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恶性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恶性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逐 渐 增 高 , 病 死 率 高 。 然 而 , 菌 感 染 的 早 期 缺 乏 特 异 的 且 真
3 临 床 表 现
深部真 菌感染 中以呼吸 系统真 菌感 染最常见, 次是 中 其
枢 神 经 系统 、 消化 系 统 、 尿 系统 及 真 菌血 症 。 然 而 , 于 真 泌 由
临床表现 和敏 感的检 测方法, 使真 菌感 染的早期诊 断极 其 困 难。近十年 来, 随着对真 菌感染 的重视 , 断技术 不 断提 高 诊
其 中念 珠 菌株 中 以 白 色 念 珠 茵 为 主 , 余 依 次 为 热 带 念 珠 其 茵 、 滑念 珠 茵 、 平 滑 念 珠 茵 、 柔 念 珠 茵 。 然 而 , 几 年 光 近 克 近
湿哆音等。x线表现为非特异性 斑片状浸 润影。C T可表现
为双 肺 的 结 节状 不 透 明 区 和 实 变 区 。 , 中 , 月 形 或 新 月 。其 半
来, 非白色念珠 茵和 曲霉的感染逐 渐增高。并且 随着广谱 抗
真 菌 药的 广 泛 应 用 , 现 了许 多 耐 药 菌 株 。的致病 菌, 如新 月孢子 茵属 、 毛孢
子 茵 属 、 格 孢 子 茵属 、 rcs r 链 D ehl a茵属 及 P edl shr e su a ecei l a茵 属 等 , 且 以往 不 致 病 的 少见 菌 种 成 为 新 的 致 病 菌 , 些 菌 并 这 种 包括 酵母 和 酵母 样 真 菌 、 色孢 科 的 腐 生 茵 以及 呈 地 域 性 暗
恶 性血 液 病 合 并 深 部 真 菌感 染 的诊 治进 展
宋永玲 周敦 华
中 山大 学 附属 第 二 医 院儿 科 ( 州 50 2 ) 广 1 10
由于 恶 性 血 液 病 患 者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 复 化 疗 、 期 应 反 长

卡泊芬净治疗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性研究

卡泊芬净治疗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性研究

益成 为导致 恶性 血 液病 患 者死 亡 的 重要 病 因之 一 , 临 谱抗 菌素 治疗 3—5d后 无效 。 除 5例 患 者发 热 而 无
2 例, 4 , 7 咽 例 口腔 5例, 鼻腔 2 , 例 消化道 3 , 例 混合 部位( 2个或 2个 以上 部位 ) 染 8例 。1例肺 炎 患 者 感 者 II F 进行 临床研究 , 对其 疗效及 安全性进 行评价 。 发 生热带 念珠菌 败血 症 。5 5例患 者 中确诊 真菌感 染 1 1 资 料和方 法 例, 临床诊 断 2 1例 , 临床拟诊 3 。 3例 11 一般 资料 5 . 5例血液 病患 者均 为本 院 20 0 5年 8 12 真 菌感 染 诊 断标 准 依 照 《 液病/ 性肿 瘤 患 . 血 恶 月_20 06年 9月 住 院 患 者 , 中男 性 4 其 O例 , 性 1 者 侵袭性 真菌感 染 的诊 断标 准与治疗 原则 ( 女 5 草案 )》 判 例。 中位 年龄 3 ( 5—6 ) ,≤1 81 6岁 8岁 青 少年 及儿 童 定 。 患者 1 ,1 5 例 9— 9岁 患 者 5 0例 ,≥6 0岁老 年 患 者 4 13 卡泊芬净使用方法及联合用药情况 卡泊芬净 . 例 。5 患者 中急性 髓系 白血病 ( ML 3 5例 A )9例 , 型再 首 日7 gd 之后 5 gd静脉输注 , 重 0m/ , 0m / 输注时间不得 生障碍性 贫血 (S A) A 4例 , 性 髓 系 白血 病 ( M ) 少 于 1h疗 程依患 者病情 而定 。对肝 功 能不全 的患 者 慢 C L4 , 例, 急性 淋 巴细胞 白血 病 ( L ) A L 3例 , 急性 单 核 细胞 白 需 根据 C i P g 分调 整 给药 剂 量 。5 hl uh评 d— 5例 患者 全 血病 1 , 例 自身免疫 性溶血 性贫 血 1例 , 性杂 合 细胞 部 同期合用 广 谱抗 生 素 , 合 并 使 用 了其 他 抗 真菌 急 6例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 关键词 】 恶性血液病 ; 医院真 菌感 染; 防 预 ’ 【 中图分类号 】 R 9.9 R 1 【 172 59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216 (070- 9- 6 — 4 20 )5 38 2 7 7 0 0
I v si a o f t e Ri c o s o s i lF n a n e t n i a in s wih He a oo ia ai n n s ZHE n e tg t n o h s Fa t r f Ho p t u g lI f c i n P t t t m t l gc lM l a de i k a o e g NG
维普资讯

