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的你 一切可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久别的你一切可好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之友》 2013年第11期
主持人:雪飞
嘉宾:冯艳丽
采访时间:2013.10.8
采访地点:上岛咖啡
陶铸在《赠曾志》中写到:“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但常常有些往事一直
萦绕在心底,让人难以忘却,其原因无非事事总关情———关乎亲情、友情或爱情。

冯艳丽,一个“80后”女孩,现在就职于一家央企。

虽已为人妻、为人母,但回想起学生
时代的往事,她的眼神中仍有着掩饰不住的惆怅。

谈及尘封在心底多年的往事,她说,虽然不
堪回首,但想一吐为快。

那些往事,关乎友情。

冯艳丽出生于山东聊城的农村。

从小,她的学习成绩就十分优秀,总是班级里的前三名。

1998 年小学升初中,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取了她们镇上的初级中学。

冯艳丽报到后得知自己的成绩是全镇第七名、班级的第二名,而其所在班级的第一名也是全镇的第一名,她的
名字叫张莉莉。

人生乐在相知心
逐渐地,冯艳丽和张莉莉熟悉起来。

张莉莉是班长,冯艳丽是学习委员。

她们在班里的学
习成绩:你若第一,我只能第二;我若第一,你便第二。

她们在班级管理上相互配合,在学习
生活中相互关心。

一个多月以后,她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在她们的央求下,班主任老师最
终同意让她们成了同桌。

她们两家相距约有10 km,她们唯一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但周五一放学,她们就一起直
奔任一个人的家中,然后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

到了星期一早上,她们
再一起去上学。

由于她们的关系,她们的父母后来也认识了,如果正巧去对方那个区域办事,
肯定会到家里坐上一会儿。

这样的学习生活平稳度过了两年。

初三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要考高中。

学校
也进行了大调整,将初三年级原本7 个正常班调整为 2 个重点班、3 个普通班和 2 个差等班。

这种做法,虽然现在已被教育部门明令禁止,但在冯艳丽读初中的年代相当盛行。

结果,王艳
丽被分到了重点(1)班,张莉莉被分到了重点(2)班。

虽然两个班级只有一墙之隔,但对于
已经习惯坐在一起上课的她们来说,有些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她们一
下课总是第一时间冲出教室,然后聚在一起聊着刚刚过去的45 min 所发生的事情,包括上的
什么课、老师讲得如何、课上有什么新鲜事,等等。

在她们看来,课间10 min是那么短暂,稍纵即逝。

整个初三一学年就这样熬过来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
成绩出来了,冯艳丽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她们县第一高中,学校离家约60 km,而张莉莉
落榜了。

说到这里,冯艳丽的眼神变得有些黯淡,她仿佛自言自语地说:“也许是我们分班了,
她不太适应那样的变化———上课时,她变得不像我们同桌时那样聚精会神,不时地开小差。

”冯艳丽说,她特别想陪张莉莉复读,然后她们再考到同一所高中,但这样的想法一出口,就遭
到了父母的批驳。

虽然她一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但父母的态度十分坚定:友情固然可贵,但真
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

2001 年9 月初,冯艳丽来到县第一高中报到,而张莉莉则开始了初三复读的生活。

每天
晚上的19 时左右,冯艳丽都会打电话给张莉莉。

在电话里,她们兴高采烈:冯艳丽讲着在高
中新学到的课程,讲着在高中里见到的新奇事儿和另类人;张莉莉则讲述着复读班里的竞争,
包括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有哪些学习成绩优异的人考场发挥失常,和她一起走进了复读班……她们还每隔几天就给对方写信,信里相互督促,相互鼓励。

因为离家太远,冯艳丽的高中生活需要住校,学校规定一个月让回家一次。

终于,一个月
过去了,那个周五下午,冯艳丽像被放出笼子的小鸟,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里面装满了给张
莉莉带的礼物,归心似箭地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直奔那个她朝思暮想的小镇。

