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可以归结为:第一,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的差别性与公有制强调公共利益一致性的矛盾;第二,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的两极分化与公有制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的矛盾;第三,市场经济的盲目自发性容易引起比例失调、经济波动与公有制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第四,市场机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社会主义要求按劳分配的矛盾。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有两大类,除了前面已经分析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外,还有市场经济与社会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尽管存在这些矛盾,研究者一致认为这些矛盾并不能说明两者不能相容。
现反,正是存在这些矛盾,才使得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具备了另一方面的必要性。
我们应当正视它、分析它,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以解决矛盾。
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为存在社会化的共同特点,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存在兼容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是相互兼容的,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赖以建立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物质利益基础相统一;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过改造形成多元产权结构及多样实现形式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制度基础相符合。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途径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是什么?有哪些?怎样实现有效结合?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有条件的。
最基本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不是单一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有学者认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必须对原有的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对现有的
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使公有制的数量和范围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
其次要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进行调整,使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也有研究者认为,既不能让公有制完全受市场经济的支配,而忽视公有制对市场经济的规定;更不能固守僵化的传统公有制,而忽视市场经济对所有制的内在规定。
我们不但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建设市场经济,而且也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公有制。
有学者认为必须从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企业制度和社会剩余产品分配四大层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强调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政治保障。
即在推进经济多元化的改革中,如何坚持政治一元化的重大原则,尤其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也有些学者认为,仅仅从“理论上”讨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是不够的。
公有制真的与市场经济结合,就必须解决公有产权的清晰化、人格化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名义上属于全民的公有资产,实际上无人对它真正负责,更使一些人借此
机会将本属大家的公有资产攫取为个人所有。
再一个问题就是公有资产的“委托一代理”制度如何完善,怎样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像对待自己个人财产一样对手中掌握的公有资产认真负责。
林自新等人认为无论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人手,还是通过所谓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达到产权上的独立化,都不可能解决两者的兼容问题,反而会把理论越搅越浑。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归结为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能否兼容。
要解决两者的兼容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突破。
进一步解放思想,从理论上解决公有产权的统一性问题,即公有产权统一到什么程度。
他们认为国有经济分为竞争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而后者与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相容的,主要是改革竞争性国有企业。
建议参照集体企业的框架改造产权关系,使之成为分级所有制。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难点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上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必须要找出两者结合的难点,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周叔莲认为目前突出的问题有: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还未完成,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还受到阻碍,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
他认为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握好其中提出的明确任务、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和解决改革中一些老大难问题的新举措。
对其中的有些原则规定,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具体化;有些涉及较少或没有涉及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认真
研究。
黄范章认为,通过国企改革,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而建成现代企业制度,把国企建设成公有制基础上的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从而在公有制基础上塑造出为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具有经济活力的微观基础,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这是两者的结合点,也是难点。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有的国有企业虽建成了董事会、监事会,却形同虚设,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确立。
他认为难的关键还在于政企未分开,政企难分导致产权不明晰,导致“内部人控制”。
他进一步指出,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其形式是各级政府)和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结合一道,乃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政企难分”的根源所在。
要政企分开,从根本上讲,是应该把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跟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分开。
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容问题研究的几点不
足
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是笔者认为仍然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相容的理解还比较浅薄,论证时还是以枚举例证法为主要方式,缺乏理论厚度和说服力;二是在市场经济中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张,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思想资源匾乏,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三是对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怎样实现有效结合的认识还比较混乱,研究还是不够深入;四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怎样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政治保障、怎样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相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只要遵循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规律,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磨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严格界定。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是1980年4月提出的,如把它看作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提,既缺乏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又容易产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后市场经济将不需存在的
误解,也不符合邓小平在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时的所思所想,因此,将其纳入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内容是不合适的;邓小平在1975年至1985年抓教育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成功运用,有着方法论上的诸多启示,这是新世纪社会科学创新应遵循的重要轨迹,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是十分欠缺的。
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
1994年1月在深圳召开的“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学术研讨会”提出,“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26]
彭聚先(1994)认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27]
龙太江(1995)指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这一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28]
(二)在社会主义史中的地位
高放(1993)认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贡献。
”[29]
邢贲思(1994)提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他首次科学地阐明了公有制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对利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19]
(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李连仲等(1992)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0]
吕振宇(1999)提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受各种条件(特别是历史条件)的限制,需要后人不断丰富发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
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上,明智而又实际地选择了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即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中国取得了既坚持和巩固了社会主义阵地,又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骄人业绩,使中国经济在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还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为社会主义选择了市场经济,既是大胆的,又是正确的,其意义更是极其深远的。
因此,已有研究成果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定位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十分准确和恰当的。
【参考文献】
[1]日山编.著名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出版社,1993.1.
[2]李铁映.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求是,1996.23.
[3]胡义成.生产力哲学——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探稿.宁波出版社,1998.
[4]张卓元主编.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龚金国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聂运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1.
[7]李克清.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财经研究,1992.9.
[8]杨圣明.新市场论.中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3.
[9]吴敬琏.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战略意义.人民日报,1994-8-22.
[10]于光远.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经济体制改革,1992.4.
[11]伍柏麟.换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脑筋.上海改革,1992.10.
[12]中央党校教务部.权威人士谈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3]陈志良等.邓小平与当代中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14]吴敬琏.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15]臧旭恒.有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93.2.
[16]张宇.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1994.4.
[17]高路.成似容易却艰辛.经济日报,1992-11-14.
[18]苏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9]邢贲思.邓小平思想论典.法律出版社,1994.
[20]龚育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解放日报,1992-4-17.
[21]张卓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1997.6.
[22]陈甬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理论与中国改革战略.中国经济问题,1998.4.
[23]周为民.市场经济: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工人日报,1997-10-30.
[24]赵甲明.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人高教学刊,1999.2.
[25]边立新.市场经济的人性确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2.
[26]经济纵横,1994.4.
[27]彭聚先.社会主义理沦划时代意义的刨新.江西社会科学,1994.12.
[28]龙太江.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衡阳师专学报,1995.1.
[29]高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浙江社会科学,1993.1.
[30]李连仲等.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论依据.经济学家,1992.6.
[31]吕振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