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与时代精神
南帆
单独谈论文化传统的时候,我们通常总是持肯定的态度。

传统总是先于个人而存在。

每一个人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传统是我们依赖的坚实拐杖。

传统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说什么,如何为人处世。

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的强大号召,沿途护送我们完成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传统使“现在”变得复杂了。

人们不再遇到一个悬空的今天。

今天不是一个片断的“此刻”,今天是从昨天的必然之中诞生
出来的。

传统负责指明今天与昨天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

但是,考虑到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时,情况不再那么简单了。

传统会不会成为一种僵硬而沉重的躯壳,窒息一个民族的活力?这时,传统成了一种遮蔽,以至于社会成员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应对一个崭新的时代。

至少在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危险。

他们激进地主张抛弃传统,以此换取民族涅槃式的新生。

他们的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相反,复杂而急迫的历史形势迫使他们行使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策略:以放弃文化传统作为拯救民族的手段,同时,与此相对的是,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与反抗西方文化殖民。

我们始终要意识到传统在时代文化之中的正确位置。

一个时代文化的内部坐标通常隐含了纵横两轴。

纵轴来自传统的继承。

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这些内容来自传统的传递,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时代文化之中的横轴指的是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

这些冲击足够强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

这时,传统被改变了,同时,传统也发展了。

我们总是从传统开始,但是,应对崭新的时代同时是为传统注入新的内容。

我认为,横轴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纵轴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

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意义的衡量也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

换言之,文化的意义是解决当代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复制传统范式的精确程度。

不可否认,传统至今依然坚实地存在。

传统从许多方面植入中国经验,形成种种文化神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始终活在中国经验之中。

不论是肯定、赞颂抑或分析、批判,整个社会需要特殊的思想爆发力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

这需要依赖传统,同时还需要开拓传统。

传统的位置从来不是空无,传统始终是我们的起点。

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不要把起点误认为是终点。

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时代都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而是深刻地改造、发展和开拓传统。

吸收传统之中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最好的继承传统。

(选自2013年9月3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传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是人们依赖的坚实拐杖,它一般先于个人而存在,告诉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的每一个人应当如何立身处世。

B.传统也可能成为一种遮蔽,当时代精神发生变革时,在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社会成员可能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去应对这个崭新的时代。

C.传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能号召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并帮助人们完成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D.传统指明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它使人们明白现实不是悬空的、断裂的,而是从过去的必然之中诞生出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继承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等的传递。

B.传统会发生改变和发展,因为社会历史强烈的横向冲击使人们就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

C.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传统的继承与传递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D.时代文化的意义在于解决当代的问题,即如何使传统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得到发展,而不是如何精确地复制传统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张抛弃中华文化传统、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以拯救中华民族,他们
的主张未免激进,但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

B.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永远坚实地存在,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传统文化精华,即传统中植入的活在中国经验中的有价值的历史回忆。

C.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论人们对传统持何种态度,它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既要依赖它,又要开拓它。

D.传统是历史继承的,也是现实创新的,它是时代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只要深刻地改造、发展、开拓而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就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1分)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

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

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

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
成学业。

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

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

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
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
俊骨之墨神采焕然。

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

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
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
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
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
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

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

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
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
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
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

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
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

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
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
风俗。

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
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
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

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

(6分)
【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

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卿,成都卫人。

有志操,习武事。

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

以能,擢筠连守备。

从巡抚盛应期击斩叛贼谢文礼、文义。

世宗立,论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协守松潘。

嘉靖初,芒部土舍陇政、土妇支禄等叛。

卿讨之,斩首二百余级,降其众数百人。

政奔乌撒,卿檄土官安宁擒以献。

宁佯诺,而匿政不出。

巡抚汤沐言状,帝夺卿冠带。

川、贵兵合讨,贼始灭,还冠带如初。

五年春擢卿副总兵,仍镇松潘。

陇氏已绝,改芒部为镇雄府,设流官。

未几,政遗党沙保复叛。

卿偕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并进,斩保等贼首七人,余尽殄。

录功,武最,卿次之。

黑虎五砦番反,围长安诸堡,乌都、鹁鸽诸番亦继叛。

卿皆破平之,就进都督佥事。

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粮,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

