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指导系列之三
湖北赵俊辉
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
于是,掌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成了我们读懂文章的一种基本能力。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就考点而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标志为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二是对词语的品味,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
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去掉加点的词语是否合适;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等。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背影》中,作者对自己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深感内疚,后来他这样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显然,这里的“聪明”就是特定的含义了,是“反语”的修辞手法,类似于“愚蠢”的意思。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
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
如《孔乙己》中“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关于“排”字换成别的词好不好?分析人物的形象,因为孔乙己自以为是读书人,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
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
“排”这一典型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
三、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四、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含义。
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词语中,让词语变得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起来。
如“我家里很穷,没有那么多的花布,我却执意非要不可。
妈妈无奈,于是就东借西磨,好不容易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
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
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中“居然”一词就表达出“我”有了书包之后的惊喜心情。
例一(1999年安徽)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简要说说下列加黑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解说
如果仅就字面来理解,“总是”说明没有例外,母亲天天都是这样;而“很自然地”从字面
上来看是说“我”很自觉、很主动,不需要别人来催。
这样的理解显然很肤浅。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中心思想来考虑一下。
这里的两段话节选自《回忆我的母亲》,而这篇文章旨在歌颂母亲勤劳朴素的一生,揭示母亲的勤劳朴素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
因此,正确的理解是:“总是”强调了母亲一贯勤劳能干;而“很自然地”则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例二(1999年南京)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节选自《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加黑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意味。
解说
从行文来看,“不料”是说国民党方面“没有想到”“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但问题问的是“不料”对“我军”的表现作用,这就需要联系文章中心来考虑。
这则新闻意在反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因此,这里的“不料”其实是以国民党方面的“没有想到”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神速、所向披靡。
因此,这里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不料”一词表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例三(1999年武汉市)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下边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经济桔据,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
B.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品德比别人好,给“小伙计”的印象很“高大”。
C.皱纹间的“伤痕”,说明他因为贫穷不免偷窃,时常被人打伤。
D.胡须“乱蓬蓬”,表明他精神委靡颓唐。
解说
很显然,B项理解错误,因为,这一理解完全脱离了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他穷困潦倒,却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整日里好喝懒做,不务正业,有时甚至以偷窃为生。
可以说,他身材很高大,但精神却很苍白。
因此,说他“品德比别人好”云云,完全错误。
例四(1999年江西)
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
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
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
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掏出那钱的……
“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
“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
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
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
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注:竹篮里装着一篮鸡蛋)
第四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
解说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中非常困难,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支撑家庭,50元的学费对于她来说,已是来之不易,她再也无法筹到47.5元以补足全部学费。
然而,为了儿子能升学读书,她拿出了家中仅有的一篮鸡蛋,让儿子送给老师,并且寄希望于老师的同情。
母亲的困窘与无奈,令他伤心;母亲的拳拳之心,又令他深深感动。
这里的修饰语“呜呜地”正表现了这种伤心和感动。
例五(1998年大连市)
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
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
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
”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
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
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
不如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
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
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
文中加黑的“居然”为什么不能删去?
解说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一直盼望有一只碎花布拼成的书包,现在终于有了,其喜悦之情可以想见;而当“我”发现书包里面还有一个夹层,更胜过其他小朋友所有,自然由喜悦而惊喜,这里的“居然”就表现了这种意外的惊喜之情。
“居然”的上文“惊喜地发现”和“居然”的下文“独一无二的设计”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居然”一词不能删去,它表现了“我”意外的惊喜。
例六(199年烟台市)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
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就发痒。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言,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
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不消耗那一点钟,闹成了“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对文中“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的“胃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指运用知识的能力。
B.词的比喻义,指吸收知识的欲望与兴趣。
C.运用比喻手法,指理解知识的动机。
D.词的比喻义,指研究学问的动力。
解说
首先,从上下文来看,这里的“胃口”不是指吃饭的胃口,作者用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其次,从上文的“学问欲”和下文的“嗜好”来看,这里的“胃口”应该与“欲望”和“兴趣”有关。
因此,这题的正确答案是B。
例七(1999年上海市)
薪柴、秸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
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第二段中加黑的“这些问题”指的是:
(l)________(2)________
解说
回答这一题,不仅要看加黑词的上文,还要看加黑词的下文。
加黑词的上文写了人类燃料的发展变化,写了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有限,写了生物燃料和矿物燃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而加黑词的下文则写了“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很显然,“寻找替代能源”针对的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有限;寻找“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针对的是生物燃料和矿物燃料给环境带来污染。
因此,这一题的正确答案是:(1)矿物燃料的储蓄量有限;(2)生物燃料和矿物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例八(1998年苏州市)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哪一项句中加黑的词删掉后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A.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B.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C.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
D.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
解说
这一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文中限定词的理解。
A句中“有的”表示“越来越小”的书只是一部分,若删去,就变成现在所有的书都越来越小了;B句中的“一般”表示“把书或资料编拍到”“原书大小的1/48”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D句中的“大约”表示推测,这些都不能删去。
只有C句中的“其实”不表示限定,删去后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练读平台]
一、阅读回答问题。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文中加黑的两个词“故意”和“快活”在这里分别表现了:____和____。
二、阅读回答问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逐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
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个。
1.文中加黑的“砸”和“横扫”能否换成两个“淋”?为什么?
