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5-8单元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5-8单元教案备课时间:2019年 10月 21日上课时间:第十周星期一第1节课题:16《麻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

2.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

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

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

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次写()最后写()。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作业或活动设计1、词语积累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麻雀
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教学反思首先以轻松的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质疑,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大意。

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不惜牺牲自己去保护小麻雀。

从而为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应注意指导朗读,当学生难以进入情境时,我应根据作者的描述,让学生想象小麻雀的幼小无力,猎狗的凶狠庞大,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以及它们的动作和神态。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2 日上课时间:第十周星期二第1节课题:16 《麻雀》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猎人对老麻雀的敬佩等。

2.品味描写老麻雀、小麻雀及猎狗样子、神态的语言,初步感受屠格涅夫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猎人对老麻雀的敬佩等。

教学难点品味描写老麻雀、小麻雀及猎狗样子、神态的语言,初步感受屠格涅夫作品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全篇描写的情境。

(引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读着,想着,课文中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而且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2.提示:读屠格涅夫写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幅一幅的画,现在就想办法,把课文写的,把我们看到的画面,画下来,好像在画连环画。

你们一共看了几幅画呢?
学生随手用简笔画形式再现课文情境。

(1)猎狗跑在我前面
(2)小麻雀被风刮下
(3)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
(4)猎狗后退了
3.再读课文,抓特点:
(1)小麻雀怎样弱小?猎狗怎么庞大、厉害?
(用“”画出有关词语)凭借已创设的情境,通过鲜明的强弱对比,使小麻雀、大猎狗的形象格外鲜明,为理解重点部分作铺垫。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突出对比,进一步渲染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凭借情境引导儿童在热烈的情绪中思考。

在这里从故事的开头一下子引向故事的结果,启发学生从意外的结果中,关注故事的经过。

即引导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4.配乐默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进一步提问:(1)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突出“绝望地”)
(2)老麻雀明明知道已经没有希望,为什么要飞下来?
结合课文分析句子:“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它不能站在树枝上”。

因为老麻雀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所以是“安然的”。

既然没有危险,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枝上?课文上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然大物)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就不是轻飘飘地飞下来,是充满着对小麻雀的无限的爱,是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的,所以老麻雀的“飞下来”是很有分量的。

课文打了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似
的”,后面的动词是“落”而不是“飞”。

画下表现老麻雀这一形象的词语。

5.齐读四、五自然段,突出下列词语: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
“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
“用自己的身躯掩护”“拯救自己的幼儿”
“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不能安然地”“高高的”“没有危险的”
“一种强大的力量”
放音乐朗读,启发:这一切,猎狗有没有料到?它被老麻雀突如其来的行动愣住了,惊讶甚至害怕、后退。

6.指名读第六节。

(二)总结: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四)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作业或活动设计1、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2、讲述从老麻雀身上学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
小麻雀
救吃

老麻雀猎狗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在让学生体会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做法这一教学环节时,由于学生自学体会时间不充裕,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谈理解时,不够深入,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教师又过于急功近利,将学生应该自己体会的内容强硬的说出来,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氛围很沉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大胆放手,体现教师主体作用,还学生主体地位。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3 日上课时间:第十周星期三第1节课题:17《爬天都峰》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相”。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写作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引导读准多音字“都”)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的经历。


3.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课文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爬山之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三、深入研读
具体赏析文中语句:
1.学习第1、2自然段,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

(1)课文介绍了在什么时间、爸爸带“我”去干什么?
(2)理解“爬”。

作者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字?
(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登山时手脚并用的那种费力、艰难的情境。


作业或活动设计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积累本课词语
板书设计
17、爬天都峰
爬山之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出相应句子,从而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喜悦心情的有关词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

但时间把握不好,给学生思考时间少,以后应注意。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3 日上课时间:第十周星期三第2节课题:17 《爬天都峰》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1)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课件出示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互相怀疑了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 学习课文6、7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与动作相关的词句。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3. 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明确: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

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4.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明确: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二、拓展提高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作业或活动设计1.同步练习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8、爬天都峰
爬山之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高”和“陡”——勇气、鼓励
教学反思在整篇课文的理解中,我紧紧抓住“我”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

又从“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来体会“我”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但带领学生锻炼理解能力较少,应多带领大家进行课堂练习。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4日上课时间:第十周星期四第1节课题:《习作:生活万花筒》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得详细生动。

教学重点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
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是奇闻趣事,有的可能有些伤感。

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座谈会,分享一些奇闻趣事,或是倒倒心里的苦水。

可以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可以是我们看到的,还可以是我们听说的。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二、畅谈生活
1、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多媒体出示卡片。

事情
起因
经过
结果
2、生自由思考五分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填写卡片。

3、分组交流,根据卡片内容,将这件印象深刻的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4、小组成员间互听互评。