卿与副使朱纨以计残其众,战屡捷,遂攻深沟,焚其碉砦。

诸番窘,请赎罪。

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

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

进署都督同知,镇守如故。

久之,以疾致仕。

二十三年,塞上多警。

召卿,以疾辞。

帝怒,夺其都督,命以都指挥使诣部听调。

未几,寇逼畿辅,命营卢沟桥。

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时兵事棘,翁万达复荐卿,还其都督佥事,都东官厅军马。

已而崇礼具言爵贪污,“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帝意乃解。

进署都督同知。

先后莅镇二十四年,军民戴之若慈母。

再以疾归。

三十三年,倭寇海上。

诏卿与沈希仪各率家众赴苏、松军门。

明年充副总兵,总理浙江及苏、松海防。

卿,蜀中名将,不谙海道,年已老,兵与将不习,竟不能有所为。

为巡按御史周如斗劾罢,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嗣:继承。

B.论功,进署都指挥佥事论:评定。

C.宁佯诺,而匿政不出佯:假装。

D.久之,以疾致仕致仕:得官。

【2】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B.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C.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D.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卿少有节操,凭借才能升职。

他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习练打仗之事,跟从上级击杀叛贼,凭借才能
与功劳不断升职,协助守卫松潘。

B.何卿平叛有功,保卫疆域安定。

守卫松潘期间,他多次平定众部落的叛乱,最终使众部落俯首称臣,同时采取措施安置他们,保证松潘的稳定。

C.何卿忍辱复出,再得皇帝信任。

嘉靖二十三年,边塞告急,何卿复出,被皇帝及同僚误解,经冉崇礼核实,才消除误解,官复原职,军民拥戴。

D.何卿年老御寇,无功被劾罢免。

他晚年带领家属奔赴苏、松军门抵御倭寇,因不熟悉海上军务,加之年事已高,最终无所作为,被弹劾而罢免。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

(2)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

(3)《庄子·逍遥游》中引述《谐》之言,描述鲲鹏凭借六月大风,以“,”的雄姿离开北海飞往南海。

(4)《陈情表》中作者感慨“从外亲上说,没有人为家中人穿孝服,从经济看,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的一句“,”。

五、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陈总工程师___________地钻研无线电接收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②越南政府出资雇佣大量民船,出动军舰,___________地经营南海争议经济区。

③为了争得这个项目,30多家公司负责人各显神通,___________接近设计者。

A.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处心积虑B.殚精竭虑处心积虑费尽心机
C.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费尽心机D.费尽心机处心积虑殚精竭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京津冀一体化不能成为地方盲目扩展工业园区的一个借口,必须利用在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各地应该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拆旧建新。

B.针对小学入学划片时个别楼房“遗漏”的情况,已进行了统一登记,仍将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对这些“遗漏”楼房进行划片,并通知相关家长办理孩子入学事宜。

C.将文化作为一个噱头,营销的一个亮点,以引起更多关注,促进项目快速销售——如果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文化地产的发展难有前景。

D.招生办工作人员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切忌不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学科专长并结合高考成绩来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芦苇,一种禾草,飘逸茂密,又平淡无奇。

芦苇易生易长,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种旺盛,比它的昔日犹过之而无不及。

①繁茂丛生,生命绚烂地绽放
②翌年,春风吹过
③天气乍暖,芦苇就满眼青翠
④它们复又生长,一片片,如蓬勃的林海,无际无涯
⑤及至盛夏,芦苇绿意盎然
⑥而到入冬,就成了一地残迹
A.③①②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⑥③D.③⑤①⑥②④
吉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与时代精神
南帆
单独谈论文化传统的时候,我们通常总是持肯定的态度。

