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已发病的地块可用乙蒜素或 2.5%的适乐时 1 000 倍液喷
雾防治,每隔 5  ̄ 7 天喷 1 次,连喷 3 次。
057750 河北省馆陶县农业局 常金梅
071000 河北农业大学
王彦立
室 内 花 卉 主 要 虫 害 的 防 治
·22·
1 蚜虫 1.1 发生和危害。蚜虫又名腻虫,一年四季均 可发生,蚜虫主要危害的花卉品种有三叶梅、 菊花、石榴等品种。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 株的嫩芽、嫩叶、嫩枝、花芽、花瓣或叶子背 面的汁液。被害植株叶片卷曲,枝条和叶片变 黄,花絮败坏,花期缩短,造成叶、花大量脱 落,严重时造成植株很快死亡。 1.2 防治方法。①用天鹰椒或益都红辣椒 50 克,加水 30  ̄ 50 克浸泡 24 小时,用其滤液喷 洒受害植株,防治效果 100%。②用洗衣粉 3  ̄ 4 克,加水 100 克,搅拌成溶液后,连续喷 2  ̄ 3 次。③用风油精加水 600  ̄ 800 倍液均匀喷 雾,防治效果在 95%以上。④用洗衣粉、尿素 和水按 1∶4∶100 的比例,搅拌成混合液后, 喷洒植株。 2 红蜘蛛 2.1 发生和危害。红蜘蛛又叫火龙虫子,一年 发生多代。是危害花卉叶片、花瓣的害虫,主 要危害野榆、雀梅、五针松等。红蜘蛛的虫体 似针尖大小,深红色或紫色,肉眼只看到红色
2.3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及时整枝打顶,利
于田间通风透光,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4 种植抗病品种。在枯、黄病重发区选用疫。杜绝从疫区调种,防止病害人为地大
面积传播。
2.6 化学防治。对枯、黄萎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往
年发生的地块可结合治虫提前喷施 50%多菌灵 1 000 倍液,
1.3 其它。施用未腐熟的带菌的有机肥和过多地施用氮肥,
也利于病菌传播。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
途径。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实行轮作倒茬。对重病田实行轮作倒茬,轮作应在 6
年以上可有效地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
2.2 清理田园。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处
理;对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就地烧毁,以减少菌源。
小点。虫卵呈橘红色透明状,比针尖还小。若虫常群集于一 些花卉的叶背及花蕾上,以刺吸式口器吮吸汁液而为害植 物,叶片失绿,叶缘向上卷翻,以致焦枯脱落,造成花蕾早 期萎缩,严重时植株死亡。气温高、湿度小、通风不良的情 况下,红蜘蛛繁殖极快,是造成植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防治方法。①用柑橘皮 50 克加水 0.5 公斤浸泡 24 小 时,过滤后喷洒植株。②取 500 克草木灰,加水 2.5 公斤充 分搅拌,浸泡 48 小时过滤,再加 3 克洗衣粉调匀后喷洒, 每日 1 次,连喷 3 天,间隔 1 周再连喷 3 天,可彻底消灭。 3 介壳虫 3.1 发生和危害。介壳虫的虫体被一层角质的甲壳包裹着, 用口器吸取植株的汁液,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 叶片变黄,提早落叶,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而死亡。主要危 害的花卉有米兰、茉莉、山茶、含笑等。 3.2 防治方法。①用 40° ̄ 50°的白酒兑水,比例为 1∶2 稀释后浇透盆土,可杀死盆土内的害虫,每隔 10 天左右浇 1 次,连浇 4 次为好。②用米醋 50 毫升,将小棉球放入米 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在受害的花卉茎叶上轻轻地揩擦而杀 灭。③用啤酒轻轻地反复擦拭叶片,就能除掉害虫,还能起 到肥效的作用。
植物保护
棉花枯 黄萎病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的大量种植,棉田的病虫害发生了 明显变化,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有优良的抗性,但棉花病害 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棉花枯、黄萎病,一旦发生防治难 度很大。棉花枯、黄萎病主要侵染棉株的维管束,使其变成 灰色,重则变成褐色,导致输导组织受阻,使棉花叶片变 黄,枯萎,蕾铃脱落,造成棉花大面积死亡而减产。 1 传播途经 1.1 种子传播。种子带菌是枯、黄萎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由于棉种市场放开,品种多,多数种子抗虫性较好但 抗病性较差。而有的棉农为省钱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品种抗 病性的减弱也利于枯、黄萎病的流行。 1.2 土壤传播。有的地块常年连作也是导致枯、黄萎病日 趋加重的主要原因,长期连作和大面积的棉秆粉碎还田,带 菌油渣还田,使土壤中的病菌越积越多,致使病菌的侵染率 越来越高,造成枯、黄萎病继续扩散,蔓延,并逐年加重。 1.3 适宜的气候条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温、湿度 密切相关;地温 20 ℃时开始出现症状,25 ℃  ̄ 28 ℃出现 发病高峰,30 ℃有所降低,高于 33 ℃时病菌的发育受到抑 制,秋季地温降至 25 ℃时又出现第 2 个发育高峰。夏季大 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
061500 河北省南皮县农业局 赵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