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
2019.01
临床经验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观察
房亮亮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 要】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与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近两年来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
按照电脑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介入术的实施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操作时间与治疗时间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使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间,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缩短操作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
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颅内肿瘤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发病机制上来看,这类疾病的发生,多是因脑部动脉的局部血管存在异常性变化,使其脑血管出现瘤样突起,进而对脑血管造成一定的压迫,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1]。
从临床工作上看,这疾病的发病人群覆盖相对较广,任何年龄都有可能诱发该疾病。
而这类疾病发生的征兆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多数患者也是应该种症状检出。
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认为,由于脑部位置的特殊性,在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肿瘤后,不可直接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是否能够实施手术治疗。
这种治疗方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迟治疗时间,且手术的风险性较高,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治愈。
因此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极少有患者能够直接选取手术治疗。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部分临床工作者提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选取介入栓塞术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近两年来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
按照电脑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颅内动脉肿瘤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对应的影像学检查确诊[2];(2)患者符合介入栓塞术实施标准,无禁忌症;(3)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与精神性疾病;(4)患者以及其家属签署对应文件——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9:16,
年龄区间为35~72岁,平均年龄值(50.12±3.29)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3.1±0.4)个月;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8:17,年龄区间为34~73岁,平均年龄值(50.10±3.02)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3.0±0.5)个月。
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常规的检查与治疗,最后选择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选用常规护理干预,以病情观测、术前准备、术后给药、环境护理等内容为主。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为:(1)穿刺护理。
在确定好对应的穿刺位置后,要对穿刺一侧的肢体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适当的对其进行按摩、皮肤清洁等措施,来促进其动脉血流循环,同时,降低穿刺过程中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保证穿刺的专业性,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
在介入栓塞术实施后,还需要对穿刺皮肤进行消毒与包扎,避免感染的诱发。
(2)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对其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方案。
如果患者因颅内动脉瘤处于昏迷状态,则可以以按摩、诉说等方式,让其最大程度了解手术开展的
必要性与有效性,从而降低手术的心理影响。
如果患者意识健全,则需要以沟通的形式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且通过疾病知识宣讲等方式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缓解其负性情绪。
(3)术后干预。
针对介入栓塞术实施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以感染较为常见。
(4)饮食指导。
在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后,其身体较为虚弱,必须要保证营养补充的充分。
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低盐、低糖等食物为主,不可使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的基础性疾病,还需要加以注意。
(5)出院前指导。
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与医师进行沟通,明确的了解其病情。
根据具体状况,对患者提出合理的指导。
以院外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运动状况等内容为主,同时,确定患者复诊时间,创建对应的交流平台。
1.3 评价指标
(1)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划分。
如果在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在影像学检查中,肿瘤消失则为痊愈;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相对好转,且在影像学检查中,瘤体缩小则为有效;如果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状
<<下转127页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有效率观察组3524(68.57)9(25.71)2(5.71)33(94.29)对照组
35
18(51.43)8(22.86)9(25.71)26(74.29)
表2: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操作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操作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观察组3556.21±8.429.32±1.62对照组3578.30±7.3914.02±2.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27
2019.01
临床经验
刍议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分析
吴 蓉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6
【摘 要】目的:对诊断早期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X 线、CT 和MRI 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实施X 线、CT、MRI 检查,对这三种检查方法检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概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关节面异常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X 线片和CT 检查对强制性脊柱炎0级的检出率都是0%,而MRI 检查对其0级的检出率为100%,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X 线片检查对I 级、II 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分别是24.1%、53.5%,CT 检查对I 级、II 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分别89.7%、82.1%,而MRI 检查对其I 级、II 级检出率都是100%(P<0.05);X 线片、CT 和MRI 检查对III、IV 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都是100%(P>0.05);X 线片检查对于关节面浸润、关节面骨囊变检查率分别为62.0%、34.8%;CT 检查对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4.8%、68.5%,而MRI 检查对两者的检查率分别为96.7%、85.9%(P<0.05)。
结论:相比较于X 线片和CT 检查,MRI 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学检查;临床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 ),是一种发展较慢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可导致颈椎、胸椎、腰椎、脊柱旁软组织、骶髂关节、周围关节等发生病变,造成脊柱强直或纤维化,而骶髂关节的最早期被伤及的位置。
临床上主要采用X 线片、CT 对该疾病进行检查诊断,但这两种检查只对骨骼结构发生的改变显示,而显示的周围软组织经常效果欠佳,因此MRI 检查逐渐发展成
况无明显转变,则为无效。
(2)对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
(
t 检验;以率
(%)表示计数资料,经X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操作时间与治疗时间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表2。
3 讨论
在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微创治疗理念不断深化。
且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新型设备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这就使得微创治疗的可能性提升[3]。
腹腔镜手术、介入栓塞术等是临床上最典型的微创术式,
为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变进行检查的新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其实施了X 线片、CT 、MRI 等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频率相对较高。
其中,介入栓塞术主要用来治疗脑部疾病,以颅内动脉肿瘤的应用较为广泛。
颅内动脉肿瘤的发生多是因患者脑血管存在异变,这类疾病如果采取常规的开颅术式进行治疗,无论是在肿瘤的切除还是在血管的安全上,均得不到保证[4]。
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存在部分患者因颅内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死亡的案例。
因此,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基本上不采取常规的开颅手术。
在这种情况下,介入栓塞术的实施可能性相对提高,这种术式能够保证手术创伤的最小,且直接对肿瘤的生长进行抑制,操作时间较短,治疗效果较好。
在临床中,已经证实了其使用价值。
当然,如果在该种术式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对患者采取良好的护理干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治疗结果,且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5]。
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常规护理干预
的使用价值逐渐降低。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提出,使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肿瘤患者时,在为手术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效果自然也能够得以保证。
选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早
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8例男性,44例女性,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5.3±2.7)岁;病程为0.3-6年,平均病程是(3.5±0.4)年;所有患者入院就诊后都实施了X 线片、CT 和MRI 检查。
1.2 方法
综上所述,在使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间,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缩短操作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幸伟,韩玉慧.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恢复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05):48-50.
[2]刘艳丽,王星.循证护理在颅内动脉
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8):155-156.[3]李秀云,王丽娜,李雨.颅内动
脉瘤患者栓塞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3):73-74.
[4]李芳.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围手
术期护理干预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0):72.
[5]张久静.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
术期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9):283-284.
<<上接126页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