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成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革命成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民主革命成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鸦片战争以来,为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其中农民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无产阶级在中共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下面从中国近代主要革命运动中,探究各主要阶级斗争的失败与成功、经验与教训。
一、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太平天国运动
(1)失败原因
主观方面,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客观方面,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借师助剿”。
(2)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义和团运动
(1)失败原因
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没有科
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只凭“传单一出,千人立聚”;④利用迷信手段,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⑤对封建统治认识不清,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2)历史教训
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不可能提出反映历
史发展规律的正确主张。
即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辛亥革命
(1)失败原因
主观方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②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脱离了人民群众,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是个涣散的松散组织,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内部四分五裂,最终被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④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武装力量,革命派虽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客观方面: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①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他们力量强大,经验丰富,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为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压迫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③为达到篡夺胜利果实的目的,袁世凯除了勾结帝国主义和各种
反动势力外,还大耍反革命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决定的。
(2)历史教训
正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以上弱点和错误,辛亥革命注定不能成功。
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指导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在领导权上,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4、国民大革命
(1)失败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的力量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的不多,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2)历史教训
首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其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车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再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军队,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最后,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成功的原因与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第一,党的领导。
这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
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第二,人民的广泛参加。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第三,国际的帮助。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
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
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
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三、革命成败原因规律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决定各革命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败一般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原因。
1、主观原因
决定民主革命成败的主观原因是领导发动革命的阶级属性,失败的原因强调其阶级局限性,成功的原因是其阶级优点。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包含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两个方面,受阶级的局限性包含局限和时代局限两个方面。
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盾,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的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分散斗争都说明这一点。
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2)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这些决定了它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又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
民群众进行革命,它所领导的一系列运动都失败了。
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3)无产阶级突出的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它具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身受三种压迫(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因而革命最坚决和最彻底;二是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和组织斗争;三是与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有利于建立紧密的工农联盟。
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但是在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力量的弱小而未能担当起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引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开始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践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2、客观原因
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必然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反革命特别强大,并且彼此相互勾结,组成反革命统一战线,只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势必造成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归于失败。
这就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和中共领导革命胜利的客观原因。
下面对于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问题作一分析说明。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民主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历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
①建立背景:中共创立,为实现最低革命纲领;二七惨案教训;国民党的革命地位和孙中山伟大转变;共产国际的帮助。
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新三民主义为其政治基础。
②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
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改组国民党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③组织形式:国民党和广州国民政府为其组织形式。
④革命阵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⑤作用:推动国民革命兴起和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⑥结果及原因:中共处于幼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统一战线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第二阶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建立背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国贼;抗日救国为其政治基础。
②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中共政治、组织上完全独立;有自己的军队,军队统编、独立领导;有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政府。
)
③组织形式:无固定组织形式(没有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但根据地有抗日民主政权(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等。
④革命阵营: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一切抗日阶级、阶层。
⑤作用:联合一切抗日阶级、阶层,反对日帝侵略,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
⑥结果及原因:中共政治上成熟,形成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统一战线中坚持正确的斗争方针、策略,维护、巩固统一战线,壮大人民力量(坚持统战中的独立自主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国际形势(法西斯为世界人民反对);中日矛盾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
第三阶段: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①建立背景:抗战胜利后,美扶蒋反共, 蒋独裁内战。
反对美帝支持下的国民党独裁政权;争取和平、民主。
②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中共在统一战线中坚持领导地位,主要是政治领导。
)
③组织形式:无组织形式
④革命阵营:反美蒋独裁、内战的一切阶级、阶层、组织和人士
⑤作用: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
⑥结果及原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