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反思(通用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杨桃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画杨桃教学反思1
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
医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术,才能手到病除;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师也是一个凡人,难免有不足之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该勇敢地承认,并欣然地接受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事实。
有一次上《画杨桃》这一课,讲到形态各异的样子时,我突然有想用简笔画画出杨桃,可当我拿起粉笔坐画时,对画画一窍不通的我发现了自己的拙劣之处──这哪里是杨桃呀,分明是一堆堆的石头。
我脸红了,想说上几句挽回自己的话。
但当我转身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探索的、求知的、眼睛时,我改变了自己的的想法。
坦诚地说:“同学们,老师没有画画的天赋,而在上学时对画画也没有兴趣不劳就无获,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一个‘画盲’。
今天,老师本想把杨桃可爱的样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是老师不会画杨桃,真是对不起大家了。
”
原来说这话只想坦陈自己的不足,不想由此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却让我史料不及。
学生们纷纷表示人无完人,并积极要求帮老师来画。
于是,黑板上开始出现了可爱的杨桃。
此时的我,除了满足地笑,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画杨桃教学反思2
《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因为篇幅较长、训练点较多而让我伤神许久。
如果按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因为__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
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出主线。
我从最后一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了解一生受用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看看父亲和老师都说了什么话会让作者一生受用,直接切入到第一自然段。
讲完父亲的话,再将老师的那一段话。
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共同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
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使学生懂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
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
”“像……五……五角星。
”)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带上了表情动作。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
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
我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
再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 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
接着,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
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
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__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
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讲老师的话时自己脉络不是很清晰,导致这部分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
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杨桃不好画,人生的风景亦是。
这些孩子,大概还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对文中的真义有更切实的感受。
而这样的过程,我们只能顺其自然。
画杨桃教学反思3
上个周大家去听我的课,我上的是《画杨桃》的第二课时。
当时上完课后,感觉孩子们比平时上课积极活跃,我在上边讲得也很投入,课堂节奏也比较紧凑,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以问题贯穿全文,有的放矢地将问题抛给学生。
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比如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还有老师的话“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我将这两段话结合起来讲解,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篇课文朗读方面的训练上,着重是以下句子:“这幅画画的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
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
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
五。
五角星。
”在朗读语气上,有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的朗读语气,这三种不同的朗读语气同时出现是一个很好的朗读训练契机。
我采用个别读、男女生分读的形式练习,孩子们对于怎样读好这些语气有了一定的进步。
不足:在最后一段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很多孩子理解不到,我想原因可能是课前对于作者交流材料不充分,在这里也没有进行一下拓展。
本堂课我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
杨桃这种水果虽然不常见,所以在教学前我就让学生回去看看杨桃,带一个杨桃过来,这样学生就不陌生了,而且他们知道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会不同。
所以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加以理解。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
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
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两点:
一是“我”把看见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做法正是“我”牢记父亲的教诲。
二是老师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
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同时学生也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反省远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更好,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画杨桃教学反思4
《画杨桃》讲了“我”、“同学们”、“老师”三种人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如猜测人物想法、体会人物语气等,以此促进想象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例如:当“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亲眼所见杨桃的样子的确像五角星之后,他们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惭愧地对我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在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时候,毫无根据地讥笑你,请你原谅好吗?’”有的说:“讥笑过我的同学会满脸难为情地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就嘲笑你,我真的不应该,你今天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还有的说:“讥笑过我的人会小心
翼翼地对我说:‘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会随便讥笑他人,要像你一样实事求是。
”
再如: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同学们又会对老师说什么呢?
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谢谢您的宽容,是您用事实教育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当事情没有弄清楚时不要忙着发笑。
”还有的说:“当那些同学在老师引导下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会说:老师,您真是一位教学态度和蔼、教学方法严谨、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
这样设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更突破了重点难点。
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学会了做人。
在教学《画杨桃》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
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
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
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
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
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
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
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
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
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
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
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
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
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
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
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
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
画杨桃教学反思5
这几天一直在准备《画杨桃》一课,感觉这篇课文好难上,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我在备课的时候其实就感觉到自己备的内
容有些多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课堂证实了我预计,上课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本堂课我用课文最后一段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
杨桃这种水果虽然不常见,但在教学时我发现对于我班的学生并不陌生,而且他们知道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会不同。
所以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将重点围绕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加以理解。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来了大家的“笑”。
后来,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再让大家各位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大家看到的杨桃确实是五角星的样子。
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两点:一是“我”把看见什么就画成什么样的做法正是“我”牢记父亲的教诲;二是老师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轮流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
通过探究,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同时学生也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反省远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更好,因为他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
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
”“像……五……五角星。
”)比较后再来朗读。
刚开始学生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就基本明确的同学们由“嘲笑”到“惭愧”,抓住这一点,我马上让学生想象,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我模仿课文,在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
不足之处是:
1.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起来。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画杨桃教学反思6
《画杨桃》这篇课文对于我们班同学很困难,因为我们班的同学都没有见过杨桃这种水果,我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该怎样来讲?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通过课件展示杨桃的样子,让学生先对这种水果多写了解,然后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
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
”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还有就是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画杨桃教学反思7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
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__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
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
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
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
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
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
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
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
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
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
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
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
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
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
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
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
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
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
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
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
于是,一篇浅显的__,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
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
《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__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
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8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
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
”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