3 98・
实用 全科医学 20 07年 5月第 5卷 第 5期
Apl dJu a o e ea Pat e M y 0 7 V 1 N . pi o r l f nrl rc c, a 0 , o 5,o5 e n G i 2 .
i v r mp r n d p o rh n ie t ai g a d n re meh d rc n rl n s e i o t tt a o t mp e e sv r t n u t o s f o t l g N1 y a o c e n s o oi
(≥7 ) Co cu in T ert o u g l ne t ni ainsw t e tlgclmain n isi vr iha dmuta tra.I d . n lso s h aef fn a fci np t t i h maooia l a ce s e hs n lfcoi1 t i o e h g y i
i aint t e tlg c lmaina is M e ho A r s c ie sud sp ro me n 2 a in swih h maoo ia — n p t s wih h maoo i a l e g nce . t ds p o pe tv t y wa e r d i 42 p te t t e tlg c lma f

恶性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表 2 多因素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变量茁 S.E使用糖皮质激素
年龄逸60 岁 中性粒细胞缺乏 累计使用抗菌药物>3 种
0.562 0.730 1.484 1.249
0.214 0.308 0.512 0.462
Wald 字2 值
6.886 5.618 8.401 7.312
<0.001
0.002 <0.001 <0.001
位尧病原菌分布袁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遥结果院137 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共分离 237 株真菌袁主要为热带念 珠菌渊21.94%冤尧白念珠菌渊43.46%冤袁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渊79.10%冤尧肠道渊12.69%冤袁治疗有效率为 62.04%曰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袁 使用糖皮质激素尧年龄逸60 岁尧中性粒细胞缺乏尧累计使用抗菌药物>3 种为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渊 <0.05冤遥 结论院恶性血液

91
53(55.21) 6.365 32(78.05) 50(58.82) 0.986 35(67.31) 65(58.04) 4.187 20(80.00) 70(61.40) 0.118 15(65.22) 61(56.48) 6.703 24(82.76) 23(50.00) 4.266 62(68.1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1.08.033
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是一种常见恶性血液病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恶 性血液病中 IFI 发生率约为 4.6%,而接受造血干细 胞移植(HSCT)的患者发生率可达 10%~30%[1]。IFI 早期无典型症状,尽早诊断、及时治疗能有效延缓疾 病进展,甚至可逆转疾病,改善预后。然而因真菌感 染影像学变化无特异性、细菌学培养阳性率低,加之 抗菌药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故不利于 IFI 早期诊 断、治疗[2]。因此除依赖微生物学、影像学检查及抗 真菌药外,了解 IFI 病原菌特点、感染部位及疗效相 关影响因素,对防治真菌感染有重要价值。本研究 选择我院恶性血液病合并 IFI 患者 137 例,旨在分 析其病原菌、感染部位分布及疗效有关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7 月我院收治的 137 例恶性血液病合并 IFI 患者临 床资料,其中女 52 例,男 85 例;年龄 21~71 岁,平 均(63.35± 3.23)岁。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 / 恶性 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 六次修订版)》[3]标准;伴有发热症状,次要症状包括 咳嗽咳痰、咽痛、呼吸困难、口腔糜烂、湿性啰音、尿 急尿频、腹痛腹泻等。(2)排除标准:入院前、入院后 2 d 内出现真菌感染;治疗前伴有低钾血症、肝肾功 能障碍;伴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危重症。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方法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 基础疾病、临床特征、有无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 菌药及影像学、血清学(G 试验)、微生物学、组织病 理学诊断信息,并统计患者感染部位、影响疗效的因 素及病原菌分布。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刘林辉,付美兰 作者单位:830054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通讯作者付美兰,35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f xj@631 【摘要】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 nvasi ve fung a l i nfec ti ons,IF I ),病情重,病死率高,成为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 I 的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合理选用有效抗真菌药物,对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延长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作用。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血液肿瘤;真菌血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 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09)01-0163-03Advan ce i n Study on I n v a si ve F unga l I n fec tion Seconda r y to Hem a tol ogi ca l M a li gnancy L IU L in -hui ,FU M ei -lan .D epa rt ment of H e m a tology,F irstAffilia ted H ospita l of X injia ng M edica l U niversity ;U rumqi 830054,China 【Abstra c t 】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 I )seconda ry to Hema t ol ogical M ali gnancy (H M )is a dis ea s e with seve renos oco m ial infec ti on and hi gh morta lity,causi ng aggravati on of p ri m ary disea se or even l eading t o death .Re s ea rch of the cha rac 2t e rics of I F I i n H M ,early diagnosis ,prev enti on of its ris k factors,prophylac tic appli ca ti on of anti -fung us medicine s,rea s ona 2ble choice of effe tive anti -fungus medicines should be carried out,thus t o dec rease the inc idence of I F I and t o p rol ong the sur 2viva l of pa tients wit h H M.This review focus e s on the p r ogress in resea rch of IF I secondary to H M in recent yea rs . 【Key wor d 】 Hema t ol ogic neopla s m s ;Fungem ia;T herapy 恶性血液病(hae m at o l ogica l m alig 2nancies)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 sivefunga l infecti ons,IF I )多见于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移植受者等。

