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中学2016年5月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题图
舟山中学2016仿真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1页,选择题部分1至6页,非选择题部分7至11页。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140分)
选择题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如何理性看待社会中的等级身份,彰显平等价值。
东西方思想家中有人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有人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
人相同”,有的倡导“人生而自由”。
下列人物中,分别表达了这些主张的有
①墨翟 ②孟轲 ③塞内卡 ④卢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
出现 “王”字(见右图)。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
王。
三者天地人也。
而参通者,王也”。
据此说明甲骨文中“王” 字包含
的政治含义是
①先秦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强权
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④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14.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
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
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
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 .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C .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 .《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15.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
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种观点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C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16.我国古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势力形成割据,非常重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列属于元、
明两代的做法是
①省官互迁 ②设立内阁 ③密折奏事 ④改土归流
A .①②
B .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7.右图所示刊物在发刊词中写道:“泰西各国创造电气秘机,凡有所欲言,
瞬息可达数千里,而中国从未闻此。
”这里的“电气秘机”是
A .有线电报机
B .电话机
C .无线电报机 13
题图
D.电动机
1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指出:新疆稳全国稳,新疆好全国好。
下列有关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史实正确的是
①元朝时属于宣政院管辖②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③20世纪六十年代,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④文革前夕的十年间,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
19.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C·泰维斯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过渡性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下列史实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
C.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D.中共中央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20.美国历史学家K.S.平森认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国才真正“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德意志帝国的建立②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③英法结成军事同盟④电气时代的来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8月5日,美国驻(比利时)布鲁塞尔公使布兰德亲历如下情况:“一整天,领事馆里挤满了惊恐的美国人,他们源源不断涌入布鲁塞尔,犹豫不定,不知所措停留在那儿。
”胡佛在伦敦组织了美国侨民委员会,对滞留欧洲的美国侨民开展了积极救助。
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经济大危机波及欧洲B.法比军队占领鲁尔地区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D.法国在德军攻击下沦陷
22.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
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这反映了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B.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C.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D.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23.蒋勋在《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中描述某位画家的作品时写道:“画里如火焰般晃动的笔触和色块,正是其炽热的内心在燃烧和迸发。
”这位画家最有可能是
A.德拉克洛瓦B.列宾C.凡•高D.毕加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38.(26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
这实在是政治
大格局使然。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
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
秦汉卷》
材料三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和融合力。
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
明成果。
(6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汉代史实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佛教是如何“融入中华文明”的?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
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10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16世纪7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在全国开征济贫税,设立“教养院”“济贫院”。
1601年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
……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
——刘汝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一直以来,英国的有产者们普遍认为贫穷是个人行为所至,因此济贫法对贫民的救济措施也常常带有惩戒的性质。
但《济贫法修正案》实行了几十年,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却依然存在着一支近百万的贫困大军。
这迫使人们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索。
布思和朗特里认为工业进步并不能自动消除贫困,贫困也不是个人奋斗失败的产物,而是由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
于是,主张政府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时发挥积极主导作用的呼声日益强烈。
——整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济贫法颁布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并分析《济贫法修正
案》的颁布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二战后初
期英国的经济政策和模式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曲线所代表的经济理论名称以及该理论产生的标志?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A理论影响力重新得到显著提升的原因?(10分)
历史答案
CCBBCA DBBCDC
38.(26分)
(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
(6分,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每一个角度最高2分)(2)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2分)
合理性: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2分)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
(2分)这
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分)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
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2分)
(3)历程:佛教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2分)魏晋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
念的地位;(2分)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
分)
特点:由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引发;伴随着救亡图存的历程;学习领域由器物至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拓展、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
明的转型。
(4分,任答2点即可)
39、(1)社会背景: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矛盾尖锐;(2分)工业革命
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2分)
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2分)
(2)变化:由认为个人因素导致贫困,到认为由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导致贫困;由强调穷人通过艰苦工作以摆脱贫困,到强调政府干预以帮助穷人摆脱贫困。
(4分)影响: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2分)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
(2分)
(3)理论与标志: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
(4分)原因: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国家干预的逐渐失效(凯恩斯主义失灵);主张减少国家干预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经济理论的出现;美国里根
政府减少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分,四点答到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