传统总是先于个人而存在。

每一个人一无所有地进入这
个陌生的世界,传统是我们依赖的坚实拐杖。

传统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说什么,如何为人处世。

从家族、地域
到民族,强大的传统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的强大号召,沿途护送我们完成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传统使“现在”变得复杂了。

人们不再遇到一个悬空的今天。

今天不是一个片断的“此刻”,今天是从昨天的必然之
中诞生出来的。

传统负责指明今天与昨天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

但是,考虑到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时,情况不再那么简单了。

传统会不会成为一种僵硬而沉重的躯壳,窒息一
个民族的活力?这时,传统成了一种遮蔽,以至于社会成员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应对一个崭新的时代。

至少在20世
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危险。

他们激进地主张抛弃传统,以此换取民族涅槃式
的新生。

他们的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相反,复杂而急迫的历史形势迫使他们行使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策略:以放弃文化传统作为拯救民族的手段,同时,与此相对的是,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与反抗西方文化殖民。

我们始终要意识到传统在时代文化之中的正确位置。

一个时代文化的内部坐标通常隐含了纵横两轴。

纵轴来自传
统的继承。

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这些内容来自传统的传递,在时代文
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时代文化之中的横轴指的是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

这些冲击足够强烈的时候,我们
就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

这时,传统被改变了,同时,传统也发展了。

我们总是从传统开始,但是,应对崭新的时代同时是为传统注入新的内容。

我认为,横轴是主动的,活跃的,开
拓性的;纵轴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

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意义的衡量也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

换言之,文化的意义是解决当代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复制传统范式的精确程度。

不可否认,传统至今依然坚实地存在。

传统从许多方面植入中国经验,形成种种文化神经,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始
终活在中国经验之中。

不论是肯定、赞颂抑或分析、批判,整个社会需要特殊的思想爆发力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

这需要依赖传统,同时还需要开拓传统。

传统的位置从来不是空无,传统始终是我们的起点。

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不要把起点误认为是终点。

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时代都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而是深刻地改造、发展和开拓传统。

吸收传统之中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最好的继承传统。

(选自2013年9月3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传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是人们依赖的坚实拐杖,它一般先于个人而存在,告诉一无所有地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的每一个人应当如何立身处世。

B.传统也可能成为一种遮蔽,当时代精神发生变革时,在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社会成员可能无法以自己的智慧去应对这个崭新的时代。

C.传统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从家族、地域到民族,强大的传统能号召所有社会成员同心同德,并帮助人们完成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D.传统指明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一切内在衔接,它使人们明白现实不是悬空的、断裂的,而是从过去的必然之中诞生出来的。

【答案】A
【解析】缩小概念,文中是“总是”,题中改为“一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继承在时代文化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包括惯例、规范、不可动摇的原则、整个社会崇拜的权威乃至教条等的传递。

B.传统会发生改变和发展,因为社会历史强烈的横向冲击使人们就开始脱离惯例,修改规范与原则,破除各种教条所拥有的权威。

C.社会历史的横向冲击是主动的,活跃的,开拓性的;传统的继承与传递是被动的,守成的,循规蹈矩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D.时代文化的意义在于解决当代的问题,即如何使传统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得到发展,而不是如何精确地复制传统范式。

【答案】C
【解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于文无据,且理解错误,不合文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的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张抛弃中华文化传统、援引西方文化资源以拯救中华民族,他们的主张未免激进,但动机绝不是背弃自己的民族。

B.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永远坚实地存在,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其传统文化精华,即传统中植入的活在中国经验中的有价值的历史回忆。

C.开拓崭新的文化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论人们对传统持何种态度,它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既要依赖它,又要开拓它。

D.传统是历史继承的,也是现实创新的,它是时代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只要深刻地改造、发展、开拓而不是完整地复制传统,就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

【答案】D
【解析】太绝对化,“只要……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1分)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

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

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

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
成学业。

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

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

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
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
俊骨之墨神采焕然。

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

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
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