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汇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天下”观念滥觞于西周时期。

西周从国家制度来看,施行的是分封制;从社会制度来看,施行的则是宗法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因而家国天下观念得以萌生。

秦以后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但家国天下的观念经历代儒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弘扬家国天下观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国天下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不过时。

孟子曰“天之本在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家庭有序,国家才能稳固,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兴旺。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强势导致家庭私生活式微,家教逐渐被社会道德教化替代,家风也慢慢淡出现代社会文化评价视野。

现代社会的秩序不单单靠宏观制度保障,也需要个人美德支撑,个人美德的养成关键在家庭,因此,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其次,家国天下观念是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的重要维度。

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儒家所追求的国家秩序,实质上是家庭秩序的扩大反映,爱国和爱家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家国天下的教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在今天常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统一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

最后,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当下中国建构互助型社会。

儒家主张把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推及大众乃至万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践行“泛爱众”的理想。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视天下为一家,这让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

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竞争加速,价值观冲突激烈,人们容易处于焦躁不安、互不信任乃至相互算计的人际危机之中。

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世易时移,但家国天下观念仍然为我们的个体生命带来精神关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化,家国天下观念不断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种品格。

B.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但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C.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家庭伦理建设,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

D.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秩序和家庭关系和睦,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家国天下观念的当代价值,展开多角度论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家国天下观念的内涵及价值。

C.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D.文章把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统一起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要注意对传统家庭伦理观批判性继承,使之对现庭建设有积极意义。

B.家国天下观念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精神,明代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为佐证。

C.家国天下观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相关联,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扩展为天下为公的意识,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

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

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竞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

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

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

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

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

梦中,他似乎看到了那条河。

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

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

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

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

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

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

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

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

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三十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

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

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

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

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

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

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

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二十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

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

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

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部分追叙禁令的由来,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B. “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二十三岁”,意在解释“他”冒死下河洗澡,错失杀敌良机的原因。

C. 本文立意含蓄蕴藉,作者并未直接揭示主题,而是采用象征、烘托等手法激发读者去想象和联想,思考和回味。

D.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灵活地安排故事场景、刻画人物心理,显得客观冷静。

5. 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非常精彩。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本文善于在“矛盾”中表现主题,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汉
曹乃谦
我把钱给了内勤,打发他到饭店买馅饼。

屋里只剩下我跟那个人犯。

我坐在办公桌前,对面有把椅子,空着,是我给人犯搬的。

可他说圪蹴惯了,便靠墙蹲下。

他的头上戴着个旧黄帽,帽顶上有个洞,一撮花白头发从洞口探出。

他那双枯瘦得如猿猴爪似的脏手,十指弓曲着捂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这脸让我想起耕过的土地。

他的下巴抵住前胸。

不时地狠狠吸一口气,然后就“唉”——地呼叹出来。

“兄弟,”他把手从脸上松开,“是不是真的就不叫我回家啦?”
他那土黄色的眼珠凝视着我。

我点点头。

“兄弟呀兄弟,可做不得呀兄弟!”他连声急急地说,说完,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兄弟你哄我呢……你……你看,我就知道兄弟你哄我呢。

”他说。

望着他那可怜巴巴又带着乞求和期盼的神色,我摇摇头。

他“唉”一声,又将原先也没离开脸有多大距离的十指,重新捂在脸上。

屋里极静,远远地传进外面街市上热闹又嘈杂的声音。

“多会儿才叫我回村?”他又抬起头把脸露出来,问。

我又摇摇头,没回答,
他是内蒙古农村的,前些时搭顺脚车来大同卖葵花籽,有几个小孩问他要不要废铜,他说要。

先后共收了四次,最后一回在废品收购站出卖时,被我们给逮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被孩子们烧得焦黑烂污的铜丝,原来的价值竟有5000元。

工厂库房的损失由孩子们家长赔偿,他,我们决定逮捕法办。

根据案情,估计最少也得判他两年。

我看着他那愁苦的样子,没忍心说实话。

“三五个月内,都甭想回去了。

”我说。

“啥?!”他惊叫一声,想要站起来。

大概是由于蹲得过久,反倒一屁股跌坐在墙根,破帽子掉到地下也没去拾。

“兄弟兄弟,行行好吧,这可是要我老汉的命呢兄弟!”他一下跪起,膝盖当脚蹭蹭向前挪了几步又趴在地上,冲着我连连地磕头。

我先是一愣,后来赶忙过去一把将他揪起,又把他按在椅子上。

我又弯腰检起破黄帽,在桌腿上拍打两下后搁在他的头顶。

当我坐回到我的座位时,看见那帽子搁的有点偏斜,可他也不往正扶扶。

“这可是天塌下了!这可咋办呀!”他痴痴地盯着地板,自言自语,“女子,儿子,这下他们可咋过呀!”
我猛地想起做笔录时,知道他家只有一个19岁的闺女和一个6岁的儿子。

“村里没有亲戚?”我问。

“亲近些的就一个姑姑,可太远,好几百里。


我也不由替他犯了愁。

“兄弟,能放我回村安顿安顿行不?安顿好就来行不?”
这怎么可以呢?
“这样吧,”我想想说,“有什么好安顿的,你跟我说,我写信转告他们,或者我亲自去一趟也行。


他看我。

“信不过?”我问。

“信过,信过。


我准备好纸笔。

他却隔了老半天才张嘴:
“你告诉孩子们,就说他爹在外头做了灰事了。

不不不,这样说是不可以的。


“不知道你给不给这样写,就说你们的爹在外头找到营生了,得过个半年六个月才回去。

你……你再告诉
给孩子们就说,米瓮里头往深探探有一百块钱,让前街八叔给安顿上一冬的烧的,再留上个三几十块,好好零花……明年那责任田该种莜麦,还让八叔给种,等爹回去再结算工钱。

