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5月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在非答题区位置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旦大学在建校110周年的校庆日当天发布了新版形象宣传片《To My Light》后,被眼尖的网友指出抄袭了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探索者),被截取的类似视频一经传出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谴责复旦的不地道。
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的名牌高校,在建校11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其学校宣传片竟然抄袭日本宣传片的创意,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难道连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也只会靠抄袭别人来凸显自己吗?对此很多人不禁要问:我们中国人只是擅长抄袭吗?我们的诚信在哪里?
说到诚信,最近关于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两则新闻,更让我们难堪,也更让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为什么没有教会我们诚信?一则新闻是美国检方5月28日对15名中国学生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等考试中采用欺诈手段,收买枪手替考。
如果被控罪名成立,这些中国学生可能面临几十年监禁和几十万美元的罚金。
另一则新闻是BBC中文网5月28日的报道,文中称2014年有大约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学校开除,其中不乏在常春藤名校就读的学生。
而被开除的原因,该报告称学术不诚实的比例占到22.98%。
由这两则新闻再看看复旦大学涉嫌抄袭的宣传片,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因果关系?中国学生不诚实,中国的教育机构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敢在美国造假?原因很简单,因为造假对中国学生来说真的很平常。
想想我们自己在中国受教育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很多造假的事情: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会要求学生造假;为了学校之间的考试比赛,老师会安排学生相互抄袭;在学生之间内部相互抄袭、找替考更是经常发生的事。
要么是学校让学生造假,要么是学生自己造假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中国学生很自然的将“造假”当成了家常便饭。
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竟然教唆、支持学生造假,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中国学生将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带到美国,所以上面两则新闻的悲剧也就发生了。
其实不止学生,中国整个社会都在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造成的社会矛盾数不胜数;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让中国人的生活烦躁不安。
诚信问题应该到了重视、解决的时候了。
我们看到,中国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明礼、诚信”的价值宣导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都能看到,这当然是好事;但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校坚守诚信开始,只有学校真的变成了“明礼、诚信”的典范,学生们才能在学校的耳濡目染中养成诚信的习惯,形成诚信的品格,并将这种品格带到全社会。
由此,我们再看复旦大学宣传片抄袭事件,不得不说这对宣导诚信的中国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广大的中国学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极其不好的示范。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希望复旦大学以此次事件为警醒,沉痛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以后的作为中,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树立起“诚信”育人的典范,将诚信的价值观传导给一代代的学子,也为全社会带来“诚信”的正能量。
选自《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教会我们诚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日的不诚信行为,引起了一片轰动,人们纷纷谴责不地道、不诚信。
B.关于复旦大学抄袭日本东京大学宣传片的事件,尤为将中国诚信问题展现出来,也激起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C.美国检方控告中国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欺骗、替考等手段,如若查实,中国学生将可能会面临着严厉的法律惩罚。
可见,美国教育重视诚信。
D.之所以在中国呈现出多种造假等不诚信行为,是因为中国教育环境让学生“有机可乘”。
面对这种状况,老师和家长在其中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年都会有部分留学生因为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体现出中国在教育学生诚信方面的不足。
B.为应付上级检查做假、学校间的考试做假、学生间的抄袭等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作风,所以造假在学生中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常便饭”。
C.因为中国教育机构的唆使、支持学生造假的行为,不仅使中国学生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到了美国,还导致两则新闻的悲剧发生。
D.中国的不诚信行为不仅在学生中体现,甚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这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的生活;影响着中国整个社会的运转;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复旦大学需以抄袭事件为警醒,加大诚信教育,树立“诚信育人”的典范。
B.只有将诚信的价值观传导给每一代的学子,才能为全世界注入“诚信”的正能量,才能为广大中国学子树立起良好的示范。
C.中国虽然对诚信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认识,但是未能真正落实到学校,因为学校才是诚信教育的关键示范场所,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诚信的品格,将它带入社会中。
D.近年来,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个地方屡见不鲜,这不仅带给我们沉痛的反思,而且中国人也将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边有个剃头匠
杜卫东
这位剃头匠,个子不高、五十岁上下,摊位紧邻街心公园的旁门。
按说位置不错,可是据我每天散步时观察,他的生意最为清淡,供顾客等候坐的三只小凳子基本上没有派上过用场,甚至还出现过旁边儿的剃头匠借用的情况。
我印象中,他最标志性的姿势是,坐在椅子上两脚搭着一只木凳,面无表情,两眼微闭。
不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不是狂风突至、暴雨倾盆,他总是以这种姿势耐心地等待顾客光临,直到夜色如一团水墨洇开,一点儿一点儿把他湮没。
唯一的一次反常,是他急赤白脸地追上了一个老头儿,说,您给我的这五块钱是假钞。
老头儿不以为然,说怎么可能,五块钱的票子也造假,犯得上吗?剃头匠怕他不换,晃晃手中的纸币,有点气急败坏,您看看,您看看,多薄!麻烦您给换一张吧,谢谢您了!
