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双击训练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B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高粱
莫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

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
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腿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B.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小说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余占鳖。

D.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2.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

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

医生说,看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

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

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

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

我知道老伴已经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

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

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

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

街道两旁无论是大商家、小商店、饭店、手机店、服装店,还是各种各样的专门营业厅,无一例外,都关门了。

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

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

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

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

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

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

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那的老板娘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

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

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

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

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

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

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

我问,老板娘,能做吗?老板娘笑了,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

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饭菜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

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

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

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

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

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

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

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

我一听,眼泪哗哗的。

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

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

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

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

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

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棵有梦想的树
蒋曼
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

它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

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

星光灿烂的夜晚,种子们都睡着了。

“去吧,孩子们,到远方去,海就在世界的尽头。

”那颗小小的种子听到了老树的梦呓。

它记住了那悄悄的梦呓,连同满天的星光。

它下定决心: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

起风了,种子们跃跃欲试,乘着风的翅膀启程。

老树大声地祝福:“孩子们,到远方去吧,生根,发芽,好好成长!”种子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跟着风,纷纷扬扬。

它们穿过云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飞翔,它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土地,要一辈子相守的土地。

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我们没法永远流浪。

”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它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

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热闹而团结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


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

终于有一天,风突然说:“我累了,我驮不动你了。

”风消失了,只剩下种子被孤单地留在高山的边上。

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

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

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

不过是睡了一个晚上,当它听到雨声醒来时,惊讶地发现:它走不动了。

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

头上冒出了芽苞,鼓鼓胀胀的芽苞。

种子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种子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小小的树。

它拼命踮起脚尖,它还记得星光下的梦想,而远方,无法到达,只能眺望。

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

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讨厌黑暗土地下那些紧密连接的根,牢牢禁锢着它的身体,不能动弹;它怨恨那些枝干,它们太沉重,太阔大,没有鸟儿翅膀的轻盈。

风来时,它们只会喧哗,不能变成翅膀。

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

那颗想看遍世界上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

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那棵树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

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

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树叶发出巨浪的咆哮。

那棵树,长出海的颜色,海的模样。

风又来了,风说,树呀,你的声音就像大海。

风走过很多地方,风看过大海,可树留不住风。

树又一次想到了鸟儿。

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
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那些筑巢的乌,迁徙的乌,飞走的鸟,死去的乌。

它们飞过了无数的天空和山川,它们很乐意跟树讲起远方的故事。

树不再寂寞和悲伤,它专心致志地听那些远方的故事:海洋中的大鱼会唱歌;金色的砂砾在半空中织成罗网;火在天空中飞快地燃烧;白色的熊滑进白色的海洋;热带的森林里,最稀缺的是阳光。

一年又一年,树把那些神奇的故事储存在年轮里,越来越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远方。

每一片蓝色的树叶里都藏着一个故事,重重叠叠的树叶,密密麻麻的故事,关于远方和大海,还有生活和梦想。

后来,飞来的鸟,不仅在讲述,讲述自己的远方;也在聆听,聆听别人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

有一天,一只白头鸟借着风的滑力,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

“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它垂死的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

大树好奇地问:“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白头鸟发出微弱的声音:“很多年来,鸟儿们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在层层叠叠山的背后,一座高山之上,有一棵蓝色的树,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远方。

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未来的远方,这些都是时光中的远方。


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

现在,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头鸟找到大树并与之交谈是一处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主人公”正是受到白头鸟的启发,明白了存在的价值,变得坦然而欣慰。

B.在寻梦过程中,两批种子分别留在了山坡上和田野里,风也停了,但“主人公”依然不愿停留,突出其不忘初心、坚定梦想的性格。

C.这篇小说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一棵有梦想的树的成长历程来阐明人生的哲理,形象生动饱满,说理直白清晰,语言朴实自然。

D.小说通过叙述种子追求梦想的经历启示世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只要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欢乐、对社会有所贡献,人生同样精彩。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3.本文是一篇寓言体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在创作方面的特色.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平原
路翎
胡顺昌跟在他的女人后面吵叫着。

阳光强烈得刺眼,无边无际的平原上是笼罩着火焰一般的暑热。

一条小河在平原的中间弯曲地流着,通过那些被树荫遮着的寂静的人家而流到金黄色的田野中去。

一些精致的石桥跨在这条清澈的河上。

一个精力饱满的年轻汉子,戴着一顶大草帽,骑在一只瘦小的驴子上,从胡顺昌夫妇的后面跑了过来。

他热情洋溢地和胡顺昌夫妇打招呼,要到城里去接他当官的姐夫,也没留意两人的表情。

胡顺昌的一件白布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湿了,他拿它披在肩上,不时地用它揩着脸上的和胸前的汗水。

