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新理念及其空间模式——以上海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新理念及其空间模式
——以上海市为例
甘新越,杨贵庆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合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建设模式,将养老服务功能和社会交往活动、与城市公共设施并置融合,以促进老年人融入社区。

基于老年人的特征和养老目标的研究,总结养老需求矩阵,并根据设施精准化配置目标,提出插件式“功能模块”的配置方法;提倡空间环境综合互联的功能配置、便捷宜老的交通串联、多样有趣的景观环绕的规划原则。

以上海市延吉新村为案例,进一步研究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空间布局模式,并指出综合体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来源、控规调整以及产权分割等问题。

关键词: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综合体,社区,养老功能模块,延吉新村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

我国目前正处在应对老龄化大潮的战略准备阶段。

上海于1979年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早于全国2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老年型的城市(施勇,崔永祥,2011)。

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在2014年已经高达28.77%,位居全国第一位。

以上海作为典型研究案例是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的。

上海于2012年提出的“9073”政策①,将97%的老人的养老事业放置到社区中,因此应对老龄化的发展的根本在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调整和更新。

本文旨在通过对现状社区养老设施的问题分析以及对老年人需求的研究,探索在社区层面整合优化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的方法,以期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合理化和精准化配置。

本文研究的几个关键词中,养老服务设施是指为了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料、娱乐等功能的公共设施;社区养老综合体是本文提出的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集中布置以实现老人对设施便捷使用的新理念;社区是本文所研究的养老服务设施的研究范围;养老功能模块是本文提出的为实现对养老服务设施精准化合理化配置的服务配置方法。

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困境与综合体模式的提出
2.1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困境
2.1.1 设施分散,相互照应不足
上海市社区层面的养老服务设施如社区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点等等的管理权属不同,形成了分散布置的空间格局。

但分散的布局存在居民(尤其老年人)使用不便、设施之间没有联系照应等问题。

例如老年人无法顺利地在一次出行中获取医疗预防服务和社区活动服务。

社区的其他设施如商业、停车场、公交站点等等也存在类似问题,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使用障碍。

2.1.2 苦乐不均,设施利用效率低下
上海这种分散的设施布置就意味着空间的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如社区行政办公点或服务点可能有较好的室外活动空间和景观,但周末放假关门,居民无法使用;而某些急需活动设施和空间的活动中心却由于设施地段用地紧张,空间狭窄、环境品质较低。

设施之间没有合力,就存在一方面良好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居民的某些空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2.1.3 空间割裂,阻碍居民交往
分散的设施在降低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将空间进行了割裂,同时分散的人群。

这样割裂的空间,无法将与养老目标有关的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同时由于居民带着不同的目的去到分散的设施目的地中,大大降低了居民的交往几率,这对急需社区交往的老年人生活而言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老年人人群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相互交往。

2.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概念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分散布置的养老服务设施所出现的使用不便、利用效率低下以及阻碍交往等问题,本文提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概念,将各类设施集中布置,加强土地利用,促进功能并置,形成良好照应,方便居民和老人的使用,以吸引有不同目的人群聚集,在居
民脑海中形成一种“有需求去综合体”的意识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活动触媒点,促进社会交往。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是指以养老服务设施为核心,交通系统、景观系统为辅助,并通过吸引多年龄层活动,增强老人晚年生活便捷性、安全性和丰富性综合性设施。

其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服务和空间的规划,使得老年人真正融入社区生活。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首先强调养老设施的综合性,类似其他文献中提出的“一站式”养老设施。

同时强调与交通站点、商业(菜场)、幼儿园等等其他与老人生活相关的设施的并置,以真正从生活方式层面使得老年人获得便利性。

另外希望通过融入各类社区功能,如公交站点、菜市场、公园等等,加强老年人的活动丰富性以及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接触机会,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使得老年人真正融入社区。

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国内外实践
图1 Holly Residence 池田功能构成
资料来源: 小林纯,趙士全,陈新.日本的民营高龄者住宅——以收费老人之家和服务型高龄者住宅为中心[J].
世界建筑导报,2015,6:34.36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用地紧张,日本很早就开始进行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设施探索,Holly Residence池田高龄者住宅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该案例利用原有建筑改造成“Holly 永和”,布置文化体育等设施,同时对老人和外来居民开放。

并增建“Holly Residence 池田”,布置诊所、日间护理以及高龄住宅等老年设施,将养老服务功能与
公共设施并置,加强社会交往(图1),(小林纯,赵士全,陈新,2015)。

