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 第75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目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小题精练
1.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3.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马克思意在表明()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4.(江苏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新高三起点考试)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5.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
”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
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足
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
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
6.(2017·宿迁模拟)“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
A.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
C.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
7.蔡元培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说:“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新的,就像‘洪水猛兽’一样。
”材料反映出()
A.当时新思想落后于世界潮流
B.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尖锐
C.当时新旧观念冲突比较激烈
D.政府对新文化运动予以打压
8.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9.(2017·扬州模拟)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10.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11.(2016·无锡联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
12.中共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道路的内容相同②领导力量相同③面临的社会矛盾相同④依靠力量相同
A.②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大题优练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与佛道的碰撞中,经朱熹之手改造后,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这一新儒学构成了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直至19世纪后期。
其结果是用理性的补充和对原理的阐述加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
这十分有利于无可比拟的中国文明的持续性,但其代价是形成了一种与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相反的、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全球通史》材料二关于异端教徒,应该注意两点:一点是关于他们自己方面的;另一点是关于教会方面的。
关于他们自己方面,他们有罪;因此,不仅应该以绝罚把他们逐出教会,而且也应该用死刑把他们与世界隔绝。
因为败坏那保存灵魂生命的信德,远比伪造维持现世生命的钱币更为严重。
所以,如果伪造钱币,以及其他为非作歹的人,立即可由政府当局公正处死,那么异端教徒一经证实犯有异端,就更有理由,不仅可以处以绝罚,甚至于也可以合理地处以死刑。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构建的思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阿奎那的思想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与阿奎那两人的思想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
他看到,儒学用自身道德伦理来协调人间事物,不宣传神怪,这比欧洲由“上帝”来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材料二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儒家文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抨击孔子的原因。
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孔子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精析
1.C[四大发明只是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向近代迈进起到了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四大发明对于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也仅仅是起到促进作用,故D项错误。
]
2.A[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中的相关知识点。
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与此相关的就只能是丝绸之路了。
]
3.C[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封闭被英国暴力打破,没有涉及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故A项错误;取代封建君主制的未必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马克思主要是在说明英国在暴力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观破坏与客观推动是同时的,材料没有体现主观暴力破坏的延续性,故D项错误。
]
4.A[材料阐述晚清内忧外患引发戊戌变法,材料“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作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却并不具备建立资产阶级宪政的必要条件,而更多的是受到外在压力的推动,故A项正确。
]
5.B[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改革仅从中国历史寻找依据,强调不向西方学习,并未说传统文化制度不能被改革所吸收借鉴,故A项错误;改革总结本国经验的同时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故B项正确;C项仅提到挖掘中国自身资源,理解片面,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中西方文化的共性,故D项错误。
]
6.A[根据材料“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与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西方和全盘否定东方的观点、后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与无产阶级革命者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相符,故A 项正确。
]
7.C[题干只涉及当时北大的思想状况,没有涉及与世界潮流的比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蔡元培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不存在立宪派和革命派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运动的中心在北大,在当时新旧观念冲突比较激烈,故C项正确;题干只说到“旧的一面”对新思想的打压,即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打压,不能推断出“旧的一面”是指政府,故D项错误。
] 8.C[材料未涉及“理性主义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中梁启超反对的是“科学”,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是指人们反思科技发展了,却应用于战争,给
人类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梁启超受此影响,也在反思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故C项正确;胡适只是陈述事实,并未表态,故D项错误。
]
9.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材料“新”“在个人主义”,可得出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一种观点主张,不能看出阵营内部存在分歧,故D项错误。
]
10.C[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步加深,西学涌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以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思想,故C 项正确。
]
11.A[“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说明体现了人性的解放。
其余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
]
12.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飞跃的道路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①错误;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②正确;第一次飞跃时,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第二次飞跃时,社会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故③错误;毛泽东战略思想中的一大核心观点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工人、农民,也包括各种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
13.(1)特点:体现出对佛道文化的包容;以阐释义理、兼谈心性为主。
(2)不同: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重视自由,强调人性。
阿奎那则要求社会公众遵循基督教思想,对于违背基督教思想的异端要处以绝罚甚至处死。
(3)影响: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但不利于创新性和新观念的产生。
阿奎那的思想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束缚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4.(1)儒家文明的一些思想主张与启蒙思想相似;以儒家文明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
(2)孔子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符号和灵魂;辛亥革命后,实行专制者都打着“尊孔”的旗号。
主
要原因: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对孔子思想认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