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种静 脉置 管 、 管插 管 、 尿 管 及 留 置 胃管 等 , 可 造 成 患 者 易 气 导 均
感 I I 以 中性 粒 细胞 减 少 和 长 期 应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的 危 险 因 素 F,
完 善 , 的广 谱 抗 真 菌 药 物 不 断 涌 现 , 我 们 看 到 了 克 服 II 新 让 F
难 题 的 一线 希 望 。 1 易感 因素 及 致 病 菌 恶性 血液 病 患 者 普 遍 存 在 免 疫 功 能 降 低 , 之 反 复 化 疗 、 加 放 疗 、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和 糖 皮 质 激 素 、 疫 抑 制 剂 及 广 谱 抗 生 造 免 素 的 长期 应 用 , 致机 体 免 疫 功 能 进 一 步 降 低 。治 疗 过 程 中 各 导
恶 性 血 液 病 主 要 指 各 种 类 型 的 白 血病 、 性 淋 巴瘤 及 多 发 恶
性 骨 髓 瘤 。近 年 来 随 着 大 剂 量 联 合 化 疗 、 疫 抑 制 剂 、 谱 抗 免 广 菌药 物 及 造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的 广泛 应用 , 床 上 深部 真 菌 感染 或 临
维普资讯
重 庆 医学 2 0 年 3月 第 3 卷 第 5 08 7 期
5 41


述 ・
恶 性血 液病 患者继 发 侵袭 性 真菌 感 染 的诊治 进展
许 利 民 综述 , 王 劲 审校
( 第三 军 医大 学大坪 医院野战 外科研 究所 血液科 , 重庆 4 0 4 ) 0 0 2
目前 , f 上 I I 期 诊 断 尚有 困 难 。在 治 疗 过 程 中 , 于 大 临床 F早 由
片或 普 通 C 检查 均未 见 异 常 , 胸部 HR T 检 查 , 中 6 T 经 C 其 0

血液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治疗研究

血液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治疗研究
l e v e l s me a s u r e d b y c o n t i n u o u s g l u c o s e
i ns ul i n p u mp t h e r a p y: a r nd a o mi s e d c o n -
yp t e 1 d i a b e t e s me l l i t u s [ J ] . P r i ma r y c re a
【 6 】 B a t t e l i n o t C o n g e t I , Ol s e n B, e t a 1 . T h e
us e a n d e f f i c a c y of c o n t i n u o us g l uc os e mo n i t o r i n g i n t y p e 1 d i a b e t e s I r e a t e d wi h t
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准确性现状 [ J 】 . 护理 研究, 2 0 1 4 , 2 8 ( 1 5 ) : 1 8 0 0 . 1 8 0 3 . 【 5 】 刘杨, 何伟, 周华, 等. 连续性实时葡萄糖监 测系统在危重症病人血糖管理中的作用[ J 】 . 肠外与肠 内营养, 2 0 1 2 , l 9 ( 4 ) : 1 9 7 . 2 0 0 .

1 1 5 0 ・
Mo d e m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Se p t e mb e r 2 01 5 ,Vo 1 . 2 7 ,No . 9
及 低血 糖 事 件 。本 研 究显 示 ,C G MS监 测方 式 明显 降低 了低血 糖事 件 的发 生 , 减
d i a b e t e s , 2 0 1 2 , 6 ( 1 ) : 3 5 — 3 9 .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进展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进展