他跟在他女人的后面走着,吵嚷着。

他的女人短小、瘦弱,然而很美丽。

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很小的蓝布包袱,急急地走着,脸色惨白。

“我这个人就是不会说好话!”胡顺昌又开始说了,“你自己凭良心想想看好了!没有关系!不管怎样都没有关系!回去吧,桂英!”他擦着胸前的汗水哀求道。

他的女人不理睬他,仍旧急急地往前走着。

于是他恼怒地看了她一眼,站下来了。

他无论怎样警告自己不要发怒都不行。

她在烈日下痛苦地、艰难地走着,不时地闭起眼睛来揉着胸口,显得快要支持不住了。

“好吧!”胡顺昌大声叫着,重新又追了上来,“要是你真的要回你的娘家,老子就从今日起跟你一刀两断!不过你要晓得你娘家也并不是了不起的呀,哼!他们自己还不是没得吃的!”太阳毒辣无情地照射着他们。

“我求你听我说啊!”他拿一只手扶在她的肩上,但是被她推开了,“你想想,我不过跟你说:我不在家,你就回保长他们叫他们等一下来好了!就是征粮收来么也要等男人回来做主,你把外面桶里的两斗拿给他们还不算,连床底下的四斗也让他们给搜走了!你想想,这四斗米我们要度多久的命啊!一直要到收了稻子!就是照你说的保长是带了兵来的,你一个女人家未必还怕他们,他们真的还把你吃掉不成?再不然的话,给了他们,你也该向他们取得字据呀!不然的话,他们明天又来要了,你怎样办?”
说到这里,他又不'能抑制自己的愤怒了,他又拿起衣服来狠狠地揩着汗,偷偷地看了一眼,希望能够看到她的难受的、悔过的表情。

然而她整个的苍白的脸冰冷有如铁石。

于是他茫然地抬起头来,看向稻田的远处。

“唉,真可怜啊,我们这些庄稼人!为了几斗米!”他想。

但是想到这几斗米,他又动气了,重新憎恶地看着她。

“你走吧!你走好了,没有关系!你自己想想,这几年,有吃的总给你先吃,有穿的总给你先穿!你走好了!”他对着她悲痛地叫,希望能够感动她。

但回答他的却是暑热下的眩晕的寂静。

他的女人提着布包走过那个高而窄的石桥,走到石桥的那一边。

“唉,我这个可怜人,我怎么好哟!”胡顺昌蹲了下来,昏沉地抱着头。

然而他还是忍不住望向桥那边,走着路的她忽地倒了下去!他飞奔过去。

她微弱地喘息着,闭着眼睛躺在草地上。

他的心现在已经完全冷静了……
“桂英!”他小声喊,伏在烈日下面的草地上,“你要回娘家,你去好了,都是我不对,你去住些时好了。


她无力地摇摇头,又闭上了眼睛,眼泪从她的睫毛里流了出来。

这时,那个精力饱满的郭老二骑着驴子又奔回来了,和去的时候一样兴高采烈,在驴子上大声地怪叫着。

看见了河岸上的胡顺昌夫妇,他就迅速地翻下驴子来,从夫妇的表情他即刻就有些明白了,严肃地看着他们。

“喂,胡顺昌,你说什么军粮不军粮的,车站上又到了兵哩!又是机关枪,又是大炮,几百箱子弹,恐怕总有一营人,我们这街上哪里够他们吃呀!……好,你们谈心。

”他又向着他们难受地看了一眼,“我先走一步了!”
“都是我不对!”胡顺昌趴在妻子身边说,“那几斗米有什么关系呢,拿给那批狼心狗肺的东西就算了,还有个把月就收稻子了,到那时就好了……”
他抓紧了她的手,猛然抬头,河的两岸金黄而无际的稻海在他的眼前闪耀。

一九四六年九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时节、地点以及地域特色,为下文写人物在“平原”上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征粮的保长带兵搜走了胡顺昌夫妇藏在床底下的四斗米,这一情节与小说后文“车站上又到了兵哩”相照应。

C.郭老二进城前对胡顺昌夫妇无动于衷,回来后对胡顺昌夫妇表示同情与无奈,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D.桂英从对丈夫的不理睬到后来的摇摇头、流泪,表现了她最终原谅了丈夫,这一过程也流露出她对命运的妥协。

2.小说是如何塑造胡顺昌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叙写了胡顺昌夫妇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请说普通话
尚纯江
老同志,请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

去问交警他儿子的家在哪儿,路咋走。

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儿,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

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儿,几个老头儿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儿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接过来。

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

三番两次去接,他都不应。

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儿,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待急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

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

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

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

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

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

逛着逛着,七拐八拐的,一会儿就迷了路。

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

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

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像迈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闭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

山水就去问路。

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儿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

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

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

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开车很快找了过来,把他送回家。

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儿住了。

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

在这里,说话要说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我小时候听人家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说。

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

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晩上回来的。

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
山水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