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己及人反求诸己感悟
自孔子始,先秦儒家都有着“反求诸己”的情愫,他们恪守着君子的道德准则和修身方法,着意于探讨孟子“反求诸己”的意涵。
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的比较,而后落归于孟子的“心性论”的理论架构。
最后探讨了“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反求诸己;薄责于人;心性论;意义
一、“反求诸己”的意涵
许慎《说文解字》注:“反,覆也。
”段玉裁注:“从又必有覆之者。
”《注》师古曰:“反,谓之回还也。
”《广韵》:“己,身也。
”《韵会》:“己,对物而言曰彼己。
”《书・大禹谟》:“舍己从人。
”《论语》:“克己复礼。
”《说文解字》:“己,中宫也,像万物象辟藏诎形也。
”鄙者认为这里的反有返回的意思,己就是说自身,在孟子这里则更多地强调的是“自心”、“本心”,因此“反求诸己”可以解释为:返回本心,寻找原因。
在《孟子》一书中明确提出“反求诸己”一词的见于以下两章节中。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的方方面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说有,那么就是射箭了,“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射喻人为仁,不得其报,当反责己之仁恩有所未至也,不怨胜己者。
《孟子注疏》解释此章说:“以其射者,必待先正其身,己然后而发射之也。
盖君子以仁存心,其爱人则人当爱之,犹之正己而后发也。
有人于此待我以横逆,犹之发而不中也。
自反而不以则诸人,犹之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96《王阳明全集・卷七・文录四・观德亭记》也有记载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
故古者射以观德。
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因此,根据射箭时的仪态和比赛结束后人们的不同反应,孔孟给予君子和小人的划分。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离娄上》)
汉代赵岐注:“反其仁,己仁独未至邪?反其智,己智犹未足邪?反其敬,己敬独未恭邪?反求诸身,身正则天下归就之,服其德也。
”孙曰:“此章指言行有不得于人,一求诸身,责己之道也,改行饬躬,福则至矣。
”孟子言爱人不亲而人不亲之,必吾仁有所未至也,故当反己责之。
治其人而人不治者,必吾之智有所未尽也,故当反己而责之也。
礼接于人而人以礼报答之,必吾之敬有所未至也,故当自反而责之。
盖以身正先自治而正之,则天下之人皆归之而服其德也。
如颜渊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是也。
儒家主张“亲亲”、“仁民”、“爱物”,但是当别人对你得施予没有回应时,那么我们不要责怪别人,先从自身寻找原因,
确定是否自己做得足够好了。
儒家讲究“克己复礼”,说的亦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达到礼乐的要求,进而“天下归仁”(《论语・颜渊》)。
二、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不然看出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则是贵己而贱人,君子先思己过,小人则责怪别人,为自己开脱。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朱子《论语集注》说:“责己厚,故身益修;责己薄,故人易从。
所以人不得怨之。
”常人之所以怨,是因为只看到别人对不起我的地方,而不去反省自己的不是处。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向弟子提及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原则就是是否反身内求,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孔子教导弟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
此君子与小人所以分也。
”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
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
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
”孔子把谨言慎行作为君子的准则。
这足以看出,虽然孔子未言“反求诸己”,但其及其弟子都在以实际行动做着内修外达的功夫。
为孟子反求诸己提供了思想源泉。
反求诸己与孔子的“内自省”、“内自讼”相一致,都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反求诸己是儒家内圣之学的紧要处,道德愈深的人,愈具有反躬内省的工夫。
这就体现了“反求诸己”的修身工夫。
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
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天地万物的心,人不可片刻离开它。
三、“反求诸己”的心性论旨归
孟子如此强调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同他的“心性”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四德”既已成为本心本性的内在禀赋,则道德修养自然需要“反求诸己”。
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无疑在“内圣”方面。
他本孔子之仁教向内转,推其极,致其本,曰“仁,天之尊爵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将“仁”归本于“天”,收摄于心,于是乎,天人合一,心、性、天一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由四体类比四心,然后演化成仁、义、礼、智四德,最后通过反求诸己的思路“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最后“知天”。
这一途径也是一个“反身而诚”的过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仁义礼智之四端,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
既然人天生具有此四端,那么如果不能为善,就是自己自暴自弃。
这就从心性论上论证了孟子向内反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孟子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和认知器官,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人的感觉器官容易被外物蒙蔽,但心则不同,它能够做理性的思考,可以辨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孟子强调“反”,就是返回到自己的道德本心,按照这个道德本心的标准行事,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本性是善的,进而做到“尽心、知性、知天”。
在孟子看来,性、天都收摄于心中,因而他的思想中贯穿着“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自反”和“反”。
孟子的“反求诸己”也就是“自反”,就是要反省自己的良心本心,要察觉它,唯一的方法就是切己反思,逆觉体证。
所以,他严厉批评那些不讲仁义的人是“弗思耳矣”,“弗思甚也”。
如果人不切己自反,原来具有的良心本心也会流失。
四、“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中的意义
首先,孟子通过“反求诸己”告诫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正义》曰:“此章指言国必修政,君必行仁;祸福由己,不专在天。
言当防患于未乱也。
”以其能治其国家,则谁敢侮之矣。
且孟子伤今之君,于国家闲暇以及于此时乃大作乐,怠惰敖游,而不修明刑政,是自求其祸也[1]89。
孟子告诫统治者国家的治乱在于自己的作为,并且警惕国君祸福无不是自己求之。
因此统治者应该行仁政,推行王道,他希冀在位的君主拥有圣人之德行。
其次,“反求诸己”为君子提供了一个通向“仁”的路径。
孟子积极践行着“反求诸己”的功夫,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就找到了通向“仁”的最切近的道路。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合共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就是通过“反求诸己”的方法,以仁义为准绳,把散失的“良心”重新找回来。
孟子权衡着鱼和熊掌,最终确定了舍生取义的人生目标。
孟子通过“反求诸己”的修身之道努力追求着其“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最后,孟子反求诸己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牟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说到中国哲学的重点在“主体性”和“道德性”,那么孟子的“反求诸己”也无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凸显,凡事先思己过又体现了君子的道德性的生发。
孟子反求诸己的功夫融入到华夏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塑造了我们华夏儿女“静时常思己过,闲事莫论人非”的美好品质,对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
通过对“反求诸己”的文字意义以及对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的探讨,我们对孟子的“反求诸己”及其思想体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反求诸己”
离不开孟子的心性论体系,而这又恰恰体现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把其内转,之后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孟思想,把儒家哲学由内而外开启了儒家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