例 中高 达 5 % 一 0 , 0 9 % 累及 中枢 神 经 系 统 的 II F 病
死 率超 过 9 % 【 3。对 于儿 童 白血 病 病 例 的研 究 0 1] -
显示相 似 的结 果 : 急性 体 系 白血病 诱 导 化疗 阶段 具 有 较高 的侵袭 性 曲霉 菌病 (naieaprioiI ivs segls A) v l s 发病率 , 病死 率高 达 8 .% 。 75 近年来 , 随着 抗 真 菌药 物 的广 泛应 用 ,F 病 原 II 菌 的构 成 比正在 逐渐 改 变 , 即在 分离 到 的真 菌菌 株 中 曲霉 菌 和 氟康 唑耐 药 的念 珠 菌所 占 比例 逐 年 增 高, 在霉 菌 菌株 中耐 药 的 曲霉 菌 和 罕见 霉 菌 的 比例 逐年 增高 .。虽 然 新 的抗 真 菌 药 物 不 断 出现 , 6 ] 但
1 % 左 右 , 造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后 患 者 发 生 率 达 0 在
的交叉耐药性 。新 的三唑类药物伯沙康唑显示出比
伏立 康 唑 、 二性 霉 素 B等药 物更 好 的抗 菌 活性 和 更
1% 一 0 。II 0 3 % F 确诊病 例 总体死 亡率极 高 , 在化 疗
病 例 中达 3 % 一 0 , 0 6 % 而在造 血 干 细胞 移 植 后 的病
较高的菌株的分离率呈下降趋势, 而克柔念珠菌等
耐药 率相 对较 高 的菌株 分 离 率 呈 上升 趋 势 ; 白血病
患者中 I A总 的发生率 有上 升趋 势 , 曲霉 菌属 中不 同
尸检 , 中 II 其 F 病例 34例 ( 1 )7 % 的病例 生前 1 3 % ,5 未作 出正确诊 断 ] 明尼 苏达 大学对 66例 移植后 8。 3 死亡 病 例 进 行 尸 检 , 分 析 的 7 可 1例 病 例 中 6 3例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论文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论文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04—01【摘要】目的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恶性血液病近年来,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人数有逐渐增高的发展趋势,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由于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尤其是在出现骨髓移植症状后,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会进一步导致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症状1。

本次研究中选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6至73岁,平均49.3岁;患病时间6至25个月,平均13.2个月;治疗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7至74岁,平均49.7岁;患病时间5至27个月,平均13.7个月。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治疗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静脉滴注卡泊芬净,每次50mg,每天一次。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2006-02/2009-06住院的72例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其中,男46例、女26例,中位年龄42岁。

确诊或拟诊真菌感染或经验性治疗者使用伊曲康唑,剂量为:每次200 mg,静脉滴注, 1次/12h;用2 d后,每次200mg,1次/d,完成疗程7 d以上评价疗效。

完成者共53例,疗程为7~32 d,中位数14 d。

结果53例完成疗程患者中:痊愈15例,显效19例,进步5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64.15%(34/53);不良反应发生率19.44%(14/72),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的症状,均为一过性。

结论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IFI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其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安全性高。

近年来,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免疫抑制治疗以及化疗的日益加强,使得该类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患病率逐年增高。

有报道表明,在急性白血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分别达到8%~30%和14%~25%,病死率高达70%~80%[1.2]。

长期以来,两性霉素B一直被认为是首选抗真菌药物,但是因其疗程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如肾毒性、电解质紊乱、过敏反应等,制约其被广泛应用。

伊曲康唑是一种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及曲霉菌均有良好疗效。

2006-02/2009-06四川省人民医院共有7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因IFI首次接受伊曲康唑治疗,现报道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7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中位年龄42(15~75)岁。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混合性白血病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和多发性骨髓瘤2例。

