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3.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背景材料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丰富,其中明代就有两位有名的哲学家。
明代后期的王夫之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了高峰,他说:“气者,理之依也。
〞“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唯心主义观点。
而明代的王守仁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
一次他同朋友到郊外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的谈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主X“心外无物〞。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试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中概括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王夫之和王守仁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
(3)休谟的观点反映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王夫之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王守仁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我们要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知识升华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区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是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这二者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那么是唯心主义。
(3)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外延大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特别提醒] 哲学的基本问题既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也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典题印证
《庄子》濠梁之辩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从哲学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是( )
A.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B.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C.说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选A 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人不知“鱼之乐〞即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并非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选项C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中的观
点意思相反。
选项D不符合题意,该观点是对哲学第二方面问题的回答,不能成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特别提醒] 准确把握材料中心是做好选择题的重要依据。
如此题中对“安知鱼之乐〞的解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结合限定语,“知〞与“安知〞属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据此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从生活实践上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从哲学上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背景材料
人们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农民在耕作中要思考种植农作物与气候、土地、种子、市场供求等客观情况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医生在治病时要考虑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
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
问题探究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答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
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重要性。
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实质上就是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它,有利于使学习计划符合学习实际的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学习计划的顺利实现。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处理好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知识升华
深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由哲学的任务所要求的。
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解决既是哲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遇到的最经常、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
能否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决定着我们实践的成败。
实践要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首先必须回答思维和存在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3)是由哲学的历史所证明的。
全部哲学史证明,任何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学说时,都不能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典题印证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可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解析:选A 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事例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故A项正确。
材料中心在于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B、C、D三项均是强调其在哲学中的地位。
[学业水平达标]
热点一城市规划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受GDP指挥棒和短视的城市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如何规划的问题,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③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解答此题,要正确区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这两个问题,①②属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③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命题。
2.受GDP指挥棒和短视的城市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
这说明( )
A.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B.思维促进存在的发展
C.思维阻碍存在的发展
D.错误的思维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解析:选D 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A项错误。
正确的思维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维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热点二神秘火球照亮苏格兰夜空民众直呼“世界末日〞
2016年2月29日晚6时45分前后,从因威奈斯(Inverness)到爱丁堡(Edinburgh),都有人看见一道白色、红色或蓝色的亮光划过天际。
目击者形容,先是出现长达10秒的隆隆声响,接着苏格兰的黑色夜空转变成亮白色,1颗火球掠过地平线。
安格斯区(Angus)城镇布雷金(Brechin)居民派特森(Kim Paterson)在推特(Twitter)推文说:“隆隆巨响、地面震动、人们看见天空出现闪光……世界末日来了吗?!〞据此回答3~4题。
3.有关“世界末日〞的预言一个接一个破产,却没挡住更多预言的出现。
美国牧师哈罗德·康平曾经做出惊人预测——“世界末日〞将在2015年10月21日到来,届时将有2亿基督徒升天堂,世界那么将毁灭。
这让很多美国人提心吊胆地生活,有人甚至为此散尽家产。
其实康平只是给世界带来惊扰的“骗子〞,康平的观点( )
A.正确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B.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说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解析:选B 称“世界末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如果真的要说世界末日,有关专家指出应当50亿年之后,当太阳的寿命终结时,太阳的能量耗光,开始萎缩,地球大概也会跟着结束。
因此,地球生命和太阳生命一样长,只要太阳不出大问题,地球就绝对不会毁灭。
这说明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③不可知论是正确的
④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A 专家观点基于物质世界的发展表达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说明了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习目标]
1.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识记各自的根本观点。
2.正确判断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正确把握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没有科学依据,同时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背景材料
材料一“五行〞原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
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
材料二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
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问题探究
(1)三那么材料中的观点共同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2)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以上三种观点?
答案:(1)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共同表达了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
(2)①材料一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材料二的观点虽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这一观点是在结合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猜测性,但又把世界的物质属性等同于原子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材料三中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识升华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一书中提出:“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
从世界观上看,与该观点一致的有( )
①康德: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赫拉克拉特:世界是由一团活火组成的
③泰勒斯:世界由水构成④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③正确,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即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均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不符合题意,是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特别提醒]
判断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在选择题中,有一类是以“……是〞“……是指〞“……有〞设问方式将题干与题肢联结起来的,解答这类选择题的要领在于借助相应的知识,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准确的判断与定位。
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向:①内涵判断法:在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选项;②外延判断法:选择表述正确且与材料信息规定性相符的选项,排除与教材知识、材料信息和生活实际等不符合以及一些极端性、绝对性及缺乏条件性的表述。
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因此,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那么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背景材料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观花,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材料二“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由道而生。
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无形无声,独立于自然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绝对理念。
问题探究
(1)王守仁认为“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是一种什么观点?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这是一种什么观点?
(2)上述两种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答案:(1)①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老子把“道〞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承认意识决定物质。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知识升华
1.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
(3)比较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相同点: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都坚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
②不同点:二者对意识的理解不同,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特别提醒]
理解列宁的观点: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一是说明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二是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三是说明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不应该全盘否定。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1)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及其关系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对立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二者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的问题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前者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后者坚持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
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
(2)“两个对子〞的关系
①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
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②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特别提醒] 不要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就是唯物主义。
这两个对子的划分标准不同,不要把“两个对子〞等同于“两大阵营〞。
典题印证
从哲学角度看,与以下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X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那么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已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假设在理上看,那么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选B 此题考查学生对唯心主义基本派别的认识,考查了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得钟者〞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A项和D项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C项属于不可知论。
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特别提醒] 此类题通过列举著名的哲学观点,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个哲学派别。
思考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1)要注意名人所处的时代——古代、近代、现代。
(2)要思考名人主要代表思想——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如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
[学业水平达标]
热点一弘扬科学,反对迷信
当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一些人特别是某些党员干部对封建迷信活动见惯不怪,甚至参与其中。
据此回答1~2题。
1.封建迷信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对立的歪门邪说。
以下对封建迷信活动认识正确的有( )
①封建迷信活动有一定的道理
②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④给人们的思想、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 此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①②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错误认识,舍去;
③④正确,入选。
2.在讲科学、讲文明的今天,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自觉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②它能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
④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所有哲学都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①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并不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③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②④正确表述了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因,应选D项。
热点二哲学思考:“四个全面〞的思想内涵
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和根本,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长远,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哲学基础。
学习和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有必要从哲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
据此回答3~4题。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有必要从哲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是因为( )
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简单总结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真正的哲学就是对生活本身的直接反映
解析:选C 此题考查生活需要哲学的原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A项错误;哲学是哲学家把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并非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简单总结,B项错误;哲学源于生活,真正的哲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D项中“直接反映〞说法错误。
C项指明了哲学的作用,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