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第1篇】
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放大,(说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说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说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
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
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
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Ppt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第2篇】
课型:
新授课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说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
投影仪
说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2.出示说说学习目标
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自主学习(10分)
1.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
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量一量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
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画一画。
﹙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独立完成下面各题,再进行小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倍。
3.按1:3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四)质疑探究(5分)
什么样的比是放大?什么样的比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五)总结检测(12分)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2、检测
第60页做一做
第63页第1题
说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就是把各边放大原来的2倍
1:3缩小就是各边是原来的1/3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第3篇】
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一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凸显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小学阶级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进一步沟通几何形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间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2、使学生通过复习所学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本节课的说教学重点: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难点:平面图形的关系和画图的技能。
教具:直尺、一副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小黑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课题的揭示,要让学生对整个平面图形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是怎么知道的?(说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什么是图形,它是怎样组成的?播放图形的前世今生。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节复习课,再与学生的谈话中注重课题的揭示,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形成的,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
(二)问题设计。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
[设计意图:简单的两句话,概括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让学生将学过的图形分类、整理,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掌握分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三)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一)
请同学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线】的知识。
1、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小组交流(二)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下面∠1和∠2的大小,并说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3)说说角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三)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你知道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3、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四)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1、什么是四边形?你知道哪些关于四边形的知识?
2、我们学过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各有什么特征?
3、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小组交流(五)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圆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圆】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
(2)圆形与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小组交流(一)到小组交流(五),都是围绕书本上的几个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整理,课中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四)展示提升。
1、判断题。
2、操作题。
[设计意图:对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系统归类和整理后,再加上几道判断题和操作题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理解。
]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再次感受图形的乐趣。
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其中每一种图形都藏着无尽的知识,希望以后同学们要用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和挖掘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味本节课所学知识,感知图形的经历过程和其中的无尽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