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轻唇音”研究概况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无轻唇音”研究概况综述
作者简介:叶雅琪,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在现代方言等材料的佐证下,“古无轻唇音”几乎已成定论,从重唇分化出轻唇音的时间可能大致始于南朝,结束于宋初,但不同方言分化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到现在仍保留重唇音,如闽南方言等,分化条件则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古无轻唇音”;分化的时间;分化条件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提出“古无轻唇音”。
此之前,顾炎武、黄生等人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但两位尚未上升到理性化的高度[1]。
自提出后,“古无轻唇音”几乎已成定论。
仅有符定一、钱玄同和王健庵等少数学者认为钱大昕只是证明轻、重唇两类唇音上古合为一类,没有证明上古唇音声母读如重唇还是轻唇,于是提出古无重唇音说。
对于“古无轻唇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分化时间和分化条件。
一、关于分化时间的讨论
钱大昕认为“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
多数学者赞同“古无轻唇音”,也一致认为轻唇音从重唇音彻底分化出来的时间大约在唐末宋初,但对开始分化时间却有不同的看法。
开始分化的时间,多数人认为开始于隋唐或更早。
侯廷章的《“古无轻唇音”新探》(南阳师专《南都学坛》,1988(2):41-44)通过分析认为后世经籍中读轻唇的字,是由历史上读[pf]的字分化而来的,且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了。
张清常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项参考材料——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内蒙古大学学报,1963)指出轻唇从重唇里面分化出来,可以推溯到汉魏六朝。
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73)指出轻唇音的分化,作于南朝的《玉篇》已露出端倪。
到了唐代末年,各地方言才比较明显地呈现分化迹象。
李无未主编的《汉语音韵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马君花《胡三省轻唇音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08(2):38-42)也都认为轻唇音声母的分化在南朝的《玉篇》中已露端倪。
陈鸿儒《从日本汉音看汉语唇音声母的分化》(龙岩师专学报,1990(3):107-113)认为隋唐时中国北方音中唇音声母已经分化。
张维佳、张干平《重、轻唇音分化时代略说》(宝鸡师院学报,1992(4):62-66)重轻唇音的分化经历三个阶段:初唐的渐变时期;中唐一晚唐的突变时期或完成时期;宋初的理性时期。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37,416)指出唇齿音是从双唇音演化出来的时代“一般认为是在唐初”。
张世禄、杨剑桥《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问题》(扬州师院学报,1986(2):1-7)轻唇音从重唇音分化的时间可能始于七世纪中叶。
一部分学者认为开始分化的时间较晚,在唐代中期或更晚。
马智强《古无轻唇音的材料论证和音理论证》(益阳师专学报,1996
(4):76-84)将轻唇从重唇分化出来的时间定在唐代中期。
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144)认为:“轻唇音可能是在唐代才发生的。
不过在初发生的时候可能只限于一部分方言,并未成为一般现象。
梁光华《的唇音反切和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完成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3):56-60)认为在中唐时期汉语的轻唇声母尚未从重唇声母中分化出来,提出四个证据证明轻重唇的分化从唐末开始。
何九盈在《上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64)指出“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分化是在唐末,不得晚于十二世纪……在实际语音中,轻唇的分化应当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非敷奉微’四母的产生也不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66,229)认为“隋唐时代,唇音还没有分化为重唇、轻唇,轻重唇的分化始自晚唐五代”。
对轻重唇开始分化的时间出现不同的看法,焦点可能在于不同学者对《广韵》所反映的语音是存古的读书音还是当时的实际语音有不同的看法。
二、关于分化条件的讨论
主张“古无轻唇音”的学者继而讨论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有以下几种看法。
赵元任在《中古汉语的语音区别》(1941)中设想:“如果一个唇音字有一个高i,后接一个央元音或后元音……这就产生了唇齿音。
”张世禄、杨剑桥《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问题》(扬州师院学报,1986(2):1-7)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i介音后接央后元音。
潘悟
云《中古汉语轻唇化年代考》(温州师专学报,1983(2))认为轻唇化诸韵的唇音确实具有合口的性质,但这个合口成分并不是音位性质的。
他在《中古汉语的轻唇化问题》说,当我们发pi音时,i 的舌位又高又前,紧接着是央后元音……p变成了f。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597,599)指出,凡是真正的唇音合口三等字,到了晚唐时代(或更早),重唇分化出轻唇。
”马智强《古无轻唇音的材料论证和音理论证》(益阳师专学报,1996(4):76-84)指出重唇变轻唇的条件是合口三等韵带有韵头ǐu(ǐw)或全韵为ǐu。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416-419,432)指出双唇音向唇齿音演变的条件是声母j化和声母后面随着一个u(w)。
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指出中古发生轻唇化的三等唇音后面会出现一个合口成分。
庄红红《普通话f声母在闽南方言中的痕迹》(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43-45)指出重唇音分化成轻唇音的条件是出现在合口三等韵前。
李新魁的《中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75)、李无未主编的《汉语音韵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指出重唇变轻唇的条件主要是三等韵和韵母为圆唇元音两个条件。
刘俐李《说f》(铁道师院学报,1998(3):71-72)结合了以上几位分析的条件,认为双唇辅音+展唇的ǐ+拢唇的u或w+后元音或央元音→f+u(或其他元音)是f出现的条件。
张维佳《从关中方言看中古轻唇音产生的语音机制》(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3):
56-61,66)认为轻唇音的产生首先经历了[pf ]阶段,并与u
或-u-有关。
葛毅卿《隋唐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8-392)指出重唇轻唇的过渡音是pf、pfh、bv、mv,轻唇化的规律是重唇后面具有韵头或u,并且主要元音是低后或低央元音的发生轻唇化。
综上所述,在现代方言等材料的佐证下,“古无轻唇音”几乎已成定论,从重唇分化出轻唇音的时间可能大致始于南朝,结束于宋初,但不同方言分化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到现在仍保留重唇音,如闽南方言等,对分化的条件则有不同看法。
参考文献:
[1]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41-345;353-356.
[2]李葆嘉.论清代上古声纽研究[j].语言研究,1992(2):137-149
[3]康健.上古声母与《广韵》41声类的差异[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3(2):62-64
[4]李葆嘉.论古音十九纽的重新发现[j].南京市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01-107
[5]郑张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一)[j].古汉语研究,1998(4):11-17
[6]郑张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二)[j].古汉语研究,199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