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习固体溶解现象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教科书使用洗发液或胶水,密度和黏稠度差别明显,容易看清溶解的过程。
第一部分,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洗发液或胶水溶解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冼发水和胶水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第二部分,教科书选用家中常见的三种液体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经历预测——验证的研究过程。
先让学生预测这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然后把它们分别和水加入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再让学生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教师要做好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别的液体中。
二、教学背景:
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固体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那就是固体的颗粒由大变小到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这种物质是能溶于水的。
但是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不存在颗粒变化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的观察产生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经掌握了固体在水中溶解之后,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识,安排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本课着眼于对溶解现象进行有广度的研究,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课堂中仅观察液体与水,而真实目的在于发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之间,让学生经历用辨析比较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进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液体溶解的特征。
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前面,和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一起实验。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学生小组实验准备了烧杯,还有两根木棒用于搅拌,两个试管,力求让学生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
实验中要求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在水中溶解了吗?
科学最难的就是现象描述,学生往往会用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来回答现象。
如胶水和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他们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两种物体是如何进入水中的,一时语塞,课堂陷入了尴尬。
面对这种局面,我重新拿了黄色的胶水,进行了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在后边的其他液体的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
如酒精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顺了自己的思维,学会了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小组交流充分的认识理解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酒精能溶解于水中,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和表述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实验中,我引导学生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
应该说,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学生已充分的认识理解了:酒精能溶解于水中,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