原发病处于稳定期48例,进展期24例(包括2例原发病稳定,但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述・
恶性血液病继 发侵袭性真菌 感染 的诊治进展
罗保安
( 庐江县人 民 医院血 液肿 瘤科 , 安徽
庐江
2 3 1 5 0 0 )
【 摘要 】 近年 来 , 随着f 床上 大剂量联合 化疗 、 免疫抑制 剂 、 糖皮质激素 、 广谱抗 生素 的应用 及干细胞移植
术 的广泛 开展 , 侵袭性 真菌感染 ( I n v a s i v e 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 I F I , 又称深部 真菌感 染或 系统性真菌感 染) 的发生率 也逐渐增 加 , 对 患者造成致命 打击 。I F I 在 医院感染 中占有重要 地位 , 而且是导致恶性血 液疾 病患者死亡 的主要 因素之一 。本文就恶性血液病 患者 I F I 的早期实验室诊断及治疗进展进 行综 述。
通讯作者 : 罗保安 。E - m a i l : l u ob a @s i n a . c o n r
_
2 . 1 半乳甘露 聚糖检 ̄ J t ( G M 试验) 半乳甘露 聚糖作为 曲霉菌 细胞壁 的主要构 成成分 , 当其生长 时, 可释放进入血液 中。D ’ A n t o n i o 等嘲 指 出, 曲霉菌 G M试 验是对 I F I 的早期诊 断方法之一 , 其中乳胶凝 集反应其测得最低浓度 为 1 5 n g / I I l 1 , 而放射免疫法的 最低浓度为 1 0 n  ̄ d m l , 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测最低 浓度为 5 n  ̄r n i ,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E L I S A其 可 测 最 低浓度为0 . 5 n 咖 l , 从而作者认为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E L I S A进行 I F I 的早期诊 断有助于提高早期检出率。 近年随着对肿瘤化疗 患者 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 植( HS C T ) 患 者 的研 究 中发 现 , G M试验对 I F I 的敏 感 度高于9 0 %, 特异性也达到 9 0 %以上 , 而在对恶性血液 病患者I F I 的检测随访观察 中发现 , 对患者采用G M试 验检测其可较传统检测方法结果 提前 5 — 1 4 d I 9 ] 。但 Mi k o l a j e ws k a 等 ∞ 对 恶 性 血 液病 患者 的观 察 中发 现, G M 试验 检测 I F I 的假 阳性 率为 1 0 %左 右 , 笔者 认为其 与某些 抗 菌药物 以及反应性 自身抗 体 的形 成有 关 , 如哌 拉西林他 唑 巴坦及 自身 免疫 性肝炎 等, 可导致 G M 试 验 假 阳性 的 出现 。 2 . 2 血浆 l , 3 一 p — D一 葡 聚糖 测 定 【 ( 1 , 3 ) 一 D Gl u c a a A s s a y・ G试 验 ) ] 血浆 1 , 3 一 D一 葡 聚 糖 是 部 分 丝 状 真菌 以及 致 病酵母 菌 的细胞 壁 的主 要构 成部 分 , Me t a n 研究认为其可作为诊断 I F I 的一个非特异性标 志物 , 且可通过动力学分析以及比色法进行确定其在 机体血清 中的含量 , 而且 G试验在 曲霉菌属 、 假丝酵 母 菌属 、 毛孢子菌 、 镰刀霉菌属 的患者中均有 良好 的 检 出率 , 但是对于隐球菌 以及感染接合菌患者而言 , 由于( 1 , 3 ) ~ B . G葡聚糖其含量较 低 , 继 而导致其无法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12 . 治疗 方 法
注 : A组 比较 ,P < 00 ; B组 比 较 ,尸> 00 与 .5 与 # .5
22 3 .  ̄ g患者不 良反应情 况比较 ( 表2)
表2 3 患者 不 良反 应情 况 E较 组
A组 患者采用氟康唑( 山东齐都药业有 限公司 , 20 3 8 , H 0 20 6)
生 素 等 等 , 会 让 患 者 的免 疫 力 进 一 步 下 降 , 下 的 免疫 力 都 低 就 会让 恶 性 血 液病 患者 合 并侵 袭 性 真 菌感 染 (naiefn a ivs gl v u
ifcin , F ) net s II …。早期 的 II o F 具有 诊断 困难 的特 点 , 因此会让 患者的病情 加重 , 严重 者甚 至会 死亡 。笔 者所在 医院血液科 自 20 0 6年 1 月 开始 对 8 1 4例患有 恶性 血液 病合 并侵袭 性真菌 感
伊 曲康唑组 和两性霉素 B组并没在脂 质体疗效 上有显著 的差异 ; 两性 霉素 B组 的不 良反应率 都要 比伊 曲康 唑组 和氟康
唑 组明显 的高很 多。 结论 使 用伊 曲康 唑和两性霉素 治疗恶性血 液病合并侵袭性 真菌感染 的疗效十分显 著 , 但与这两种 药物相 比较 , 氟康唑 的安全性更佳 。 [ 关键词 】 恶性 血液病 ; 侵袭性 真 菌感 染;两性 霉素 ; 曲康唑 ;氟康 唑 伊
依 照中华 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血液病 / 恶性肿瘤患 者侵 袭
性真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 临床疗效判定分为 4级 : 愈 、 痊 显 效、 进步和无效 [ 将痊愈和显效合并为有效 , 2 1 。 并且计算其有效率 。
1 统计 学 处理B治疗 , 将 伊 并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5934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李旭玲(百色市皮肤病医院 检验科,广西 百色 533000)0 引言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多见于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移植受者等。

虽然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这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大剂量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疾病治疗方式的使用,同时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造成了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出现了发病率逐年升高的问题,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从而导致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无法明确诊断患者的疾病,并且即使进行了相应的治疗,也难以做好预后方面的工作,影响了医护人员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为了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诊断、危险因素的防治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对于患者疾病情况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患者患上了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这种疾病之后,由于这种疾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从而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1]。

不过根据相关人员所进行的研究显示[2],发热可能是血液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唯一症状,但往往恶性血液病本身也会引起发热,以致真菌感染的问题被混淆掩盖,影响了患者疾病的治疗。

