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11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力》读后感11篇
《影响力》读后感1
《影响力》这本书很早就我读完了,只是读后感一直搁着没有时间写,起先我是准备像往常一样写读书笔记的,读完后我改变主意了,决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和现在武汉市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写一篇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

4月初的某一天我在亚贸上完课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回家,在阅马场,上来一男子,我注意到了他,人此行头比较邋遢而且还是残疾人,身上背这个运动包,样子特别滑稽,身上脏兮兮的,他上车后没有刷卡也没有给零钱,就对司机很客气地说了声"谢谢"。

司机也没有说什么直接让他上了,我当时想,这司机还蛮人性的,因为我每天这路坐公交车,经常有乘客逃票或少给钱的情况发生,司机常常为此大发雷霆,也因为常常有这样不自觉的乘客,司机拒绝及时赶路,导致我们这些上班族迟到(当然因为这种情况迟到比较少,因为真正因此停留很长时间的司机也不多,我不是在为自己偶然的迟到找借口,其实我很少迟到)。

其实车上当时空余座位还蛮多,但奇怪的是这位特殊的乘客并没有找个位置坐下来,而是在靠近下车门的位置站着。

过了一会儿,他居然很陶醉地唱起了歌,这么晚下班的乘客大都一脸倦容,他却那么有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傻,就在这会儿,我还没有意识到他实际是在"卖唱",等到他挨着向大伙伸手要的时候才察觉到,不过我和很多人一样,很心安理得的给了10块钱,心想毛不准这是一个汶川地震后的幸运儿呢,这样自己也算是在献爱心吧,虽然10块钱不多,毛不准就是他一天的生活费呢,心里想着还挺得意的。

这件事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一样抛在脑后了,知道5月中旬的时候,同样是在亚贸上课,也同样是坐同一辆公交车,仍然是在阅马场车站,上来一个残疾人,他没有买票,只对司机说了声"谢谢"。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眼前这个人,不错,就是上次那个残疾人,还是同样的行头同样的装扮,那衣服脏到恰如其分,
头发乱得恰到好处,再过一点估计司机就不会让他上车了,再干净一些恐怕就没人愿意同情了。

唱的仍然是上次那首歌,站的位置都没变,之后也是逐个要钱,我心理生气不好发作我只好低头玩手机游戏,不理他,他停顿了一会儿走开了。

之后他在古琴台下了车。

别人大多数都给钱了,我这次没有给,因为我觉得这个人是个骗子。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昨天,对,就是6月9号,我下班后在公交车上有碰到了他,一切程序都没有变,除了我不但没有给钱,反而很气愤的对他说了句"你已经第三次向我要钱了,这也太戏剧化了吧?"他并没有表示惊讶,甚至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只是很快在下一站下车了。

这会儿,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当时很气愤,很想对所有乘客揭穿他的骗局,但我没有,我想,即使我现在揭穿了他的骗局,恐怕我下一次再碰到更高明一点的骗子还是会上当,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些事情上都是很感性的,不会仔细去考虑是否受骗,也就是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其实这些不算高明的骗术我们应该能识别,为什么偏偏上当了,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保证我们以后少上这样的当,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

其实,《影响力》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

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作出的所有行动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就是--权威。

是它在支配着我们在这样高明的行骗者面前做出错误的决定。

比如,我们如果在某一公共场合,一个衣着平平、没有任何出众相貌的小贩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说某支股票价格会在一个月内翻一番,我们可以肯定大多数的人都不会相信他,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更准确地说是在心中--他没有任何值得人们信赖的地方,因此人们不会相信他的"谎言",即使他说的全是真的。

但是如果是一个相貌威严、戴着眼镜的学者在一个高档学术报告厅里发表同样的演说,那么大多数的人都会立刻做出现在就去买股票的决定,即使他说的全是谎言。

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一点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不是吗?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第二个人呢?这就是影响力中所说的"权威"为什么他是"权威"?这个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不会用严格的定义去判断是否权威,但是眼睛总会通过一些信息告诉我们的大脑做出是否定义为权威的概
念。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第二个人的穿着更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面对眼前的陌生人时,你是相信一个穿着一本正经的学者,还是一个相貌邋遢的街边小贩?就像我遇到的这件事情中,也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信息让我们默认了他值得同情,虽然他很不幸被同一个人撞到三次。

通常,我们会认为乞丐一般都是穿着破烂、装得楚楚可怜的样子,以此博得人们的同情。

的确,我们见到的乞丐也是这个样子。

于是,这样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相貌可怜,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人时就会以此判断他们是乞丐。