国内地产商也有类似的探索,例如上海的万科莘庄城市花园的智汇坊养老服务中心。

利用原有社区活动中心改建,加入各类养老服务和设施,为老年人打造综合性社区服务。

智汇坊在投入使用以后效果较好,收到了居民的欢迎。

因此,在上海进行类似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构建在现实上是可行的(图2)。

图2 万科智汇坊
图片来源:/content-1439779286.33959809.html
4.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功能布置与空间组织
4.1 老年人需求矩阵
本文综合老年人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将老年人分为了身体健康、性格外向并有较强社区参与意愿的助他型老人,需要帮助但能自理生活起居或较为内向的自助型老人以及难以独立生活的他助型老人。

《老年人保障法》中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出了的“五个老有”中国特色养老目标。

老有所养可以对应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的需求;老有所医则对应老年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需求;老有所乐则对应老年人文体活动需求;老有所学则对应老年人对生活技能和某些文化知识学习的需求;老有所为可以对应老年人自组织管理和参与社区管理的需求。

根据对“五个老有”内涵的理解,可以将老年人的需求分为五大板块、11大类别。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不同功能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

本文将老年人的分类与“五个老有”的需求进行了交叉分析,并与养老设施对应,得到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矩阵(表1、表2)。

老年人需求矩阵表1 老年人需求分级表2
本文将老年人对服务或设施的需求程度划分为了4个等级。

得分越高表示该类老人对该项设施或服务的需求程度越高。

助他型老人,非常需要一些能够有社交性,活动性和参与性的服务设施;自助型老人则对保健性的服务设施有更高的需求;而他助型老人,则非常需要照顾性的服务设施(表1)。

可以认为,某些总需求度得分较高的设施是老年服务设施综合体中所必需的基本功能组成,而另一些功能,则是非必需的扩展性功能组成。

本文一方面综合现有居住区规范的服务层次划分标准,一方面参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的划分和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同时参考老年人的出行范围,再根据老年服务设施综合体的特殊情况,将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划分为居委会级-街道级-市(区)级三个层次。

居委会级(人口总数1-1.5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因其有较高的被使用频率,将会提供基本的基础性养老服务设施。

街道级(人口总数3~5万)的老年总人口增多,需照顾一些有特别需求的老人,在提供中级基础性养老服务设施的同时,应对扩展性服务设施进行选择性配置。

市(区)级(人口总数15~20万)在提供比上两个层级高一级的基础性服务设施和扩展性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加上特定性服务设施的选择配置,以实现全面系统综合体的高级养
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构建。

老年人口低于1000的社区②,可以配置一些服务点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图3)。

图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等级划分
4.2 插件式“功能模块”服务配置
我国原有的以千人指标进行养老设施的配置,忽略了特定社区的人口结构及其需求,导致了设施的非精细化配置。

本研究提出插件式的“功能模块”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分层服务配置方法(表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插件式“功能模块”表3
根据前文的老年需求矩阵可以整理出老年的需求主要包括5大类别和11个功能模块,且每个模块包含基础性需求、扩展性需求和特定性需求。

插件式“功能模块”的模式即是根据某一地区的需求,确定所需功能模块,配置基础性必要功能,再根据其综合体的等级,插入可选扩展性或特定性功能插件的模式。

多个模块便组成了满足特定地区特定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服务内容框架。

另外在现实操作中,除了考虑养老功能以外,还应该在设计服务框架的时候考虑其他与老年人有关的功能,如公交站点、市场、幼儿园等等,以增强老年人对各类设施使用的便捷性(图4)。

图4 插件式“功能模块”的功能确定流程
4.3 综合多样的空间组织
4.3.1 选址
根据《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中对老年人设施的选址建议,结合各类文献中对养老设施选址的研究,可以将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选址条件归纳为五个方面:土地和建设成本、外部环境、交通条件、周边环境和与家庭的距离(表4)。

养老机构选址五要素权重关系分析表表4
资料来源:夏元通. 城市养老设施规划布局影响因子研究——以昆明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规划研究为例[J].
华中建筑,2013,06:148-152.
4.3.2 空间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模式在空间层面主要有三大特点,即综合互联的功能配置、便捷宜老的交通串联、多样有趣的景观环绕。

综合互联的功能配置要求养老服务设施的各类功能在综合体中得以布置,并应遵循动静
分区、功能共用等原则,并通过连廊等形成有机联系。

同时也强调养老服务功能与其他公共设施如商业、幼儿园等老年人经常使用的功能进行并置,以方便老年人的使用,并形成功能之间的相互照应。

便捷宜老的交通串联是指通过自动扶梯、竖向电梯、建筑间连廊等等设施,使得综合体所有建筑之间,形成良好的老年步行系统,并结合导视系统和无障碍系统,提高了综合体的老年可达性。

