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1.序
膴膴周原一望收,尘沙苍莽走骅骝。

荒城日落寒鸦迥,古戍风高白雁秋。

就如诗中所述一样,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北方苍茫辽阔的风貌特点!而哈尔滨市享有“天鹅项下的明珠”的东方小巴黎之美誉。

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国际化城市历经百年的沉淀,与金源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透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城市风貌。

2.项目背景和概况
建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它们是百年来哈尔滨的建筑精粹。

在这座美轮美奂的都市中,各式各样不同风格样式的建筑和谐的融为一体。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南邻10大地标建筑的黑龙江科技馆,它的出现将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窗口,与科技馆一并成为重点城市形象工程。

3.项目区位及周边环境
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太阳岛风景区月亮湾,东邻太阳岛风景区核心景区、哈尔滨基地馆及黑龙江电视台月亮湾电视城;西为绿地,在冬季则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与哈黑公路相望;南邻黑龙江科技馆;北为规划的游览场馆。

周边还有二环路、松花江公路大桥和拟建的过江隧道等配套设施。

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

面积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规划控制面积88平方公里,是江漫滩湿地草原型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城市设计概念
在公共绿地的地块里,与科技馆共同构成了文化主轴!并在与科技馆相邻的前区留出广场与之对应,空间界面延续而完整。

5.总体设计构思
博物馆位于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松花江河川平原的河漫滩内。

此处地基承载力较差,如何在这样的场地中创建出代表黑龙江金源文化、黑土文化、红色文化融合的博物馆建筑,成为我们主要考虑的出发点。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

黑龙江的环境中三面大山大江环绕,一面茫茫草原横亘,形成了集权向心的文化心理。

我们溯本求源,挖掘代表黑龙江文化的载体,充分考虑黑龙江地域文化与人文性格在建筑中的有机结合。

我们一方面以圆形作为建筑的凝聚中心组织三个体量,建立起三江汇流的地域文化的特征隐喻。

另一方面,在顺应地形条件的限制下,我们通过覆土建筑及种植屋面的形式,体现黑龙江人民的刚毅敦厚的人文性格特征。

6.规划总平面布局
一.创建与周边地块共享的绿化景观。

博物馆建在与科技馆遥相隔望,一起成为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的科教文化轴线上。

因此在布局上,在前区退让出一个绿化广场与科教馆共享。

文化主轴把景观分成了两大地界。

在靠近国道一侧,以草地自由云树作为覆土建筑的自然背景,而在东侧则为硬质广场,像素化的渐变树阵以文化之林鼎立在建筑之东方。

东南方向以文化广场阐述着历史的变迁。

二.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博物馆广场
建筑三面相环,留出一面广场与道路相对应。

广场以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作为主题,层层向下,在活跃的气氛中将观众引入博物馆。

各具特色的广场不但服务于博物馆,提供人流聚集,还
为市民创造了休闲,游玩,交流的公共场所。

三.结合地域文化与人文文化。

将三江汇流的向心广场与刚毅敦厚的覆土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建筑布局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突出规划设计的地域性与标志性。

四.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
选择合理的建造技术体系,抵御自然灾害。

采用覆土建筑及种植屋面,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覆土建筑采用半地下形式,天窗采光。

形成白山黑水的独特气候风貌特色。

7.功能分析
博物馆:将三大展厅分散布局,通过向心的圆形大厅汇聚在一起。

广场:各具特色的广场不但服务于博物馆,提供人流聚集,还为市民创造了休闲,游玩,交流的公共场所。

绿化景观:文化主轴把景观分成了两大地界。

在靠近国道一侧,以草地自由云树作为覆土建筑的自然背景,而在东侧则为硬质广场,像素化的渐变树阵以文化之林鼎立在建筑之东方。

东南方向以文化广场阐述着历史的变迁。

地面停车:合理分布绿化种植地面停车场,满足不同车流的停车需求。

8.建筑形体构成
圆形大厅:形成了集权向心的文化心理,同时将室内,半室外,室外结合在一起,通过坡道达到综合多功能的灵活布置。

覆土高台:金源文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之势。

覆土高台,鼎足遁立之势。

层级密肋,蓬勃向上之势。

圆台宝盒:黑土文化——物产丰饶。

天地之灵气,汇聚其宝盒。

圆台宝盒作为博物馆的制高点,也是藏品的镇馆之宝,以其形式统帅整个建筑。

砂岩表皮:红色文化——整个建筑采用红色砂岩作为表皮,呼应红色文化!
逍遥游:天人同构
黑龙江人民的博大胸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淋漓体现着。

我们提供了多种参观进入方式,各有特色,将游览的过程融入历史的脚步,在其逍遥游的途中就已经在领略博大精深的自然及历史文物。

9.道路交通流线
人车分流,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
博物馆主行入口设在基地的东南方向的天马路上,与牛郎街遥相呼应。

结合文化广场,提供大量人流聚集的场所;设在基地西北侧天鸽街的博物馆次入口,主要为博物馆内部人流和后勤运货流线。

博物馆对外的车行入口设在基地的南边的天鹰街上。

人行流线:博物馆的组织由一个立体化高效便捷的系统来完成。

外部参观人流,可以经过天马路的广场进入,通过层层向下的坡道和台阶,逐步进入博物馆的圆形大厅。

亦可先到南边的停车场停车,然后顺着主轴线的坡道慢慢进入博物馆。

车行流线:主要的团体车,社会车等需要停留的车,由设在天鹰街上的地面停车场解决。

贵宾流线:由西北方向的天鸽街进入,在地面小型停车场解决,并直接进入贵宾休息平台。

货运后勤流线:后勤货运的车流从西北方向的天鸽街进入,直接进入藏品库的地下停车库。

10.空间景观意向
一.流动的公共空间
气势磅礴的圆形中央大厅,层次丰富的带状共享空间以及多功能的室外平台坡道,共同形成灵动,开放的公共空间,彰显博物馆的现代与大气。

圆形的大厅不仅是空间组织的核心,并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它既是观众人流疏散的枢纽,又是大型文化活动的庆典场所。

位于大厅内的圆形光洞,使参观者顺着坡道行进的过程中,
享受光与影的交融,体验“天人合一“的空间意境。

大厅内部的灰空间为临时展厅,室外展场创造了条件。

将博物馆转变为公众参与主导的,公共聚集交往的文化活动场所。

二.规整的展陈空间
在大厅的周边,分散布置了三个陈列展厅。

采用规整柱网与开敞的空间设计,提供高效灵活的展陈空间。

圆形展厅采用大跨度的结构,为灵活布置展厅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

局部屋顶天光,更加加强了陈列品的静谧肃穆的气氛,其独特的流线给置身其中的观众以探索宝藏的感觉。

11.生态节能环保
覆土型生态建筑: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保证寒冷冬天室内的热工性能稳定,并以种植屋面调节小气候。

四合院式的中央大厅:中介复合空间中庭,引入自然通风和采光。

既符合传统礼制,又创造适应气候的生态缓冲空间。

当地材料的运用,采用红砂岩作为建筑的外墙,其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唤起对当地文化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