通常情况下,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会将大剂量激素运用在患者疾病的治疗,但是由于真菌感染拥有着一定的潜伏性,从而导致因为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热被激素治疗所掩盖。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现状与未来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现状与未来

h e ma t o l o g i c a l ma l i g n a n c i e s .P r i ma r y a n t i f u n g a l p r o p h y l a x i s( P A P )i s e f f e c t i v e f o r d e c r e a s i n g i n c i d e n c e o f I F D, a n d t h e
药物研 发 、 药代动 力学研 究、 综合预防措施 的开展将 使初 级预 防更加科 学、 合理、 有效。本 文就近年 来恶性 血液病
患 者 侵 袭 性 真 菌病 初 级 预 防 的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关 键 词 中 图分 类 号 恶性血液病 ; 侵 袭性 真 菌病 ; 抗 真 菌 初 级 预 防 R 7 3 3 . 7 ; R 7 3 3 . 1 ; R 5 1 9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7 5 3 4 / j . i s s n . 1 0 0 9 — 2 1 3 7 . 2 0 1 7 . 0 2 . 0 5 9
Ab s t r a c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n v a s i v e f u n g l a d i s e a s e s( I F D)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c o n s i d e r a b l e mo r b i d i t y a n d mo r t a l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h t
L /Y a n . yU Li De p a r t me n t o fHe m a t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P L A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 C h i n e s e P L A Me d i c a l S c h o o l , B e i j i n g 1 0 0 8 5 3 ; De p a r t me n t o fHe m a t o l o -

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作者:林雪梅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8期摘要:恶性血液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系统组织范畴内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院内感染是指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h之后在院内出现的感染。

恶性血液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加之反复化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使得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更加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并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高。

由于在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都不同,了解监测此类患者院内感染的菌群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迁,对于控制各类耐药菌及其耐药性的传播、指导临床用药,尤其是疾病早期临床经验性抗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血液病;院内感染;流行病学;耐药性恶性血液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其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9.3%[1],以急性白血病最常见.近年来,为了更好的防治感染,减少血液病患者因感染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大量学者对于这类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性变迁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总结。

1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1.1药物治疗相关因素恶性血液病患者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或疾病本身所致白细胞减低,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低,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感染率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尤其当粒细胞缺乏持续较长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导致明显的骨髓抑制,出现显著的粒细胞减少,同时粒细胞趋化、游走、吞噬和杀菌功能也降低有关。

血液科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大剂量化疗导致的粒细胞缺乏仍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2]。

淋巴细胞计数与感染发生率呈反比,淋巴细胞减少导致患者机体无法有效清除病原菌,从而导致感染持续和扩大化,甚至危及生命。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郑昌成;吴竞生;刘欣;杨会志;韩永胜;王兴兵;朱薇波;蔡晓燕【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07(028)005【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月并发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年间共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642例,其中46例发生IFI(占7.16%).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9例,63.1%).住院天数>14天,含激素联合化疗方案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天,以及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均是IFI发生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随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感染真菌菌种不同而异.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41.8%,13株)和曲霉菌(19.4%,6株).虽经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仍有15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存在,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IFI则病死率明显增加,应该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总页数】4页(P389-392)【作者】郑昌成;吴竞生;刘欣;杨会志;韩永胜;王兴兵;朱薇波;蔡晓燕【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卡泊芬净治疗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研究 [J], 夏亮;夏瑞祥;曾庆曙;杨明珍;王永庆2.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J], 赵万红;曹星梅;何爱丽;刘苏虎;陈银霞;刘捷;马肖容;张王刚3.卡泊芬净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研究 [J], 刘月4.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应用分析 [J], 张李刚; 段蓉; 李正翔5.恶性血液病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J], 王羽;李三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葛鹏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18(045)016
【摘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IFD的发生率.目前间接试验方法(包括放射方法)均无法明确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需结合不同的诊断方法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但即使未得到明确的IFD诊断证据,对符合条件的患者仍需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结果、药物药理学特性和患者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拟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IFI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总页数】5页(P854-858)
【作者】葛鹏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3000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J], 赵爱玲;刘炜
2.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J], 赵亮
3.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J], 孙密芬;金
洁;钱□靖;瞿婷婷;佟红艳;钱文斌
4.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J], 谷敏
5.经验性与抢先性抗真菌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荟萃分析[J], 周星琦; 李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防治进展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防治进展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防治进展左微;肖青【摘要】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十年来,随着诊疗模式的逐步完善,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建立,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其发病率较前下降,但死亡率仍高.合理有效的防治可降低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该综述简述了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预防、治疗策略的更新及目前真菌治疗存在的问题.【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8(013)004【总页数】5页(P252-256)【关键词】血液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治疗【作者】左微;肖青【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1;R519.8恶性肿瘤患者具有多种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并且由于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高强度的化疗方案运用、检测技术的提高等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Hahn-Ast等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1995~2006年592位白血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3.5%,相关死亡率高达56.9%[1]。