在此基础上,加强养老综合体与城市公交站点、地铁站点以及社会停车场的联系,提高综合体的可达性的同时也提高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

多样有趣的景观环绕是指,除地面层,楼顶、楼间均有开放性活动平台,形成立体丰富的景观环境,丰富绿地系统的层次,为老年人的活动提供空间,容纳老年人的交往性活动、休憩性活动和亲子性互动,同时增加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人群的交往可能性(图5)。

图5 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空间模式图
5. 上海市杨浦区延吉新村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案例研究
5.1 延吉新村概况与需求调研
5.1.1 延吉新村概况
图6 延吉新村区位及环境概况
在上海各社区中,本研究选取了延吉新村为研究对象,该社区地处中心城区,且以户籍人口为主,人口构成稳定,人口流动性较小,有利于社会管理和各项服务设施配置。

延吉新村的老龄化率较高,存在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

延吉新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23167人,占总户籍人口的29.54%(六普数据),高于上海平均水平。

另外延吉新村目前养老设施构建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有利于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分层模式的构想(图6)。

5.1.2 延吉新村调研
本研究对延吉新村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现状各类设施的分布情况、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活动习惯以及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需求期望。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地图研读、现场踏勘和问卷访谈三种。

图7 延吉新村相关设施分布
图8 延吉新村老年设施分布现状
图9 延吉新村睦邻中心
本文整理了延吉新村的老年人相关设施(包括学校、体育场馆和绿地)和老年人设施(包括综合性社区睦邻中心、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活动中心及社区服务点以及社区医院。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延吉新村的老年人设施及相关设施虽然有部分综合布置的情况,但基本属于分散状态(图7~图9)。

研究中,共发出问卷119份,共收到104份有效问卷。

调研结果表明现状养老设施的确存在数量不足、交通不便、功能单一以及环境较差等问题。

在调研中老年人还强调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环境品质、其定期组织的活动、交通便利性、安全性以及就餐方便程度等关键要素。

调研结果也反映了延吉新村老年人对不同的养老功能的需求度(图10~图12)。

图10延吉新村老年人对养老设
施满意度 图11延吉新村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特性要求 图12延吉新村老年人对养老设施需求 5.2 延吉新村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服务内容及空间布局
5.2.1 服务内容
街道级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服务规模为总人口3~5万的街区,而延吉新村常住总人口为9万人,宜设两个街道级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

本设计中服务人口按4万人计算。

考虑旧城区用地较为紧张,设计中的设施配置规模以标准规模的70%进行计算,根据前文所提出的插件式“功能模块”配置方法并结合调研结果,可以得出延吉新村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服务内容(表5)。

延吉新村街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服务内容 表5
4.3.2 空间策略
(1)选址
根据前文的叙述,本研究考虑了土地建设成本、外部环境、交通条件、周边环境和与家庭的距离五大选址要素,将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选址定位在延吉中路地铁站东侧地块(图13)。

地块目前已有建筑以公共设施为主,建筑面积共28121m2;地块平坦无高差,周围无高建筑遮挡,日照充足,外部环境较好。

本地块交通便捷,有地铁出入口及公交站点。

西南角有延春公园,可作为室外活动绿化环境;地块离周边的学校等设施也较近,可以方便开展老幼联谊,并提供体育锻炼场所。

地块周围以社区为主,老年人使用方便。

该地块非常适合作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设计研究基地(图14)。

图13 延吉新村街道级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选址
图14基地内部现状照片
(2)改造策略
图15 改造策略
在调研中发现了关于养老设施的两个问题,第一,某些设施现状已经存在,如居住区级文化活动中心等等;第二,基地内部某些建筑的现状良好,并且也承担了许多社区的服务功能,没有理由拆除。

针对这两个问题,设计中主要采取四大策略来进行解决:保留、置换、加建和更新(图15)。

具体而言,对地块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造。

第一是保留商业、居民住宅、档案馆、图书馆、派出所等建筑,并沿用其功能。

第二,重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开发强度,并将疗养院和养老院与其并置。

第三,在保留的建筑的基础上加建社区服务中心,并将分散的同级活动中心、学习中心、托老所、老年公寓以及社区食堂置换到该地块布置于商业上方。

第四,部分改造延春公园,增加其开放性,增强其与综合体、公交站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并设置全龄广场,营造集体活动环境。

第五,增设地下停车场,并对社区开放,鼓励社区居民使用,并开放公园内部停车场步行出入口,以增加人群交往几率。

地块改造以后,总建筑面积达到约58929m2,其中地下停车场面积约11770. m2,地块容积率由原有的0.76上升到1.28(图16、图17)。

图16 拆建关系图
图17规划总平面图
(3)功能布局
本设计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功能布局遵循前文所提到的几大原则。

