
空乏
..其身。
(空乏:使动用法,使……收到贫困之苦。
)
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
(忍:使动用法,使……坚强。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用作动词,感激。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
齐人三鼓.。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
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
惧有伏.焉。
(伏:动词用作名词,埋伏。
)
朝服.衣冠。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
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
5、一词多义
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给、替(2)夫子何命焉为?呢,语气助词。
(3)必为有窃疾矣。
是(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制造(5)以牒为械当作(6)今为宫室之美为了(7)妻妾之奉而为之接受见:(1)胡不见我于王引见(2)于是见公输盘召见(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会见
类:(1)不知可谓知类类推(2)为与此同类种类、类
然:(1)然,胡不不乎那么(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这样,如此(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
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4)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5)所欲有胜于生者给(6)欲有求于我也对
(7)皆以美于徐公比(8)皆朝于齐到
利:(1)天时不如地利有利(2)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得:(1)二者不可得兼能够(2)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加:(1)弗敢加也虚报(2)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
间:(1)又何间焉参与(2)又间令吴广之丛所旁暗中
故:(1)公问其故原因(2)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以:(1)必以分人把(2)何以战凭借(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用(4)必以情按照、根据
朝:(1)朝服衣冠早晨(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3)朝于齐朝见
孰:(1)吾与徐公孰美谁(2)孰视之通“熟”仔细
美:(1)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漂亮
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刚刚
且:(1)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
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亡:(1)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焉:(1)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才
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6、作家作品
《公输》:选自《墨子》。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文题理解:《公输》一文记叙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当时,墨子听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阻止了这场战争。
中心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人称“亚圣”,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他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
文学常识:《孟子》是儒学家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文题理解:孟子所宣扬的“道“就是实行仁政。
中心内容:论述了“天时不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文题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中心内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文题理解: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中心内容: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风利忘义的人。
《〈庄子〉故事两则》: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名周:战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中心内容:《惠子相梁》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出庄子清高自守,袖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在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
中心内容:本文通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策》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共33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文题理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战国时齐国人。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齐王,指齐威王。
纳,采纳,接受。
谏,一般是指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中心内容: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之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以比美之事设喻,讽谏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真实的意见,做到“纳谏除蔽”,才能把事情办好。
也表现了邹忌自知之明,是一个明智、精细、善于推理,借助生活小事讽喻齐王的谋臣形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作家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文题理解: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上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
中心内容:这则寓言反映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就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诗经〉两首》:选自《诗经》。
文化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也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并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文题理解:《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是一篇优秀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芦苇。
中心内容:《关雎》写的是男主人公对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的爱慕、思念、追求的过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婚姻的大胆、执著的追求。
《蒹葭》表现了主人公寻求友谊(或者爱情)的过程以及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地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二)阅读理解和方法指导
1、考点分析
2、典型例题回顾
3、巩固练习
4、方法总结
(三)课堂达标测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期年间进荇菜曹刿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 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汝之不惠 ______ 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乡为生死而不受 ______ 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 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子墨子之守圉 ______ 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公输盘诎 ______ 通_____解释__________。
阅读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地利不如人和
..之利..七里之郭.威.天下不以兵革
多助之至.池.非不深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论述了_______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__思想。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词语解释
舜发.于人恒过
..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后作.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喻.
空乏
..其所不能
..其身法家拂士
..曾益
2、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中心内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③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④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三)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小惠未徧.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既克,公问其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夫战,勇气也。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重要问题。
①“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②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③“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④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⑤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⑥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词语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
朝服.衣冠,窥.镜。
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
..。
..寡人过者。
能谤讥
..于市朝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2、翻译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回答下列问题。
①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②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③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④讽谏的结果如何?
⑤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