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
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
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其一犬坐于前
(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
(2)神情;原来;看;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意:名词,神情;故:名词,原来;顾:动词,看;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禽兽、变诈、止、耳。

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关键词,犬:像狗一样。

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语。

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1)①jiǒng;②yǐ;③眈眈;④瞑;
(2)①神情;②原来;③看;④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

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

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

窘。

jiǒng;倚,yǐ,都是第三声。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①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止:只是。

耳:罢了。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关于狼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同“引虎拒狼”。

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同“鹰视狼顾”。

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②弈:下棋。

③神格:神色与气质。

④厅事: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

故选B。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是对联。

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也依据句意来句读。

(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

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

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

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

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可心看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

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残棋半局,
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
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

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用”之意。

A前者“于是”,后者“才”。

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

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止”:只是。

“耳”:罢了。

“去”:离开。

“顾”:却,但是。

“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

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公欣然曰________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2)画出句子停顿(标一处)
未若柳絮因风起
(3)翻译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4)如果你是这场咏雪比赛的评委,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5)假如你穿越到东晋,置身谢家,你认为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家庭气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急;高兴的样子;泛指侄子辈;大致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4)【示例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2】“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5)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儿女”:泛指侄子辈。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欣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

(3)本题注意“何所似”等字词的翻译。

“白雪纷纷”要译为:纷纷扬扬的大雪。

(4)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

如果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可从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的角度作答。

如果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可从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的角度作答。

(5)通读全文可以感知谢家是个贵族大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子女讲论文艺,可以看出家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

再如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家庭弥漫的是融洽轻松的氛围。

故答案为:⑴急;高兴的样子;泛指侄子辈;大致;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
⑶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⑷【示例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2】“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⑸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和谐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
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

⑸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可以感知谢家是个贵族大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子女讲论文艺,可以看出家庭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书香门第。

再如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家庭弥漫的是融洽轻松的氛围。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元方人门不顾 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方人门不顾。

(3)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选文主要是批评那些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

C.面对客人的责骂,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地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D.“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答案】(1)约定;同“否”;回头看
(2)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

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期”属于古今异义词,“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