北楼以活动为主,布置活动中心、兴趣培训班、食堂等,同时布置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公寓,方便健康老人使用活动设施。

该楼临近道路及公交站点,并与地铁出入口结合,提高便捷性;南楼重建医院并布置疗养、养老院等需要护理的功能,使得有护理需求的老人可以就近获得服务,其安静的环境也可为老人提供良好的静养空间;中楼在原有图书馆、档案馆和派出所的基础上,布置社区服务中心,以完善服务功能。

另在地下层设置社会停车场,鼓励社区居民使用,以增加社区居民交往的几率(图18)。

(4)交通联系
与前文所述的交通联系策略相同,本设计中整合了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并增加停车场,在场地中设置停车场步行出入口,同时也将步行引导系统、老年人导视系统和无障碍系统纳入设计中(图19)。

(5)景观布置
本设计的景观布置形成了地面层-平台层-立面层三大层次的立体景观系统,同时将社区种植的场地纳入其中,以提高景观的多样性。

设置全龄活动广场,容纳老人的交往性活动,休憩性活动以及亲子性活动,在丰富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同时,也为社区其他年龄层的人群提
供活动场地,倡导和促进多年龄的共融和交往(图20)。

图18 功能分层轴测图 图19 交通联系图
图20 景观布置图
5. 研究结论
本文所构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是在综合老年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与其他公共设施的并置,加强老年人的使用便捷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与城市公交系统,地铁系统的联
系,方便聚集人流和疏散人流,提高可达性。

另外,构建综合体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活动的融入,形成人群交往触媒点,增加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交往机会,使得老年人能真正的融入社区。

本文所提出的老年人需求矩阵、插件式“功能模块”服务配置模式以及空间模式的构想,均是基于精准化、合理化、便捷化、高效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养老设施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是满足老年需求,改善城市社区服务和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本文仅探讨了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服务内容和空间模式,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要实现综合体的构想,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金来源问题。

此类设施是否是盈利性质将直接影响是否可以进行招商引资,但这也会影响居民的使用体验,这还需要政策上的创新来解决。

第二,文中所提出的土地功能置换以获得指标的提升、容积率的提升来平衡开发成本以及土地复合使用所带来的用地性质的调整等等,均需要控规层面进行调整,这也需要在城市管理政策方面有所改善方能实现,这也是城市更新中存量更新所面临的问题。

但这涉及民生问题,相信在政府层面可以办得到。

第三,综合体所倡导的多功能综合,必然会出现综合体的产权分割以及管理权属的问题,这也需要城市管理的各部门的配合。

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化,这也将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9073”鼓励90%的老年人依靠居家养老(即老人住在家中,但利用社区提供的各类设施服务进行养老),7%的老年人依靠社区养老(老人在家中居住,白天在社区中的托老所等设施获得社区的照顾),另外3%的高龄或失能老人依靠机构养老(养老院等全托护理服务设施)。

②按照国际惯例,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的人口规模中,60岁以上老人占10%以上(1000-1500人),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因此最小规模养老服务设施综合体的服务老年人口应为1000-1500人。

参考文献
[1]Kochera, A., Straight, A., & Guterbock, T. 2005. Beyond 50.05: A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Livable Communities-Creating Environments for Successful Aging.
[2]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3]方可,陆涵,郑洁. 快速老年化背景下的城市养老设施规划路径思考[J].华中建筑,2015,02:118-121.
[4]傅琰煜,李健红,邢剑锋. 养老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营造[J].华中建筑,2011,08:159-163.
[5]韩露瑶. 城市综合体是个综合题——时空组织特征与规划策略探讨[J]. 城市建筑,2014,04:33-34.
[6]蒋朝晖,魏维,魏钢,顾宗培,何凌华.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设施配置初探[J]. 城市规划,2014,12:48-52.
[7]李健.特大城市养老设施发展短板与应对策略——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5,06:19-23.
[8]施勇,崔永祥. 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养老设施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2011,08:206-209.
[9]王桂秀,卢玫珺. 以养老为中心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功能空间策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4,12:2-6.
[10]王娟,杨贵庆. 上海城市社区类型谱系划分及重点社区类型遴选的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5,04:6-12+25.
[11]田菲,于一凡. 面向居家养老的城市老年服务设施规划对策——以上海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0.
[12]夏元通. 城市养老设施规划布局影响因子研究——以昆明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规划研究为例[J]. 华中建筑,2013,06:148-152.
[13]小林纯,趙士全,陈新.日本的民营高龄者住宅——以收费老人之家和服务型高龄者住宅为中心[J].世界建筑导报,2015,6:34.36.
作者简介
甘新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川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杨贵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规划系系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