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探究之一:“存天理,灭人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指摒弃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 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 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朱熹 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继承了以往儒家 传统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该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追寻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但该主 张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 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当今我们应当在 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自觉加 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程朱 理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考情分析】 宋代理学产生 的背景及其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文学艺术科技方面也有所 涉及。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封建的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拓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 成南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对外开放,对外关系重 心由陆路转向海路。
一、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形成
1、背景: (1)社会现实(重建伦理纲常秩序)的需要 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分裂与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冲击了伦理纲常秩序,宋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学。 (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和倡导尊儒读经,宋 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 (3)经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 享乐之风盛行,冲击了传统道德,理学家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 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4)思想文化: ①三国到五代,经学日益僵化,佛道两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②“三教合一”及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旨)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氛围宽松,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药 和宋朝时,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
洲社会的变革。
指 (1)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促
南 南。(2)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 进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
针 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联系,开拓了世界市场
2、其他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沈括 北宋 郭守敬 元朝
王祯 元朝
概况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 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 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7.宋代大足石刻窟龛群造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部分,人物众多,场 面繁杂,描写细致。与之相邻的是“地狱变相”,逼真地表现出受刑者 在地狱中的惨状,并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再现了种种日常生活的场景。这 反映出宋代A.深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B.川渝地区成为全国宗教文化 中心C.宗教艺术呈现世俗化倾向 D.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已确立
5、投身基层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 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 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4.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 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更加重视儒家经典的社会教化功能。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强调的理,实质上 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 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 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等,均以伦理道德为 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理学更多的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 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 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三、辉煌的宋元科技
1.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在宋朝已基本成熟。表现在:毕昇发
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成就
影响
印 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时期 传到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
刷 ,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
术 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社会进步。
火 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五代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2. 代表人物及目的:①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②主要 目的: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3. 思想主张:理学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以“理”为核心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在内的一套儒学体系。
杂剧是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 、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代表人物 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等。元杂剧标志着 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1)原因: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2)含义: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 出
2、元曲
分类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原因 (1)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
烈。(3)元初,取消科举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4)适应统治 阶级燕乐的需要。(燕乐,又称,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 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内容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 市井演唱的需要。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
4、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代表人物宋四家和赵孟頫。
书法宋四家:苏
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绘画 分类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
成就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特点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代表 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为杰出代表;《清明上 河图》
【答案】C【详解】材料中“描写细致,逼真地表现,写实的雕刻手法,日 常生活的场景”等信息都清晰地指向宗教文化的通俗化,这是为了适应 佛教传播的需要,C项正确;大足石刻主要是佛教等宗教痕迹,不是西方 宗教文化,排除A项;宋代川渝地区并非全国宗教文化中心,理学在元代确 立为官方哲学地位,且此题与理学地位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原因
发展 特点 代表
(1)商业发展、城市的繁荣。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 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2)市民阶层的扩大。(3)两宋时 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4)科举制的推动,社会 的变迁。
词在唐朝后期出现,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 各有固定格式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
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答案】D【详解】“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要通过每日 接触、了解事物,多思考,才能把握理而有所得,故强调日积 月累与循序渐进,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心学的内容,C项是 明朝李贽的思想,故排除ABC三项。
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6."说话"是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说话"内容丰富, "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懂,情 节入胜,特别受欢迎。这A.真实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B.有 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阻 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说话”内容丰富,通俗 易懂,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说话”作为 宋代瓦肆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不会完全真实再现历史,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 强调“说话”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促进宋代文化的 传播,未体现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
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
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详解】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 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 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 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 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 ”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 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 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 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详解】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 ”,即选A项;BCD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
2.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开始,佛教把关羽当做崇拜的神祗 ”、“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则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因县令贪赃枉 法而为民除害的忠臣义士形象,而不是神圣高尚”及所学,可知元代的 话本属于市民文学,关羽形象变化也就符合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A项 正确;材料不涉及《三国志平话》的教育能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知 元代佛教未受到重视,排除C项;元仁宗时期确立程朱理学为官方思想, 而不是《三国志平话》的关羽形象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
“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
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
A.蔑视权威和教条 B.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C.捍卫道学
家尊严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阙于践履 ”“既致知,又须力行”可知,朱熹批判当时有些学者“空谈 ”的学风,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D项正确;蔑视教条与权威 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唤醒内心的良 知真理,属于心学的内容,排除B项;捍卫道学家尊严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唐代开始,佛教把关羽当做崇拜的神祗,至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 话》则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因县令贪赃枉法而为民除害的忠臣义士形象,而 不是神圣高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 )A.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 化的需求 B.凸显了文学作品强大教育功能C.体现了元代佛教文化未 受重视 D.确立了程朱理学的主流价值观
5.影响:(1)发展完善了儒学,重建儒学的主流地位。表现 在: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元朝将儒家经 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案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 主。“四书”成为儒家基础读物.(2)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 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世界观”,
认为“理” 天理,灭人欲”, 认为只有深刻探
即“天理” 通过道德修养克服 究万物,才能真
,是世界的 过度的欲望,达到 正得到其中的“
本原
“圣人”的精神境 理”,达到对普
界
遍天理的认识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 主义倾向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 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洪映萱 《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4、教育: ①编纂儒学基础读物——四书:朱熹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 “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②控制教育与科举:南宋后程朱理 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 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③深入家训和族规——朱熹的 《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