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汇川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汇川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
1. (6分)(2017·唐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
“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
”(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2. (18分) (2016高一下·石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汤市长坐大巴
范子平
汤市长原来也没想去坐公交车,因为市府有皇冠轿车、宝马轿车,还有奔驰中巴……他就是真的想坐公交车,恐怕办公室也不敢给安排。
因为,汤市长的安全与健康关系到全市的大好形势,关系到三级干部会的主题报告质量,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增长指标,关系到……多了!
但今天汤市长还真是坐了公交车,坐了那辆摇摇晃晃的9路公交车。
说起来事情也很平常。
汤市长的一位大学同学路过这里下榻万弦湖宾馆,昨天他陪客人吃了饭、聊了天,今天傍晚来送行。
正好司机的孩子生了病,他就让司机先回家看看,帮忙照料照料,等电话。
送走客人,走出火车站,广场四处华灯璀璨,宽广的马路还像白天一样车水马龙,远处的路灯也一溜溜地亮了起来,把这个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
他掏出手机正要喊司机过来,又想现在一天到晚都是坐,坐办公室、坐会议室、坐小车,趁今晚没有什么紧要事,干脆就在街上走走吧。
他收起手机,信步朝来路溜达过去。
谁知自己的身体还真是不顶用,还没有过两个十字路口,就觉得腰酸腿沉步子迈不动。
他暗自好笑,自己当年当知青,可是曾连续步行一百多里路上山拉煤的,唉,好汉不提当年勇!他又掏出手机正.想.喊司机。
正在这时,见一对中年夫妇走过来,一人扛一个大鱼皮包吃力前行,看年纪不比自己小。
男子歪着头在领口上擦拭一把脸颊上的汗道:“不走了,坐车坐车!”女子道:“一坐又是两块钱!”但包裹太沉重,无奈还是在站牌前停住,正好一辆9路车驶来。
这9路车市府门口就有站牌,由此汤市长知道是通往市府的。
看中年夫妇挤上了车,汤市长突发奇想,这也是“坐车”,你看那中年夫妇还差一点儿就舍不得坐呢!自己何不也坐一趟公交车?就是光为了体验下情也值得!他心想意到,马上随着中年夫妇上了车。
人群伴着难闻的气味立即夹紧了他。
他掏出一块钱买票,刚把票拿到手中,就听中年夫妇和售票员吵了起来。
原来是售票员要他们为两个大包裹再买票。
两人一犹豫,售票员的难听话就像污水一样兜头浇来:“坐不起车别来占地方!”汤市长正想.说这打工的也怪不容易,放人家一马嘛。
可是还没来得及开口,那男人忙不迭补了两块钱。
人群拥挤,没有人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几个嬉皮赖脸的小伙子在人群中老鼠似的钻来钻去。
汤市长忽然想起自己这座城市是刚刚被评为“文明礼貌城市”的,脸上有些发热。
正想高声讲些啥,忽然想起在这里边不会有人听,还是多了解了解情况吧。
过了两站路,那几个嬉皮赖脸的小伙子挤挤擦擦正准备下车,忽听后边爆发一阵哭声:“老天爷,钱包叫偷了哇!”看来正要下车的几个年轻人是贼,汤市长正.想.上前拦阻,不知道谁握住了他的手脖。
原来是一位老者,一直到那伙贼下去,才低声对他说:“可不敢乱惹事,那一天就为这个动了刀子,咱哪里会是对手?”动了刀子?咋没有听公安局汇报?汤市长又一想,就是,一般小刑事案件哪会到他这个一把手面前?公安局要汇报这些琐事,自己还不得批评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但这其实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啊!
下车的时候,他费尽气力才挤到车门口。
刚刚跳下车,自动门就呼的一声关上,夹住了他的外罩,他着急地嘭嘭敲门大喊,才又把门喊开。
售票员不知道在里边嘟噜了一句什么,才又关门开车。
他虽然很重视人生修养,这时也不禁骂道:“他妈的!简直没有人性!”但为什么会这样?前一段时间创建“文明礼貌城市”,全市的报纸、电视、广播、会议一直在鼓吹、在宣传、在教育呀!
第二天上班,汤市长到卫生间大便完,正.想.出卫生间的小门,忽听到外边有两个人说话:“昨天我见个人坐公交,像咱汤市长!”“带秘书没有?有电视台记者没有?”“都没有,就他一个。
”“那不可能!你肯定看花眼了!相像的人多了!”“那趟车还有小偷作案,我看他也没吭声;下车时,叫车门夹住衣裳也没办法,大声哀求才给他放开呢!”“我说吧,看看,真是汤市长,一个电话,公安刑警不呼呼啦啦开过去?再说,要不是上电视,他会上那种车?”“就是!车上看着像,想想觉得不可能。
就说是体验民情,不前呼后拥那还叫市长?”