2.“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一句中“一步一步地”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中最后一句写“坐车的”“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任凭”在这里表现了什么?
三、阅读回答问题。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一句中的“全部”强调了______。
四、阅读回答问题。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文中加黑的四个词“捧”“小心地”“紧紧地”“直直地”表现了无名战士_____。
五、阅读回答问题。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
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
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戚,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1.第三段中加黑的三个词表现了“父亲”_________
2.文中加黑的“马上”“暴怒”表现了“母亲”_______
3.对文中加黑的“他们”“咱们”“我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们”是指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和女婿。
B.“他们”是指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女婿和船上的其他旅客。
C.“咱们”是指菲利普夫妇。
D.“我们”是指菲利普一家。
六、阅读回答问题。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闰土看见“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欢喜”是因为___;他“凄凉”是因为___。
2.第一段中写道:“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在这一句中,“终于”和“分明’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文中两处“只是摇头”表现了闰土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写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里,“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深刻含义是______。
七、阅读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是针对匿名信事件而言的,这里的“当然”“无怪”表现了作者___的感情。
八、阅读回答问题。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文中的加黑词“都”、“一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阅读回答问题。
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投刺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我说。
1.第一段中的“猛烈”和第三段中的“疯狂”能否删去?为什么。
2.第三段中加黑的“血腥”一词能否换成“愤怒”?为什么?
十、阅读回答问题。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1.“大约”不能删去,因为它在这里表示_________。
2.“只有”在这里强调了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这里的“故意”和“快活”表现了喝酒的人将孔乙己当作笑料,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羞辱、痛苦之上,表现了那个时代人心的冷酷。
二、1.不能换。
因为这里的“砸”和“横扫”表现了暴雨的猛烈,从而衬托了祥子在暴雨中挣扎拉车的痛苦。
2.不能删去。
因为“一步一步地”形象地表现了祥子在暴雨中艰难的挣扎,从而表现了样子在生活重压之下的痛苦之深。
3.“任凭”在这里表现了“坐车人”的无情与冷酷,是那个时代冷酷的世态人情的形象反映。
三、“全部”在这里表现了风沙打击力之大,其危害之深。
四、这四个词表现了无名战士郑重的态度和盼望卢进勇将火柴安全送到部队的殷切心情,从而表现了无名战士对红军部队和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
五、1.这三个词表现了“父亲”因为弟弟于勒穷困潦倒、再也不可能给他们带来预期的钱财而感到沉重的打击,表现了他对金钱的渴望远远超过对亲情的渴望。
2.“马上”、“暴怒”表现了“母亲”因为于勒再也不可能给他们带来钱财而心生怨恨,毫不留情地切断了他们和于勒之间可能发生的联系,从而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3.B
六、1.他“欢喜”是因为看到了儿时要好的伙伴;他“凄凉”是因为自己已陷入极度贫困之中,面对儿时的伙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2.“终于”和“分明”表现了闰土在无邪的童年友谊和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之间,最终选择了依从封建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
3.两处“只是摇头”表现了闰土在生活重压之下心中深深的忧愁和痛苦。
4.“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在生活重压之下已变作木偶人一般,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七、这里的“当然”、“无怪”表现了作者愤慨的感情。
八、“都”和“一切”表现了作者被志愿军战士的事迹深深感动,表现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与爱戴。
九、1.不能删去。
因为“猛烈”和“疯狂”表现了大海涨潮时惊天动地的气势,若删去便不能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2.不能换。
因为这里的“血腥”是和上文的“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相呼应的。
十、1.“大约”在这里表示推测。
2.“只有”在这里强调了缩微以后的胶片很轻,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