在初中学校门口下了大巴车,冯艳丽就直接冲进了校园。

那个时间正好是课间。

她刚冲进
校园,就看到距大门口约200 m处,站在那里四处张望的张莉莉。

她们同时跑向对方,紧紧拥
抱在一起,泪珠在两个人的脸庞恣意滑下……
上课铃声响起了,她们依然泪流满面地相拥在一起。

正巧,教过她们初三语文的杜晓丽老
师从她们身边经过,不禁停下脚步劝慰她们。

在杜老师的安抚下,两个人渐渐地平静下来,手
拉着手走进了张莉莉的教室。

终于熬到了放学时间,她们一起回了冯艳丽的家。

她们彻夜畅谈,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日下午,冯艳丽要启程回学校了。

两个人依依不舍,张莉莉一直把冯艳丽送上了车。

她们就这样互相牵挂着对方,每次见面都是难舍难分,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相见时难
别亦难”。

自是人穷志不短
时光一点一滴的流逝,又到了张莉莉考高中的时节。

最终,成绩出来了,她考到了县第四
高中———和冯艳丽不在同一所高中。

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两人见面的机会变得越发难得。

但每隔两三个月,还是能见上一次。

她们的友谊并未因时空的相隔和见面机会的减少而变淡。

在这期间,冯艳丽的学习成绩一如既往,始终名列前茅,而张莉莉的成绩则越来越趋近于中等。

又是两年过去了,到了2004 年,冯艳丽考到了浙江大学。

次年,张莉莉参加高考了,但
成绩只能勉强上较差的大专。

最后,她选择了复读。

半年之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直接导致她们的友谊出现了重大转折。

也许是因为她们学习成
绩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冯艳丽始终成绩优异,张莉莉的成绩则渐渐下滑;还也许是因为她
们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冯艳丽家境不太好,上大学的学费都是亲戚朋友资助的,而张莉
莉家在当地算是比较殷实的。

事情是这样的:在张莉莉高三复读半年后,她和冯艳丽纷纷暑假
归来。

她们像以往一样,相聚在张莉莉的家。

闲谈中,张莉莉的妈妈对冯艳丽说:“你的学习
成绩虽然不错,但你家这条件,很难供你读完大学吧?”冯艳丽说:“要是家里实在有困难,
我准备办助学贷款。

”“你要是贷款,将来毕业了就得服从国家安排,让你去哪儿就得去哪儿。

那你这大学上的没任何意义,毕业了就是没有自由的‘打工仔’。

像你这种情况,读大学就是
浪费家里的钱。

我们莉莉就不一样了,我们家这条件,供她上大学没任何问题,就算是读研究
生也不愁。

最后,花点钱还能给莉莉找个好工作……”莉莉妈妈的这番话就像是准备了多年的
子弹,终于瞄准了,命中了。

冯艳丽听完这番话呆住了,她的脸很红很烫,心里百感交集,忽然觉得自己像傻瓜一样,
竟一直都不知道阿姨嘲笑自己的家境。

冯艳丽侧脸看向张莉莉,她没有任何表情。

冯艳丽站起
身就回家了,再也没有主动联系张莉莉。

冯艳丽说自己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面对阿姨赤
裸裸的歧视,她再也无法面对张莉莉,因为看到她,就会想起她妈妈那些刺耳的话。

在那之后,她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冯艳丽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虽然这件事对我伤害很大,但当时那个阿姨的话鞭策我更努
力地学习,我一心想着将来要在经济上不比大多数人差。

于是,2008 年毕业后,我凭借自己的实力进了这家央企,拿着高薪,做着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感觉生活很幸福。

这么多年了,有
时就会想起张莉莉,想知道久别的她,是否一切安好。

虽然我知道我们今生再相遇的可能性微
乎其微,但我真心祝福她能快乐每一天,就如我们曾经共度的那段美好年华。


手记:冯艳丽谈到张莉莉母亲说那番话时的神情还浮现在记者的眼前。

她心中对那份友谊
的珍惜,表露无遗;她不肯原谅那个阿姨的态度,坚定无比;她性格中对自尊的坚决捍卫,始
终如一。

她很要强,“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这是她真实的心理写照。

人生在世,要经历许多事,要交往许多人,难免会有人冒犯自己。

一个人不可能不遇挫折、不受委屈,现实的社会也不可能完全公正、公平。

这些,我们都无力改变,所以应该学会宽恕
别人,同时宽待自己。

只有把“包袱”扔了,才能拥有豁达的胸襟,才能保持快乐的心态,才
能轻松面对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