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0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细节描写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8.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山花”怎样的特点?
(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10.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芙蓉国②,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③谁肯重王孙④。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②芙蓉国:湖南因广生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

③旅游:指长期旅居他乡。

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1)颔联以“________”、“________”两词极言场面之大,烘托出雄奇壮阔的境界。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
明·范钦
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

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

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

沂yí:超越极限。

野寺:野外庙宇。

菰蒲gū 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

“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

洞壑: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破阵子”是本词的,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诗中的三、四句没有直接描写双方交战的激烈场面,“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18.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19.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20.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2.D
解析:(1)行;喜爱
(2)D
【解析】【分析】(1)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致。

一路上,诗人在湖青山绿,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据此可填写作答。

(2)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

故选D。

故答案为:⑴行;喜爱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从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致。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赏析诗歌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

3.(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

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理解作答。

(2)“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⑵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

看主体:①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悲秋常作客”中的“悲”。

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4.(1)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涟漪:水的波纹。

(2)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

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解析】【分析】(1)诗歌的意思为: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故:“笙歌”解释为: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涟漪”解释为:水的波纹。

(2)结合“无风水面琉璃滑”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喻成“琉璃”,体现水面的平静;“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水面的涟漪都能惊动沙禽,以动衬静,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故答案为:⑴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涟漪:水的波纹。

⑵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

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辨析诗句运用的手法进行理解和分析。

5.(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解析】【分析】(1)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秋风本无形,但秋风一吹,草木枯黄,百花凋零,大自然一片萧条的景象,这种萧条、凄凉的景象很容易落在游子的眼里,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据此可知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

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⑵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让读者体味出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
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D
解析:(1)苏秦
(2)D
【解析】【分析】(1)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D项,此生三句意思是: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心老沧州”非是作者所愿,而是迫不得已。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这愤慨之中流露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和关怀,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⑴苏秦;⑵D
【点评】⑴古诗中所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相关内容和典故作用
⑵诗歌鉴赏要注意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达方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

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从描写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音律、节奏)角度分析。

“蒙蒙”,描绘出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故答案为:⑴“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

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⑵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8.(1)指归隐田园,在大自然中享受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人生乐趣。

(2)《陋室铭》中,刘禹锡虽身居陋室,但却结交君子,过的是闲适高雅的生活;《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虽清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不为名利所累,追求高洁情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1)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分析指定的句子,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即可作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真意”的意思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据此可作答。

(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解读。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

《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日常活动的描绘,突出“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指归隐田园,在大自然中享受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人生乐趣。

⑵《陋室铭》中,刘禹锡虽身居陋室,但却结交君子,过的是闲适高雅的生活;《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虽清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不为名利所累,追求高洁情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概括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比较阅读,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题、诗歌的表现手法等,要正确理解才能准确比较。

9.D
解析:(1)色彩艳丽,开得旺盛。

(2)借无名分却因自身艳丽引来众人仰慕的山花,比喻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具有不炫耀,注重蕴积品性的人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花既无美名,又处山野之间,但却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照亮了整个山坞,那灿烂的颜色映入山间溪水,整条小溪都似乎被燃烧起来。

一句已写出山花色彩之艳丽异常,且分布的范围极为广阔。

(2)山花既无美名,又处山野之间,但却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照亮了整个山坞,那灿烂的颜色映入山间溪水,整条小溪都似乎被燃烧起来。

一句已写出山花色彩之艳丽异常,且分布的范围极为广阔,正是因此,树树枝枝都使人陶醉沉迷。

这两句正面描写,如同大笔渲染,一片红艳展现眼前,接着第三句和第四句转而从侧面烘托。

野客未来,流莺已至,足见花的吸引力已达到人与物共感的地步。

五、六句写自己赏花的心理和感受,细细欣赏,爱怜万分,唯恐风起花落,流连难舍,往往到黄昏时分仍不舍离去。

从心理感受的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