5、老师收取卡片,随意抽取卡片,卡片的主人上台分享故事,其他人认真倾
听,并给予意见修改。

6、师对学生的评议加以指导。

三、方法小结
同学们刚刚的分享都很精彩,但是,我们还可以把事情的经历说得更清楚,更详细,那如何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呢?
1、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经过”部分不仅要写得详细,还要写得生动,形象。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多角度叙述、描写。

相比较而言,起因和结果部分可以写得简短些,但交代起因要清楚明白,结果应该合情合理。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
四、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将我们的故事更精彩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吧。

2、明确写作要求。

①可以参考课本P73题目,也可以自命题。

②情节要吸引人。

③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清楚。

④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五、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请同学说说这件事是否写清楚了,再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

3、誊写习作。

作业或活动设计1.写习作
2.积累词句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起因:简洁、明了经过:详细、生动结果:自然、合理
教学反思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材料”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但对学生想法给出的评价较少,应多注意。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5日上课时间:第十周星期五第1节
课题:《习作:生活万花筒》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读作文,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

b.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c. 事情的经过写得条理分明,具体生动。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作业或活动设计
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习作:生活万花筒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设置“组织材料”“汇报”“练笔”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6日上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一第1节课题:18《牛和鹅》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甚至、大概、结实、无缘无故”等词语。

2.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1.会认9个生字,会写等14个生字。

2.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牛的图片)同学们对牛有什么印象?板书:牛(生自由说)
(出示鹅的图片)你对鹅又有什么看法呢?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看法?(生自由答)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牛和鹅的课文。

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质疑,师提炼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牛字小,鹅字大?)
师: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至故意扑打忙乱大概助威昏乱欺负无缘无故摇摇摆摆
3.指名读词语,然后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交流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因为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也不同。

第二部分:(5-12)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金奎叔帮我们把鹅赶走了。

第三部分:(13-15)我们着金奎叔的话,改变了对牛和鹅的态度。

四、当堂练习,指导反馈
1.请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指导。

作业或活动设计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牛和鹅(牛字稍小,鹅字稍大)
教学反思
在从本文的谋篇布局和文章语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抓住以上特点对学生渗透习作的指导。

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语言,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尽情地品味、感受,从而试图达到烂熟于心、进行运用的效果。

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多。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7日上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二第1节课题:18《牛和鹅》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2.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点
1.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
2.指名汇报,你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1)本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小结: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用“课文先写……接着写……最后写……”的方式来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得更清楚。

(2)为什么把牛字写得小,把鹅字写得大?(生自由说)
师:因为这就是我们对待牛和鹅的态度。

①“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指名朗读)为什么会这样?
过渡:因为牛和鹅看人的角度不同,所以人轻视牛,而害怕鹅。

②后来作者对牛和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过渡:作者终于明白了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牛和鹅
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不能无缘无故欺负牛,也没有必要害怕鹅。

③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作者对待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这件事?
二、细读探究,理解感悟。

1.快速浏览5-12自然段,找出在这件事中有几位主角?(指名说:鹅、“我”和金奎叔)
2.谁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围绕这三位主角发生了什么故事?
(指名:“我”被鹅追赶,吓得狼狈不堪,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并教育我不要怕鹅。


3.自由读5-12自然段,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受作好批注。

4.交流汇报,教师相机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读出鹅欺负“我”时的神气,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不堪。

①指导读第5段:
找出文中描写鹅欺负“我”的句子,读一读,这鹅真是——(生:太神气了)这时候鹅心里会是怎么想呢?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鹅的神气?找出重点词,边读边比划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和嚣张。

(生勾画,自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读第6、7段,读出被鹅欺负时“我”的狼狈:生汇报
师: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我”当时的狼狈不堪?(指名说)你来读出这种狼狈。

(指名读——齐读)
师:这种哭叫不但没有使鹅嘴下留情,反而更——(引读第7自然段)
小结:作者用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我”的形象的?(指名说:动作、神态、语言)以后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

③小小的鹅把一个小孩吓成这个样子,孩子为什么这么怕鹅?
(课文开头,师:因为我们都很相信这种观点,也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牛和鹅。

)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2)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3)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而“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

(板书:不怕鹅)对待牛呢?(板书:不欺负牛)是什么让“我”明白的呢?(指名说:金奎叔说的话。


(4)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勾出来,自己读一读。

板书:不要怕)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自由发言)
(5)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你是怎么理解的?(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

师板书: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过渡: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需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四、总结升华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

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作业或活动设计1.同步练习
2.练习写作,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牛和鹅
牛怕人鹅不怕人角度不同
金奎叔不要怕结果不同
我不怕鹅、不欺负牛
教学反思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学欺牛段落时使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得不透彻,拓展部分没来得及教学,就草草收场。

应重点品读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它虽然把我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感悟从中受到的启发。

备课时间:2019年10 月29日上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1节课题: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下面这幅图片中的老虎(PPT出示)。

作者又是用的哪个词语来描绘的呢?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