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限效应”看批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超限效应”看批评教育
作者:朱晓兰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0期
摘要: 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超限效应现象在批评教育中相当普遍。
这种现象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但削弱了教育活动应有的作用,而且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而,批评教育中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讲求适度。
关键词: 超限效应批评教育适度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由于工作上的某种原因被领导或同事批评时,最初常常是怀着诚恳谦虚的心情认真倾听对方每一句话的。
可是如果挨批的时间过长,我们的心情就会渐渐变得烦躁不安,渴望立即结束谈话。
如果这时对方没有发觉这一情绪变化,仍然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我们的烦躁很快就会转化为愤怒,最后甚至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和对方发生激烈冲突。
可事后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反问自己:我刚才是怎么了?
这不免让我联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参加一场募捐会。
会上牧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决定立刻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
可是他左等右等,牧师的话总也讲不完,于是心情不免有些烦躁,决定只将零花钱捐出去。
可是他又等了一会儿,牧师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马克·吐温不禁由兴奋转为烦躁、由烦躁转为愤怒,暗下决心无论牧师怎么宣传自己一分钱也不捐。
等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但分文未捐,相反还偷偷地从募捐盘里拿走了两元钱。
本来准备慷慨解囊的大作家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小偷,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
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如何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就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事实上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
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
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
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就犹如好心人反而办了坏事情。
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的口头禅,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也会造成超限效应。
有时有的学生甚至不听老师批评的内容,而去数老师在整个批评中有几个“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出现,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批评时讲话要精练
有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常会把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
班主任犹如故事中的牧师,意在加深学生印象,但效果并非如此。
有人曾在一个年级的10个班中进行问卷调查,75%的学生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谁听他的催眠曲?”俗话说:“话到舌尖留半句。
”当你发现一位学生做错事情时,正常的思维好像是跟学生讲因果利弊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去讲、自己去悟才对。
比如当我看到学生课桌下有纸,我只会直接告诉他说:“你看看你的桌下。
”他就会立即意会后弯下腰捡起来,而不希望老师把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二、运用恰当的方式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
有时学生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学生犯错误可能是因为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
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其正确的一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学生就容易接受教育了。
1.以褒代贬——用表扬代替批评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
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来代替批评其不足。
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他看到前途和希望。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只是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使王友愧疚地哭了,从此痛改前非。
2.间接提醒——巧妙地指出不足
有些班主任在劝学生时也注意表扬,但习惯在后面加一个转折词“但是”。
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你劳动不够积极,也不怎么跟同学交流。
”结果学生一听就反感,觉得老师的表扬就是为了后面的批评,如果我们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果你劳动再积极一点,而且能多跟同学交流的话,相信你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筋伤肉体,话伤灵魂”。
批评教育时,教师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把握批评的最佳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1.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抓住恰当的契机,妥善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
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
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因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班主任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进行批评教育,让这些事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确保以后不再重犯。
再如,如果是遇到两个学生打架,则要把握时机,应先把他们分开,让他们各自冷静思过,了解双方争执的根源后,再找机会和他们谈话,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指责他们,否则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2.注意批评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所回避。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会使有的学生从此再也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顶撞行为,破罐子破摔。
较妥的办法就是班主任私下找到学生谈话,针对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做一次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评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其自尊心得到了老师充分的维护,从而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四、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批评是一剂苦药,其中包含了老师多少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份苦心有时是学生不一定能体察到的,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误解、怨恨、抵触等情绪,把老师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在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各科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违纪现象。
为了煞煞他的傲气,数学老师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批评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结果事与愿违,他产生了对立情绪,甚至对数学课也反感起来,使数学成绩直线下降。
而对于另一位同学,这位数学老师对他的批评更严厉,但由于吸取了上次批评的教训,注意了做好善后工作,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批评他的苦心,并委婉地表示了老师对他的特别关注。
结果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该生数学成绩也因此逐步提高。
其实很多学生屡犯屡教,屡教屡改,可还是进步不明显,关键问题就出在教师在批评后的善后工作做得不到位和不够持久。
其实,学生在接受老师批评之后,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已成习惯的不良行为,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鼓励和监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多一些“你进步真快,我为你感到高兴”、“我很荣幸,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等让学生感动的话语,必要时还必须在班级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把这样的好消息及时传达给他父母,这样更加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树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认真改正错误。
俗话说:“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
”整日当甩手掌柜、对学生不管不问当然是不行的,相反,不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一味强塞硬灌同样也是不行的。
虽然学生由于碍于老师的脸面或畏惧老师的威严,很少与教师公然对抗,但表面上的平静并不代表内心服气。
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超限效应的种种不良后果。
所以,在此提醒教育界同仁,工作中一定要时刻警惕学生的超限反应,千万别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参考文献:
[1]傅道春.21世纪新型班主任.黑龙江出版社,2004.11.
[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3]张朝,李天思,曾祥岚等.心理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