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账更正方法》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账更正方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选自经济科学社出版《会计基础》第五章第五节。
主要介绍错账的三种更正方法,该内容条理清晰、实践操作性强,是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也为今后的模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该内容无论在学科中,还是从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全过程来看,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练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与分析错账的类型,正确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与要领。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正确地进行错账更正的操作目标;通过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避免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错误的类型正确判别应使用的更正方法
2、三种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有教师创设问题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使用任务驱动法对三种错账分别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三种方法做到基本掌握,再后采用课堂练习使学生对三种错账更正方法做到完全掌握以达到学习目的。
最后通过归纳总结法,使学生对三种错账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第一、通过观看教师所演示的课件,让学生动脑、动眼,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在联系,系统整理比较所学知识。
第二、在教师对错账更正方法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口头、笔头的练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判别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职业意识。
第三、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听讲、讨论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记账员王强在过账时,误将100,000写成10,000。
(二)、任务驱动
任务一:
案例1:出纳小红在登账时,误将100,000写成10,000。
案例2:出纳小红将“三个月”误写成了“四个月”
判断:在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对,登账错误。
选择方法:划线更正法
改正方法:
100,000 XX印
10,000
任务二:新华公司收到河海公司的前欠货款70200元。
借:银行存款70200
贷:应付账款—河海公司70200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有错误,从而引起登账错误
选择方法:红字冲销法
改正方法:
借:银行存款70200
贷:应付账款—河海公司70200
借:银行存款70200
贷:应收账款—河海公司70200
任务三:
新华公司收到河海公司的前欠货款70200元,误记为72000元。
借:银行存款72000
贷:应收账款—明湖集团72000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
选择方法:红字冲销法
改正方法:
借:银行存款1800
贷:应收账款—河海公司1800
任务四:
新华公司收到河海的前欠货款70200元,误记为70020元
借:银行存款70020
贷:应收账款—明湖集团70020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选择方法:补充登记法
改正方法:
借:银行存款180
贷:应收账款—河海公司180
(三)、巩固消化(10分钟)
1、生产车间一般耗用原材料计350元,编制凭证为:
借:生产成本350
贷:原材料350
并据以入账
2、结转本月完工入库产品成本7800元,编制凭证为:
借:库存商品7800
贷:生产成本7800
登账时误写为:8700元
3、某企业以银行存款归还购料款3000元,编制凭证:
借:应付账款3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
4、以银行存款支付前欠某单位货款28500元,编制凭证为:
借:应付账款25800
贷:银行存款25800
(四)、小结作业(5分钟)
划线更正法(证对账错)
错账更正方法红字冲销法(凭证金额多计或科目用错,账薄错)
补充登记法(凭证科目对而金额少计,账薄错)作业见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5-5 错账的检查和更正方法
二、更正错账的方法
(一)划线更正法
1、划线更正法的含义
2、适用范围
3、更正方法
(二)红字更正法
1、红字更正法的含义
2、适用范围
3、更正方法
(三)补充登记法
1、补充登记法的含义
2、适用范围
3、更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