当事实情况与我们的"思维定势"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怎么样呢?答案就是:我们会失去判断的标准,从而做出错误的行动。

呗我三次撞到的这个乞丐,就是因为其利用了我们的"思维定势",所以他才改变形象,从表面入手,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表面,打消人们对他的疑虑,从而达到影响他人做出错误行动的目的。

而事实也证明,他这样做也的确是成功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果说让每个人碰到类似事情都认真思考一番再决定是不可能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也会有更加高明的骗子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出牺牲。

现在只要出门,几乎竟能撞到躺在路边或者跪在路边行乞的人,有老人和小孩,也有中青年人,有残疾的也有肢体健全的。

我想,要真正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恐怕应该是怎样做到不要出现这样的骗子,这个恐怕需要调动很多元素才能完成,包括教育和国家政策等等。

比如,如果残联能调整政策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受教育和就业就是一项不错的措施。

《影响力》读后感2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

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

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老师推荐的《影响力》一书。

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

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

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

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

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

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

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

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

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

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

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
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

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

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

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

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

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

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

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

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

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

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这个原理也使我想起一个日本富翁的发家致富经历:他是一个从事批发麻绳的商人,刚开始他把从厂家拿的货物原价卖给顾客,因为他的绳如此便宜,人们都乐意到他那购买,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在他生意不断壮大后,他一方面向厂家诉说自己辛苦却没酬劳要求降低出厂价,另一方面向顾客诉说自己一直原价卖东西没赚干不下去了,结果,厂商不愿失去重要客户而把每条绳降低了一毛钱卖给他,顾客想以后继续有便宜的货源也每条绳给多了一毛钱向他购买,就这样有了两毛钱的中间差,且每年他的绳销量都是成百上千万的,很快他就成了富翁。

这就是先自己吃亏让别人受惠再自己受益的典型。

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

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时下扩招后的毕业生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找,大多数人都想找个既轻松又高工资的职位,这种眼光比较短浅,找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更要看公司的发展前景。

也许现在公司很小,但成长速度很快,那么即使目前没钱赚要给它免费打工也是值得的,撑过了艰苦的起步阶段接下来就是享受回报的喜悦了,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而目前工资甚高的公司也许是处于夕阳行业,以后的日是江河日下。

具体的选择就要看各人的价值观取向了。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看多几遍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感受其中真义的神奇。

《影响力》读后感3
《影响力》这本书,应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书。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心理学光环的影响吧,总觉的这本书给我一种很厚重的感觉。

虽然平时也看些书,可是心理学范畴的书籍始终不敢涉及,或许它太过难懂,或许它太过枯燥,或许它太过神秘,如同书的封面,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神秘。

听说西方人写心理学比东方人写的有趣的多,所以纵使有万般无奈依旧硬着头皮的想要品味一下这本在世人眼中西奥迪尼大师最伟大的作品——《影响力》。

这本书不管从结构亦或是内容上来说,都是浅显易懂的。

能把心理学这么复杂的东西,写的连我这种“市井之徒”都了然于心,或许这就是西奥迪尼的伟大之处吧!这本书从影响力入手,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向我们解释了影响力的武器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何为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而这种改变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真有种被人骗了,还在帮人数钱的感觉。

每一笔债都还得干干净净,就好像上帝他老人家是债主。

这是以爱默生的话作为的互惠这一章的引言。

也正如这句话所说,互惠的影响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不管是给予还是索取人们总是会受到互惠的影响。

互惠往往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做了一些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

同时互惠也让不同的人获得了不同的收益。

但互惠这张让我印象最深的,却并非互惠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是作者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的思考。

案例中的心理学家在无意中买了小男孩手中的巧克力棒。

他告诉自己,他真心希望这不是真的,小男孩并不懂的什么“拒绝——后撤”术,“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的顺序不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它最终管用仅仅是因为一个巧合。

他并没有因为为了达到目的而利用了别人的心理。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后悔要容易。

这是以达芬奇的话作为的承诺和一致这一章的引言。

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个怪物,它会要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这往往也让人们愚蠢的固执己见。

信守诺言固然是个好习惯,可是有时候不考虑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下的信守诺言是不是显得愚不可及。

当你发现你有可能被欺骗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选择聪明点的办法让自己免遭
更大的损失。

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永远不要向他人轻易的做出承诺,即使有时它看起来那样的微不足道。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这是以李普曼的话作为的社会认同的这一章的引言。

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似乎在哪都适用,当大部分人认同了某件事的时候似乎真理就掌握在了他们的手中。