就是那时候,我冒出了一个想法:做他的主顾。
我注意观察过了,这个剃头匠理出的发型虽然传统,但是比较符合我的审美趣味。
剃头匠讷于言,每次理发你不说话他不言声,偶有问答也是简单地应对。
剃完头他会看着镜子里的我问,行吗?我说行,他便解下我的白围裙用手一抖,脸扭向一旁,等着付钱。
钱给了,他的嘴角会向上咧一下,似笑非笑,然后把新收的钱和先前收的钱摞在一起数一遍,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有一次我找他理发,他不在。
旁边的剃头匠告诉我,他去街心公园的大排档吃饭了,如果你不急,就等一会儿;如果急,就由我来。
那天下午我正好有一个活动,非去不可,等不及了,
就由旁边的剃头匠代劳。
我有一搭无一搭地问:为什么他的生意那么清淡,你的生意这么好?我觉得他手艺也不孬啊。
这位剃头匠说,其实这人特别厚道!那天一个老太太剪头,把钱包落下了,他连拉链都没打开,愣是等到晚上八点老太太找回来。
这位兄弟还告诉,剃头匠有一个儿子,今年高考落榜,正在家里复读。
剃头匠要负担儿子复读的费用,还要为儿子的将来做些积累,所以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平时的午饭就是一张烙饼,偶尔吃一碗牛肉面便是改善伙食了。
但是他过得并不快乐,因为儿子和他不亲,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这让他有点失落和伤心。
我听了却心头一动,在对剃头匠寄予同情的同时又顿生敬意。
没想到,与世无争的剃头匠有一次险些和客人动了手。
那天散步,我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剃头匠干完了一个活儿,解下客人的白围裙,照例用手抖了抖上面的头发茬,然后等着付钱。
可是那位客人用手胡噜胡噜头,对着镜子左照右照,脸上渐露愠怒之色,嘿,嘿,你这给我剃的是什么玩意儿呀,跟狗啃的似的!
剃头匠一脸茫然,他瞅瞅刚刚理完的头,嘟囔一句:这活儿没毛病呀。
怎么没毛病呀!客人六十来岁,一看就是属于那种爱占小便宜的人。
大家前后左右围观评价着那位老兄的脑袋,纷纷摇头:这不是剃的挺好看的吗?有剃头匠的同伴过来调解,说这份活儿就少收点钱。
少收点钱就行啦,我这脑袋怎么出门呀?那位老兄佯装不干,以攻为守。
剃头匠也不干:他凭什么少给钱呀,我这活儿干得有毛病吗?
那位老兄急了:嘿,你还来劲了?说着上前去揪剃头匠的领子,你看看我这鬓角,谁让你去这么短的。
这时,围观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后生挤出来,横在了两人中间,怒斥一声:你放开手,不准欺负他!
这后生我认识。
那天散步时突遇暴雨,我和他在一处房檐下避雨,闲聊中知道他老家在河北农村,来北京打些零工,在街心公园的儿童游乐场收门票,一天六十元,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想来他是下班经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那位老兄愣了一下,便问:嘿,你算哪一出儿,管什么闲事?年轻后生双拳紧握、怒目而视: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
我听了,心头怦然一动,不由看了一眼年轻人身后的剃头匠。
只见刚才还沮丧委屈的这位兄弟,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团水墨洇开”运用比喻手法,“一点儿一点儿”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夜色慢慢加浓的景象。
B.“我”是一个不追求潮流的人,选择做剃头匠的主顾,就是因为他理出的发型传统,比较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
C.“我”与另一个剃头匠的聊天内容反映了主人公的善良,这消除了你“我”对他的歧视,使“我”对他产生敬意。
D.“我”是小说的线索,是一个全知视角,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通过我的视角呈现出来。
5.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①只有这时,他木然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欣慰的神色。
②脸颊微红,在夕阳的映照下,双眼竟泛起一层泪光。
6.前文写剃头匠的儿子“耻于说老爸是个路边剃头匠”,而后文却写他说“我告诉你,他是我爸爸”,小说这样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必须从自身做起,坚持和创新是法宝。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都表明,非遗保护形式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
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
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②尊斝③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
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④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⑤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
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
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
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月无仕⑥,翕然有名于当世。
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
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
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
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
③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④裒(póu)聚:聚集。
⑤呻占:诵读。
⑥月无仕:高官厚禄。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未必能世宝也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休命有余矣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翕然:一致的样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部居类汇,各以其次斧斤以时入山林
C.甚矣,书之多厄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历;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
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②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二)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曹操能文能武、气概豪迈的两句诗是,。
(2)杜甫《春望》中“,”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3)李商隐的《锦瑟》中化典入诗,借南海鲛人的故事形容自己流泪的情态,再借“蓝田玉烟”
描绘对往日生活的追忆的两句是:,。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己在辞官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
(5)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来描写大鹏击水三千里后徙于南冥时的情景。
(6)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
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6.颈联中“新”“旧”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7.这首诗以抒情为主,写景为副,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第II卷(选择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未老而先亡。
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 物换星移抱残守缺白驹过隙
B. 物换星移坚如磐石昙花一现
C. 时过境迁坚如磐石白驹过隙
D. 时过境迁抱残守缺昙花一现
1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英国《金融时报》指出,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了预定目标,中国经济在主动调控的背景下取得了增长,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②廖凡自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参演了多部影视剧,2014年凭借《白日焰火》中不瘟不火的表演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③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最美教师”“最美农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④这次修志工程前后历时10载,六更篇目,四易其稿,众手共襄,玉成其事,凝聚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心血和关爱,渗透着编修人员的艰辛和智慧。
⑤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⑥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A.①②④
B.①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