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中 地表形态的塑造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
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
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
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
对于“板块构造
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
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
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
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
的兴趣和能力。
【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提高判读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的方法。
【重难点】
1.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
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
3.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阅读课文73页内容,结合图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褶曲有哪几种形态?如何区别背斜和向斜?
3、在外力作用下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4、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褶皱山.
5、为什么坚硬岩石会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褶皱呢
活动探究一:读图回答问题。
1、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活动探究二: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石油天然气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限时训练】
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 图示褶皱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 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底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能力强而成的背斜山
D.沿底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3、喜马拉雅山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4、“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5、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
②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②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处为好。
读某地景观素描图,完成6-7题。
6、该地地质构造属于()
A.断层B.山岭C.背斜D.向斜
7、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A.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