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纺织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纺织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作者:姚海伟,严瑛
来源:《纺织报告》 2016年第11期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专业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教育
工作者通过改革创新与实践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全面实施纺织专业“1.5+1.5”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F5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
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互补,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
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
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道路。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形成能体现“产
教结合、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
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
的探讨。

1 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行业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服务。

高职院校因企业的发展而生存发展。

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企
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
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
程合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纺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陕西工院按照基本能力、单项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规律要求,校内扩建、完善
纺织实训基地;校外与雅戈尔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建成 10个紧密合
作的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双基地,形成了“基本技能培养→单项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
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1.1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有力支撑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
打铁先要自身硬。

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合作
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合作模式,吸引企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自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教学与生产任务紧贴社会需求,具备承担生产性实
训教学任务的能力。

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实现走出校门直接顶岗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与此同时,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有力支撑
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

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和职业成长规律,结合生产实际和专业特点,纺织专业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和教学内容,从专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再到顶岗实习,真
正做到边讲、边做、边学,实现“学习与工作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做到理论与操作的高度统一。

生产性实训
占到了实践教学总学时的 82%,大大提升了实训水平和质量。

图2、图3分别为纺织品设计实
验室和小样织机实训室。

2.2 建成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
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全面开展校企合作。

多年来,新增紧密合作的实习、就业双基地 10 个,省内外松散型实习、就业双基地 40 多家,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率达到 100%。

校外紧密合作的实习基地如表1。

2 通过改革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
2.1 产学一体——“学中做”
依托实训中心,以生产车间为现场教学课堂,利用纺织各工序生产设备,将《纺纱工艺与
设备》、《机织工艺与设备》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采取现场教学,加强学生对
生产设备及工艺的认识和掌握。

《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工艺试纺和工艺调试在开清棉、梳棉、并粗、细纱等纺纱生产现场完成;《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工艺试织和工艺调试
在机织实训室完成,实现“学中做”,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2.2 技能培训——“做中学”
利用纤维、纱线测试室和面料分析室开展《纺织材料与试验室操作》、《纺织品性能测试》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纤维、纱线和面料性能的测试操作技能;利用电子小样室开展
《织物设计与试织》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织物设计与试织的操作技能;利用纺织CAD室
开展《纹织CAD应用》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各类织物的设计与仿
真的操作技能;利用区域内纺织厂和机织实训室开展《纺纱典型设备维护》、《机织典型设备
维护》、《纺织运转操作》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能,实现
“做中学”,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

2.3 顶岗实习——“做学合一”
依托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第四学期安排学生一年半的顶岗实习。


请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学习企业文化,掌握纺织厂各车间
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工艺设计与实施、原材料及产品检验等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操
作方法、管理制度。

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做学合一”,更好的掌握岗位技能。

3 创新实施纺织专业“1.5+1.5”人才培养模式
以新建纺织生产检测实训中心为突破口,积极与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
合作,形成“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共享企
业优质教育资源。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训实习为切入点,采
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创新工学结合的“1.5+1.5”人才培养模式。

前三学期,依托纺织厂、纺织实训中心及合作企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
操作技能培养;采用技能培训的教学形式,完成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将勤工俭学和生产性实训
相结合,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与专业学习相一致的顶岗实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
学生进行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四学期,根据合作企业订单及其他学生就业的企业用人要求,采用师徒式教学方式完成顶岗实习,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纺织专业“1.5+1.5”人才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依托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创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史瑞英,刘玉.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对策[J].合
作经济与科技,2012(12).
[2] 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
2012(01).
[3] 向秋英.论高职校企合作中的互惠性人员交流[J].太
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
[4] 常海亮.浅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申报与建设[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