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 哀悼。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妄图】狂妄地谋划。 【遁形】隐藏形体。 【矢志】发誓立志。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 极点。人寰,人间。
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 ,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 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 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
通过南京命运的变迁,提醒世人要铭记历史,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的 灾难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珍爱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品味第一部分 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 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精读课文
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 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分析讨论
第1段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直接指出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照应标题,揭 示题目内涵。
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 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
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 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 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忘记那段历史,就是忘记属于这个民族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忘记了我们努力 奋斗的初衷,就是迷失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 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形式悼念当年的遇难同胞,体现了对这段历史史实的 尊重,能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了解认识历史、传承历史,充分激发国人的爱国主 义情怀,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
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资料助读
国家公祭日来源,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
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 哀。
资料助读
资料助读
资料助读
南京大屠杀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 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 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 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 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 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 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 过30万。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 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 事变化很大。
思考问题
思考1:梳理文章 结构。
速读 课文
思考2:这篇新闻评 论的写作目的?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导语部分(1): 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
公祭( jì )宝鼎(dǐnɡ )国殇(shānɡ) 杀戮( lù ) 悼念(dào) 篡改(cuàn) 妄图(wànɡ)警惕(tì ) 呓语( yì )
惨遭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 kuì ) 遁形(dùn) 矢志(shǐ ) 捍卫(hàn) 誓言( shì ) 彰显( zhānɡ ) 磅礴(pánɡ bó ) 抵赖( lài )
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珍爱和平、开创 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 定信念。
主体部分(2~5):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联 系现实论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
结尾部分(6):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的 何等珍贵,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写作目的?
针对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公祭日,即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的新闻事件而写。
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 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 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 色。(重点)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重点)
导入新课
1937年,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 杀戮。
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 ”的寓意。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
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 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 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 评论,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