可事实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或者说是少数理智的人手中。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是不是因为天性使然,作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实在是难以抗拒群体的意见或一致行为给我们带来的诱惑。

即使有时他会让你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

社会认同,向我解释了很多平时发生在我身边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让我意外的是,原来社会认同还可以用来拯救自闭症的孩子,这点倒是令我有些欣喜。

或许变成其中的一位阿呆或者阿瓜会让你看起来有些愚蠢,可愚蠢的人往往比聪明的人活得更轻松自在,更容易感到满足与快乐,不是吗?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

这是以克拉伦斯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

人们往往愿意与自己感觉舒服或者美好的事物亲近,即使有时它是个“窃贼”。

对于这一点,它似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想,当初上帝赋予人喜好这一属性的时候。

为的应该是能够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吧。

所以如何能让我们在感性的趋势下,同时又保持着一颗理性的心,并不让我们的喜好成为别人从自己身上获得利益的手段似乎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吧、跟着权威走。

这是以维吉尔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

看完这一章,想到最多的是中国的教育。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想说的话有太多应该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了吧。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再多的话似乎也如遇到骄阳的残雪那般无力。

我不是个愤青没有愤世嫉俗情绪,也没有力挽狂澜的伟大情怀。

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这是以切斯特顿的话作为的稀缺这一章的引言。

物以稀为贵,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甚至是一种常识。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但讽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
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对于这一点,作者是以逆反心理来解释的。

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当这一以身俱来的权力受到侵害时,人们会采取一切的措施捍卫自己的权力。

就像作者说的: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

当资源变的稀缺的时候,人们似乎会觉的他们失去了获得这一事物的权力,他们的自由受到了侵犯。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对于他们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这一潜在的思想也往往让我们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人,往往让人们作出令自己感到后悔的决定。

可有时后悔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偿还的代价。

看到这,对于心理学我似乎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绪。

研究心理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让人更了解别人的心理,并利用人的心理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掌握别人的心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你更好的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如果每个人运用心理学的目的都是这样,那人与人之间不是充斥的只有尔虞我诈,处处勾心斗角?这样的社会还能算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吗?我迷茫了。

不过好在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解答。

倘若顺从业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们的捷径响应方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敌人,事实上,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有了他们,我们能更方便地开展高效率、高适应度的生意往来。

只有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快捷响应的人才是正确的还击目标。

我们要采取一切合理的办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

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如何让人更了解人,如何让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

而不单单只是依靠感性认识来处理事情,轻易的被人用影响力的武器所击倒。

或许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

如同互惠那章中作者所提到的那个例子一样,心理学应该是让那个买了巧克力棒的人今后免遭欺骗,而不是教会那个童子军的小家伙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把他手中的巧克力棒都卖出去。

《影响力》读后感4
我初看《影响力》这本书的书名,猜测作者写的应当是一些名人的行为事迹对其他人产生的一些影响,就像封面蒙娜丽莎的微笑,影响深远。

但何为“影响力”?对这个常被我们提及,常被我们造句的高频词,如何才是“影响”?“力”又代表什么呢?
读完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某个行为的发生,能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必须程度的效应,程度的大小,就取决于“力”了。

比如我晨读这个行为产生的效应就是一些朋友也开始跟我一齐晨读,由一个变三个,说明晨读这个行为产生影响,并在扩散,就是“力”在上升。

“影响力”之所以被使用的频率高,正是因为它渗透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并且作用很大。

然而,《影响力》这本书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揭露了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它看我看清了我的一些“傻瓜”行为,其实是在别人的“圈套”中而不自知,甚至还沾沾自喜。

《影响力》还告诉了我如何避免成为“傻瓜”,甚至揭穿想让你变成“傻瓜”的人的真面目。

书中介绍了六个影响力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其中让我感受最深,思考最多的是互惠原则!
互惠,简言之就是你给别人一些好处,别人也会帮你。

因为你让对方产生亏欠感。

这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帮朋友一个忙后,朋友必须会有所表示,也许是一顿饭,也许是帮你另一个忙,总之以必须的方式做出回报,来缓解亏欠感。

因为亏欠感让人很不舒服,沉沉地压在我们身上,我们就会想尽快将它消除,所以常常会出现不对等的交换。

现今很多商家就利用这一点,来赚取我们的钱。

一些化妆品公司会经过先帮忙顾客免费做护理,或是教顾客画彩妆,来吸引顾客,同时让她们在体验后产生亏欠感,亏欠感让迫使她们做出购买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