两个人说说笑笑出去了,汤市长陷入了沉思……
(摘自《百花园》,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使得各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其中对公安局长虽未进行正面描写,但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善于欺上瞒下的干部。
B . 中年夫妇扛着两个大鱼皮包吃力前行,不舍得花钱坐公交;上了公交后又不愿意为包裹买行李票。
这些细
节描写刻画了这对夫妇吃苦耐劳、节俭,但却斤斤计较、十分小气的性格。
C . 小说以“汤市长陷入了沉思……”结局,让我们更好地观照现实,反思社会,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这也正是文学作品创作中的“留白”艺术。
D . 当汤市长正要上前拦阻偷钱包的贼人时,一位老者出于好心劝阻了他,是怕他斗不过年轻贼人。
从老者的讲述、市长的亲历中,可以窥见该市复杂堪忧的社会治安状况。
E . 现实生活中,市长乘车尴尬、狼狈至极;在市民、职员想象中,市长乘车威风八面、前呼后拥。
强烈的对比中,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
小说中先后有五次写汤市长“正想”,但每一次都未能成功付诸行动。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小说中的汤市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干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
小说倒数第二段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内容、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 (18分) (2015高二上·会宁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向北之痛
——悼念钱钟书先生
黄永玉
钟书先生活了八十八岁。
他生于一九一○年,大我十四岁。
五十年代在北京和钱先生、季康夫人①有了交往。
有一晚下大雪,我跟从文表叔、钱先生在一个什么馆子吃过饭,再到民族饭店去看一位外地前来开会的朋友。
那位朋友住在双人房,不久同房的人回来了,是位当红的学者。
他穿着水獭皮领子黑呢大衣,原也是沈、钱的熟人,一边寒暄一边拍抖大衣上的雪屑:
“就在刚才,周扬②同志请吃饭……哎呀!太破费了,叫了那么多菜,就我们三个人,周扬同志坐中间,我坐周扬同志左边,红线女坐周扬同志右边……真叫人担心啦!周扬同志这几天患感冒了,这么大的雪还要抱病请我吃饭,真叫人担心啦……”
探访朋友的时空让这位幸福的学者覆盖了。
钱先生嫣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看,我们告辞了罢?”受访的朋友挽留不住,在房门口握了手。
“四人帮”覆亡之后,钱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干面胡同宿舍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处,我有幸也搬到那里。
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我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
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
有时南方家乡送来春茶或者春笋,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走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些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锺书不近人情。
事实上,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有他们的工作计划,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
人应该谅解和理会的。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
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
钱先生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钱先生没有出门。
八十年代我差点出了一次丑,是钱先生给我解的围。
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市,派我去了一趟该城市,向市长征求意见,如果我画一张以“凤凰涅槃”的寓意大幅国画,是不是合适?市长懂得凤凰火里再生的意思,表示欢迎。
我用了一个月时间画完了这幅作品。
眼看代表团就要出发了。
团长是王震老人。
他关照我写一个简要的“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以便到时候派用场。
我说这事情简单,回家就办。
没想到一动手问题出来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
《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遍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这就严重了。
三天过去,眼看出发在即,可真是有点茶饭不进的意思。
晚上,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
“钱先生,平时绝不敢打扰你,这一番我顾不得礼貌了,只好搬师傅下山。
‘凤凰涅槃’我查遍问遍北京城,原以为容易的事,这一趟难倒了我,一点根据也查不出……”
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一九二一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
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
”我马上找到了。
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有一回,不知道怎么说到一位也写理论文章的杂文家:
“……他骂从文,也骂我,以前捧周扬,后来对周扬又不怎么样。
看起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了,他们才有新材料好骂,我们不为他设想,以后他怎么过日子……”
跟钱先生的交往不多,我珍惜这些点滴。
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钱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发挥,认认真真地不虚度时光地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
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
人要懂得爱护森林,它能清鲜空气,调节水土。
摧残森林,图一时之快的教训太严峻了。
我写了首诗悼念钱先生,并问候季康夫人。
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夜于香港山之半居
(选自《比我老的老头》,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注】①季康夫人:即钱钟书的妻子杨绛。
②周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钱先生看到朋友同住的人回来了,觉得很不方便,就和大家早早的离开了。
B . 钱先生把前来拜年的人拒之门外,是不懂得人之常情,有些不近人情。
C . 钱先生能直接回答作者的问题,告诉其出处,可见他博闻强记,令人叹服。
D . 面对那位杂文家的“骂”,钱先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E . 作者通过回忆与钱先生交往的点滴事情,表达了对先生的景仰和缅怀之情。
(2)
钱钟书先生人如其名,一生“钟情于书,专心于书”,文章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3)
作者把钱钟书先生比作“巨树”,请结合文章细节概括“巨树”有哪些方面的性格特征。
(4)
“文革”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包括钱钟书先生,都受到了无辜的“摧残”。
所以作者说“摧残森林”的“教训太严峻了”,“人要懂得爱护森林”。
请结合文章,谈谈我们在今天应该怎样爱护像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和普通的知识分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
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 .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 .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 /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 .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B .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C . “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 .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B .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 . 王来为人正直。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D .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
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②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18高二上·普兰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释】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
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尾联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 (共1题;共5分)
6. (5分) (2019高二上·玉溪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不受繁杂公务烦扰的一句是“________”。
五、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希望通过旅行带给孩子有别于耳提面命的学习方式,为他营造情境,给他面对不同考验与人格养成的机会,好让他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②为了写好博士论文,韩春雨遍查文献,寻章摘句,费尽了心思,最终使论文的观点新颖并有一定的创见,论文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③9月28日,各级政府领导和国际组织相关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2017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
④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⑤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⑥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