2015年国内Sun Yuqian等[2]调查显示血液肿瘤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8.3%,经治疗后死亡率为11.7%。

近年来尽管新的抗真菌药物不断出现和抗真菌预防治疗运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前有下降,但相关死亡率仍较高。

本文就近年来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治疗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作综述。

1 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因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在临床上非常必要。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治疗包括:初级预防 (Primary antifungal prophylaxis,PAP)和二级预防(Secondary antifungal prophylaxis,SA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资料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 IF I诊 断的敏 机体创造了条件 [22] 。 IF I的 发生与 患者的 部分患 者比 其他药 物更 具优 势 [ 28] 。两性
感性和特异 性。 IF I诊断 关键在 于早 期发 年龄、疾病类型及是否合并慢性疾病等因 霉素 B 主 要缺 点是 副作 用大, 尤其 肾毒
口增多等原因,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真菌 率为 10% 左右, 在造 血干 细胞 移植 后患
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恶性血液病患者 者达 10% ~ 30% 。 IF I确诊 病例总 体病死
合并 IF I症状不典 型, 明确诊断 困难, 且 率极 高, 在 化 疗 病 例 中 达 30% ~ 60% ,
=关键词 > 血液肿瘤; 真菌血症; 治疗 =中图分类号 > R 5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9572 ( 2009) 01- 0163- 03
Advance in S tudy on Inva sive F unga l In fect ion Seconda ry to H em a tologica lM a lignancy LIU Lin - hui, F U M ei - la n. D epa r tm en t of H em a tology, F irst Aff ilia ted H ospita l of X injiang M ed ica l University; Urum qi 830054, Ch ina
通讯作者: 付美兰, 830054新疆乌鲁木齐 市, 新疆医科大学 第一附 属医院 血液科; E -
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患者中, 潜在真菌感 染灶引起的发 热也会 被激素 治疗所掩 盖; 呼吸道症状, 如呼吸困难是血液病合并真 菌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尤其是在曲霉菌
m ai:l fm lx@j 1631 com
感染的情况下, 56% 可影响呼吸道。早期 肺曲霉病病 灶在 常规 X 线 胸片 上常 显示
不清, 而高分 辨率 CT或 薄层 多片 CT则 能检测到 典 型的 早期 病 灶 [ 9] , 典 型 病灶 表现为晕 轮 征、 新月 征 [ 10] 。虽 然在 中性
粒细胞减少阶段, 肺曲霉病病灶常出现晕 轮征, 但其特异性有限, 需与肺出血、肺 栓塞和 白血 病浸润 等情 况鉴 别 [ 11] ; 恶性 血液病 IF I病原体培养阳性 率不高, 较难 获得微生物学资料, 这就造成依靠临床经 验及影像学表现, 给予经验性治疗。有研 究发现恶性血液病并发 IF I好 发于呼吸系 统, 感 染 率 为 38189% ~ 40180% , 其次 为 皮 肤 软 组 织、 胃 肠 道、 血 液 的 感 染 。 [ 12- 13]
=Ab stra ct> Invas ive Funga l Infection ( IF I) secondary to H em atologica lM a lignancy ( HM ) is a d isease w ith severe nosocom ia l infection and high m ortality, causing aggrava tion of prmi a ry disease or even lead ing to death. R esearch of the charac2 ter ics of IF I in HM, ear ly diagnosis, preven tion of its risk fac tors, p rophylactic app lication of anti- fungus m ed ic ines, reasona2 b le c ed ic ines should be ca rr ied ou,t thus to decrease the inc idence of IF I and to prolong the sur2 vival of patients w ithHM. Th 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IF I seconda ry to HM in recent years.
为, 对 > 15 分的 非 ICU 患 者应 在密 切监
珠菌略减 少, 而 其他 念 珠菌 ( 热 带念 珠
恶性血液病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降 测下考虑经验性用药。抗真菌常用药物是
菌、光滑念 珠 菌、克 柔 念珠 菌 ) 和曲 霉 低, 同时反复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糖 氟康唑或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 B、伏立康
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 检结果发现, IF I率已经由 1978) 1984年