再,再……告给小子就甭念书了,跟姐姐在家里做营生,等爹挣了大钱再,再念,……黑夜里万万千要记住把狗拴住,好,好壮个胆子……再就是,要是有个灾有个病……病,病啥的……”
他语言结巴,说不下去了。

我没催他,静静地等。

我也没抬头看,我怕他看见我眼眶里有泪花在滚动。

他拿帽子擤了几声鼻子,隔了一会儿又接着说:
“告给孩子们要好好儿躲对,万万千甭有了病……万一有个啥,泥瓮里有黑糖,化上水是下火的……”
我的鼻子发酸,实在是不能再听下去了。

我将笔搁在桌子上。

他把手伸进后腰里,摸出一个东西,颤颤巍巍地放在我的玻璃板上,说:
“这个看能不能装信里。

唉,女子要了好几回,这次才,才给买……
透过模糊的泪,我看见的是个蓝色的“维尔肤”小油盒儿。

“你再告给……”
“别说了!!”我“啪”地一拍桌子,冲他大吼。

他一惊,帽子又掉到地下,红肿的眼瞥了一下我,又赶快看别处。

“怎么回事儿?”内勤进来了。

端着个洇出油渍的报纸包。

“没,没什么。

”我把脸扭向窗外。

“吃哇,这是惯例,我们的组长请客。

”内勤哗哗地把纸包展开,说。

“不,不不。

我咽不进去。


“吃!!”我猛地转过身喝令他。

我想在喝吼声里将胸中憋得难受的气一块儿喷出。

“吃,吃。

我吃。


他把馅饼大口大口填进嘴,填得两腮鼓鼓的,同时,眼里扑愣愣地滚下两行泪蛋。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篇只写了一个现实场景,主要通过“我”和老汉的对话来交待老汉的犯罪过程以及家庭状况,如一幕话剧矛盾冲突不断,情节跌宕起伏。

B. 语言的乡土特色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把蹲在地上说成“圪蹴”,管女儿叫“女子”,做了错事叫“做了灰事”,泪珠叫“泪蛋”等。

C.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对老汉帽子的描写,第一次表现了老汉的经济状况,后两次写出了老汉当时难以掩饰又真实动人的心理状态,
D. 末尾写老汉被喝吼后大口吃馅饼的情状,表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有对儿女的牵挂,有对自己行为的懊悔,也有对“我”的真心顺从。

8. 结合全文,从手法和意蕴两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那惊恐悲戚的老脸又一下子显出笑意。

(2)我想在喝吼声里将胸中憋得难受的气一块儿喷出。

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汉,有人认为主人公是“我”。

你更认可哪种说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

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

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上许焉。

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

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摘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B.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C.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D.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B. 拜,指授予官职。

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 封”“ 授”“ 征” “升”“擢”“拔”等。

C. 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农历每月十六称“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D. 卒,指大夫之死。

帝王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汉朝后第二年,因儿子参与了上官父子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的事件,苏武差点被牵连获罪。

B. 苏武陷入上官桀父子与霍光争权之中,廷尉奏请逮捕他,但霍光压下奏章,只罢免了他的官职。

C. 苏武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受到宣帝的赏赐,但他把全部赏赐都送给了邻里朋友,自己分文不留。

D. 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虽也娶妻生子,但对汉朝的耿耿忠心是从未改变的。

这从他给儿子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玉壶吟①(节选)李白
烈士击玉壶②,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③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

②东晋大将军王敦酒后常吟唱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诗句,一面唱,一面用如意敲打吐痰用的玉壶,结果壶口都被敲缺了。

③这两句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意,美人见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借古发端,以古意写今情、“壮心惜暮年”化用曹操诗句,表白心志。

B.西施的美是由其内在品德气质所决定。

丑女效颦矫揉造作自然不美。

C.托言美人见妒,暗寓士怀瑾握瑜而不见容于朝,含蓄蕴藉,寄慨遥深。

D.本诗用典切合诗人身世与心情,清新自然,全诗表现出一种阴柔之美。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名同学在演讲比赛获奖后发表的感言有多处语言使用错误,请找找出五处并改正。

同学们,在下能荣幸地站在这个舞台上,首先要感谢给过我支持鼓励的老师。

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今天能一展才华。

想起在我紧张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你放心上吧,你需要参考书籍,需要资料复印,他一定会鼎力帮助。

这些真让我没齿难忘。

我务必会以更加优秀的成绩回报你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图是人们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巨大贡献的84岁的钟南山院士画的一幅漫画。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点赞青春》备受大学生喜爱,做客栏目的几位大学生讲述了自己精彩的故事,亮点摘要如下:小李说:“我是橄榄绿青年志愿者,清理京广铁路沿线垃圾,清除违法小广告、回收废旧电池,曾赴黄淮流域重污染区进行调研宣讲并参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环保志愿活动。

”小王说:“我父母身患重病,弟弟患先天性心脏病,我坚持勤工俭学照顾家人,带着弟弟上大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我要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小赵说:“我是经济研究院一名博士,从小喜爱读书,厦大图书馆公布的‘2015年入馆达人榜’,我以313天(节假日休息)荣登榜首。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的青春最值得点赞?请发表你的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分析错误,“儒家”指的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它从来都不是一种政治制度。

原文的表述是“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说的是制度化的“儒家思想”已然解体。

C项,“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分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D项,“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分析错误,以偏概全。

原文的表述是“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弘扬孝悌之道”只是调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错误。

第二段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采用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说法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此处指“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