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中的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作者:普歌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第4期
近年来,随着更多外籍教师走进北京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的英语课堂,使英语教师有机会
接触到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理念与方法,这些理念或方法与传统课堂观念相互碰撞,为学校
的英语教学改革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外教的“洋面孔”及其所带来的异域文化气息、新颖的
教学方法,的确重新唤起了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借此机会,学校创建了中外英语教师的
团队合作教学新模式,使传统英语课堂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传统的英语课堂多以“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新课,属于典型的“教师中心”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流程与课堂秩序,但却不
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们教得很辛苦,学生们学得很乏味。
在新的中外团队合作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教师设计的每一
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必须考虑以学生为主体。
这样以“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在
布置完各环节的学习任务之后,即便离开教室,学生们仍然可以按照方案有序地开展学习。
基
于这样的理念,每一位团队合作的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活
动准备好所需资源。
然后教师们要做的就只是等待铃声响起,把学习材料分发给学生,给学生
布置任务,并在简洁有效的示范后让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
这样的课堂,教师其实只是在课前
做了大量的准备,而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便成为课堂的主人,甚至可以不需要教师了。
二、创建新的课型
以往的英语课堂上,通常是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
会向学生提出很多学习任务,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同时进行相同难度的技能训练,有些学生可
能基础知识还没学扎实,就不得不跟着“大部队”进行拓展,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早就学会了,学困生还迷惑不解。
教师辛苦地教了一堂课,整个学习过程却只如蜻蜓点水,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只有很少的学生获益。
为改变这种局面,在中外合作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把新授课分为了
词汇、听力、阅读和写作四种课型。
每一种课型只关注培养学生的一项技能。
以阅读课为例,中外教师在合作备课的过程中,会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精心挑选阅
读材料,并围绕这一材料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40分钟的阅读课上,教师将围绕Lead—in(导人),Pre-teaching vocabulary(预教词汇),Pre-reading task(预
读任务),Reading forgist(阅读要点),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阅读以找到特
定信息),Reading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阅读以深入理解),Follow-on speaking orfollow-on writing activity(读写活动)这七个环节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宽松的
阅读气氛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既能够了解文本含义,又利于学习文本中的生词生句。
同时,更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考查,并提供有针对
性的指导,可谓一举多得。
三、分层教学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学习新课之前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
参差不齐,而最苦恼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困生群体。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们虽然
知道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却经常忽视这种差异,每一项任务或活动都是让全
体学生同时参与,相同难度,相同评价标准。
对于学优生而言,会感觉任务很简单,往往很快
就能完成,然后无事可做;而对于学困生而言,简单任务尚且感觉困难,稍微增加难度,就成
了雪上加霜,眼下的能力不足会导致他们消极地放弃学习任务,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恶性循环。
在中外团队合作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进行了大量分层教学的准备和指导。
中外教师合作备课,对每个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进行分类建档,并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不
同等级的任务。
如在设计阅读课的学习单时,针对学优生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提问,并让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中等生也用第三人称提问,但是给他们一些选项的支持,降低阅读难度;对学困生则用第一人称来提问,并给予他们选项、图片甚至中文提示。
在这样的分层模式下,
每个学生都乐于也敢于参与并挑战适合自己的任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而教师们通过档案的跟踪记录也发现,坚持一段时间后,中低层次的学生慢慢地减少了与学优
生的差距,甚至有些也变成了学优生。
这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
四、课堂中的“ICQ与CCQ"
“ICQ”即“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s(指令或指导语检测问题)”指的是在教师
介绍或者示范完一个游戏规则后,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正确地理解了规则和自己要做的事而提出
的问题。
这一做法或环节在传统英语课堂上并不多见,多数中方教师曾经认为,只要自己说清
了活动要求,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有些教师有检测学生理解活动要
求的意识,但大多只是提问“Do you understand(你们明白了吗)?”“Are you clear(你们
清楚了吗)?”学生通常会回答“Yes”,但其中有些人可能理解了,有些人以为自己理解了,还有些人只是出于对教师问话的礼貌回应,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这种提问,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了解
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程度。
而通过ICQ则可以迅速地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并使活动规则更加明确,节省了反复赘述要求的时间。
例如布置任务后问学生“Individual or group work(是个人行动的还是小组行动)?”“Who will report(谁负责报告)?”等。
团队教学中的“CCQ”指的是“ConceptChecking Questions(概念检查问题)”即教师为
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新授知识的含义所提出的问题。
例如,学习了一个新词“refrigerator(冰箱)”后,教师提问“Can you see a refrigerator in the kitchenor in the classroom(你会在厨房里还是在教室里看到冰箱)?”
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熟练地运用ICQ与CCQ这一教学技能后,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
一头雾水地盲目开始活动,对新知识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即使是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在教
师的提问与别人的回答中也明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
综上所述,中外团队合作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使教师们突破以往狭隘与不足的机会,
中外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地发挥潜力与创造力,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而高效的理
想课堂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