乏症、骨髓移植受者等。近年来随着大剂 的 212% , 升 高 至 1988) 1992 年 的
量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及 511%。国外文献报 道: 接 受化 疗的 白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 以及老年人 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 患者 IF I的发生
液病 侵袭 性真 菌 感染 的症 状、体 征 不典
111 恶性血液病 IF I发病 率 近年 来 IF I 型, 发热可能是血液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惟 发病率逐 年上 升。 1993 年 美国 115家 医 一症状, 但往往恶性血液病本身也会引起
发热, 以致真菌感染被混淆掩盖。在某些
作者单位: 830054新疆乌鲁木齐市, 新疆 医科大学
# 164#
菌感染的 113% , 但 在某些特 殊病房, 如 氏肺孢 子虫肺 炎的 诊断 价值 较大 [19] 。血 412 IF I经 验性 治 疗 经 验 性治 疗 是指
骨髓移植病房, 其发病率很高。特别对严 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各种真菌 PCR IF I高危因 素患 者, 在病 程中 出现 3 d以
血和功能衰 竭; 不能解 释的肝 功能损 害; 菌护理 [23] ; 化疗 过程 中, 应 用丙 种 球蛋 镰刀霉菌 活性较 低, 对毛霉 菌感染 无效。
不能解释的意识改变; 无哮喘病史患者哮 白、胸腺肽以及营养支持, 纠正贫血, 缩 至于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前者的抗菌谱
喘发作 等。 应 及 时 取 患 者 口 腔 分 泌 物、 短 骨 髓 抑 制 期, 尤 其 中 性 粒 细 胞 的 恢 与伊曲康唑相近, 但国内尚缺乏大样本的
预 后 较 差, 真 菌 败 血 症 患 者 病 死 率 为 而在 造 血 干 细 胞 移 植 后 的 病 例 中 高 达
5313% [ 1] , 累及 多 脏 器 的 IF I 病 死 率 达 50% ~ 90% , 累及中枢神经 系统的 IF I病 4318% [ 2] 。因此早期诊断恶性血液病侵袭 死率超 过 90% [ 5- 7]。 侵袭 性 曲 霉 病未 能
# 163#
# 综述 #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刘林辉, 付美兰
=摘要 >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 ( invasive funga l infections, IF I), 病情 重, 病死率高, 成 为患者病情 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 IF I的特点, 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处理危险因素, 预防性应用 抗真菌药物, 合理选用有效抗真菌药物, 对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 延长恶性血液 病患者的生 存期有重 要作用。现将近 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霉成为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体, 其他较常 化, 其临床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的同时, 可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美国西弗
见的 IF I病 原体 还有 隐球 菌、毛霉 菌 等。 3 恶性血液 病患 者 IF I的 危险 因素 及防 吉尼亚大学医院制定 IF I危险 因素系统认
总之, 近年来致病菌变化趋势为: 白色念 治措施
现, 对于长期服用免疫制剂以及长期使用 素密切相关, 同时还与患者营养状况和合 性, 氮质 血症 的发 生率 可 高达 50% 。两
广谱抗生素和存在其他合并症的恶性血液 并贫血程度 有关。切断 外源性 传播途 径, 性霉素 B 的 应用 应同时 考虑 疗效和 不良
病患者, 出 现下 列 情 况 时, 应 高度 怀 疑 预防内源性感染, 加强支持疗法, 提高免 反应两方面。而对于重 症 IF I的患者来说
菌、隐球菌逐渐增多, 特别是曲霉菌已成 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长 唑、卡泊芬 净也 是可 选 药物 [27] 。近 几年
为继念珠 菌之 后 的第 2位 常 见真 菌病 原 期 使 用, 导 致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进 一 步 下 曲霉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
体。
降 [20- 21] 。恶性血液 病疾 病本身 和化 疗药 上升, 而白色念珠菌感染则有所下降, 曲
2 恶性血液病 IF I的诊断
物造成黏膜以及肛周皮肤破损, 各种穿刺 霉菌对伊 曲康唑 敏感, 而对 氟康唑 耐药。
目 前国 内 外 广 泛接 受 的 IF I诊 断 标 术导致皮肤黏膜损伤, 均损害了患者皮肤 最近的临床资料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选用
准 [16] , 将宿主因 素、临床 资 料和 微生 物 防御系统, 把致病菌带入或为致病菌侵入 伊曲康唑 或两 性霉 素 B 脂质 制剂治 疗这
=K ey w or d> H em atologic neop lasm s; Fungem ia; The rapy
恶 性 血 液 病 ( haem a tolog ica l m a lig2 院真菌感染调查显示, 20 世纪 90年代住
nanc ies) 继 发侵 袭性 真 菌感 染 ( invasive 院患者的 IF I发生率为 20世纪 80年代的 fungal infec tions, IF I ) 多 见 于 急 性 白 血 119倍 [ 3] 。 Groll等 [ 4] 通过调查 8 124例尸
IF I的可能 [17] : 使用广谱抗生素体 温反而 疫功能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患者自己 伊曲康 唑在 疗效 和 抗菌 谱方 面 优于 氟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