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2人民版必修2
一、基础训练:
1 、“”的传说,说明农业经济据有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期间,
农业发达地域已采纳了技术,并在汉代渐渐普及全国。

2、是中国古代一种土地制度,它的存在是以必定程度上土地为前提的。

3、战国期间,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名)在成都平原修筑的工程到现在仍发挥作用;东汉先期有名的治理黄河的专家是。

二、选择题:
1、中国古代全部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 、农业经济正常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议
C、生产工具的改革
D、社会矛盾的和缓
2、据传说神农氏创制的原始农具是:
A、耒耜
B、石镰
C、石斧
D、犁
3、中国古代朝廷修筑大型土木匠程主假如经过:
A 、动用军队B、征调百姓
C、招募手工业者
D、有专业的匠户从事工程
4、战国期间,关中地域农民创建了一种沟渠,到现在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域流行,该渠名为:
A 、郑国渠B、井渠C、灵渠D、坎儿井
5、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 、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以外的一种赋的名
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深重几乎像泰山的大部分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肩负的各项力役
6、《汉书》上记录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均匀亩产约
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加。

你以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加的主要原由是什么?
A 、人民更为勤奋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行
C、农作物件种的改进
D、更为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三、能力拓展:
(一)资料题:
1、阅读以下史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 唐李绅《悯农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同上
回答:
(1)描绘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2)造成农民生活窘况的原由。

(二)资料分析题:
资料一:(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
资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公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
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

------《白虎通》卷二
资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低,尝百草之味道,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
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
请回答:
(1)据资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2)据资料剖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了然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怎样?
(三)资料分析题:
资料一:春秋期间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

晋国有个鼎力士叫牛子耕。

资料二:《战国策·赵策一》记录,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行与战。

王自图之!” 请回答:
(1)资料一说了然什么现象?
(2)资料二中平阳君赵豹以为秦国强盛的原由是什么?这些原由之中你以为最主要的原由
是哪一项?
五、问答题: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填空:
1、神农氏;牛耕
2、井田制;公有
3、李冰;都江堰;王景
二、选择:
1、A
2、A
3、B
4、B
5、B
6、B
三、资料题:
(一)(1)农民春种秋收,开荒种地,一年一年地辛勤,仍不可以挣脱贫穷,极其辛苦不幸。

(2)农业社会里,地主据有大批土地,不劳而获,农民没有土地,所受压迫很重;土
地吞并也使小农破产;技术相对落伍;受环境、水利、天灾等影响;国家有违农时的征调。

(二)(1)他于农业的贡献。

(2)贡献有创制农具、播种五谷、创始古代医学。

(3)说明农业在古代据有主导地位。

(三)(1)资料一说明牛耕在当时获得推行。

(2)他以为秦国已经实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骁勇者都获得最高的封赏,国家
法律严苛,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

最主要原由是秦国第一因为“以牛田”,而拥有了“不行与战”的国力。

四、问答题: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伍方式;
(2)传统农耕方式是小田户的个体经营,长久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3)赋税和徭役的深重压迫了农民生产踊跃性,从而阻挡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矛盾激化,起义不停;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守了自然灾祸,推进了经济不停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