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四类园林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
根据中国园林的风格特色,一般把中国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寺庙园林四大类。

下面分别论述四大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风格特色
1.规模宏大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
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

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
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

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二)形成原因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
瑰宝,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山水诗、书法、美学、建筑、植物等,特别是注入了许多的传统哲学思想。

(一)私家园林风格特色
1.平面格局:私家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2.建筑形体:私家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求,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布置按“风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日”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

诸如虚心高节的修竹,疏影横斜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3.尺度空间:私家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

4.建筑色彩:私家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

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二)形成原因
1. 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

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2.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颠峰时期。

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铜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

三.自然园林
(一)自然园林风格特色
1.主题立意明确,自然园林是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园林的主题思想是表现各地自然风景的美,因此各地的自然园林必然以表现自然风景朴素的自然美为主,以人工建筑为普辅。

2.园林选址多数为名大川,我国名大川很多,分别为全国各地,山水优美,在优美山水景观基础上,自然园林经人工开发而成,一般保留自然水源有独特的风景。

3.园林布局巧妙,形式多样,构景要素布局无明显轴线对称,但布局严谨,动静结合,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

园林景点多样,功能繁杂。

4.园林构成要素各具风格自然园林的山水景观丰富多彩,景色优美又各具特色,园林建筑一般能体现各地自然环境特征和风格特色,并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而且灵活多变。

自然园林的花木,各地不同。

5.造园手法丰富多样,相互映衬,各具地方风格特色,园林中的各要素巧妙安排,园中有园,园林景观朴素自然,变化无穷,借景,对景,框景等造景的艺术技法都应用自如,在选址,立意,理水,堆山,叠石等各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6.园林艺术颇具诗情画意。

自然园林风景优美,名山大川的景区,景点有名人,文人,诗人,画家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和游览。

他们经常提名点景,咏诗,题诗,命名等;这些为风景园林景观赋予更深的园林文学内涵,在风景名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自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之一。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庙园林,往往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持续开发,积淀着宗教史迹与名人历史故事,题刻下历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联诗文,使寺庙园林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游赏价值(一)寺庙园林风格特色
1.公共游览性质
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这是由宗教性质所决定的。

它具有公共游览性质,具有适应最广大阶层游客观赏的景观内涵,不同于只供少数人独享其乐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2.园林寿命绵长
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使寺庙园林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3.选址规模不限
在选址上,宫苑多限于京都城郊,私家园林多邻于第宅近旁,而寺庙则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区域,使寺庙有条件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僧占名山”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带规律性的现象。

特殊的地理景观是多数寺庙园林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不同特色的风景地貌,给寺庙园林提供了不同特征的构景素材和环境意蕴。

寺庙园林的营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善于根据寺庙所处的地貌环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涧、深潭、清泉、奇石、丛林、古树等自然景貌要素,通过亭、廊、桥、坊、堂、阁、佛塔、经幢、山门、院墙、摩崖造象、碑石题刻等的组合、点缀,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带有或浓或淡宗教意味的园林景观。

4.寓园林于自然
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

传统的寺庙园林特别擅长于把握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

为了满足香客和游客的游览需要,在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以园林构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空间的散乱无章状态,加工剪辑自然景观,使环境空间上升为园林空间。

例如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善于因山就势重叠构筑;善于控制建筑尺度,掌握合宜体量;善于运用质朴的材料、素净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筑格调;善于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对景象进行组织剪辑,深化景观意蕴,等等。

(二)形成原因
1.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2.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3.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3.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5.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1、按占有者身份分
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形高大,表现了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

私家园林:特点: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且居住和游览合一。

园林色彩淡雅素净,表现主人悠游林下,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心态。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北方类型
特点:范围大,建筑富丽堂皇,风格粗犷,秀丽媚美则显不足。

江南类型
特点:范围小,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自然条件好,但略感局促。

岭南类型
特点: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自然条件比北方和江南都好。

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1、叠山
目的:登高望远,扩大空间。

类型:土山、土石假山、石山
石材种类:黄石、太湖石
太湖石五大特点:绉、透、漏、瘦、丑
代表:江南三大奇石:玉玲珑(上海豫园)、冠云峰(苏州留园)、绉云峰(杭州竹素园)
2、理水之法:掩、隔、破
3、植物
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味香
季节与植物:
春天:玉兰、牡丹
夏天:荷花、紫薇
秋天:桂花、菊花、枫叶
冬天:天竺、腊梅
4、动物
观赏娱乐;隐喻长寿;借以扩大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建筑:
厅堂(主体建筑)
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
“引”且“观”的建筑
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
▪亭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

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

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

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

《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

起“点景”与“引景”作用
▪桥
作用:添景、隔景,视觉上扩大了空间
▪舫
将船的造型建筑化
▪榭
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

建于水边或者花畔,借以成景,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

憩,眺望。

水榭则要三面临水。

“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

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榭的传统做法是:在水边架起一个平台,平台一半深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平台四周以低平的;栏杆相围绕,然后在平台上建起一个木构的单体建筑物。

建筑的平面形式通常为长方形,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有时建筑物的四周都立着落地门窗,显得空透、畅达,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地平轻巧;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曲的鹅项靠椅和各式门窗栏杆等,常为精美的木作工艺,既朴实自然,又简洁大方。

▪轩
形似车厢的建筑物轩,汉字,拼音:xuān,其含义有: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等。

隔景、漏窗、龙墙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段
1、抑景
2、添景
3、夹景
4、对景
5、框景
6、漏景
7、借景
8、障景
9、透景
现存名园
▪皇家园林
▪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帝王宫苑
▪私家园林
1、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宋代):未入园林先成景,复廊
狮子林(元朝):假山
拙政园(明朝):水池面积较大,水廊
留园(清代):曲廊、冠云峰
2、广东四大名园(均建于清代)
清晖园(顺德)
可园(东莞)
余阴山房(番禺)
十二石斋(佛山)
3、其它名园
扬州个园(清):叠石立意,竹,四季假山。

无锡寄畅园(明):颐和园的谐趣园仿此建。

上海豫园(明):明代潘允端为“豫(愉)悦老亲”而建;黄石假山、砖雕、圆雕、龙墙,“玉玲珑”(江南三大名石之冠)。

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代开始。

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特色。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

“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

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
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

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
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

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

当时苏州由于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宅园,一时形成一个造园的高潮。

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园等,最初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

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称为建筑山水宫苑。

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各地园林胜景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等。

明、清时的私园多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明清私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较有名的江南园林分布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无锡(有寄畅园等)、扬州(有个园、何园等)、上海(有豫园、内园等)、南京(有瞻园等)、常熟(有燕园等)、南翔(有古漪园)、嘉定(有秋霞圃)、杭州(有皋园、红栎山庄等)、嘉兴(有烟雨楼)、吴兴(有潜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和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来的影响甚微。

因此,它的发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殷、周为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的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殷、周朴素的囿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

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划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3.西汉山水建筑园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划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

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

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二)、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土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产生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1.南北朝自然山水园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

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

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受文学、美术上崇尚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思想主题的影响,例如当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其他的诗、词等以及画家顾恺之、宗炳等的山水画对自然山河的描绘,自勉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

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

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山水园。

这种自然山水园的发展转过来影响了建筑宫苑这一形式并促进其向自然山水园转变。

同时,由于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达,宫苑的和园休建筑的技巧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古代“三山一池”的格式,变宫室建筑主体为山水主题,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2.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

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

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

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

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渐成为风景游览胜地。

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的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