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3.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2)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9bfabb90c69ec3d5bb75e1.png)
教学
方法
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
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三、研读讨论
2 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
有效获取信息 ,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三、研读讨论
3 提问:如何解读 “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 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二-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二-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675ce22751e79b89680226ed.png)
人教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这个故事发生在奥地利。
2002年2月的一天,一位名叫索菲娅的母亲,决定利用自己一周的休假日带女儿罗莎琳去阿尔卑斯山滑雪。
但不幸降临了,她们在雪地里迷了路。
由于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此时母女俩便惊慌失措了。
她们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救。
不料想,她们的喊声引起了一连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俩埋了起来。
出于求生的本能,母女俩不停地刨着雪,历经艰辛,终于爬出了厚厚的雪堆。
母女俩挽着手在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着回归的路。
突然,索菲娅看见了救援的直升飞机,但由于母女俩穿的都是与雪的颜色相近的银灰色羽绒服,救援人员并没有发现她们……当女儿罗莎琳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的床上,而她的母亲索菲娅却不幸去世了。
医生告诉罗莎琳,真正救她的正是她的母亲。
原来在母女俩生命处于绝望之际,是母亲索菲娅急中生智用岩石片割断了自己的动脉,然后在血迹中爬出了十几米的距离,正是那道长长的鲜红的血迹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从而使女儿得救了。
看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第一感知便是,在母女俩的生命都处于绝望时,只要有一人付出危险甚至生命,就有可能让另一人获得生存的希望。
当然,还是年长的母亲想到了这个道理,又作为天下无比高尚和难以替代的母爱,这时母亲选择了死亡,才使女儿得以生存。
看到这样纯洁而伟大的母亲的壮举,无不让人深深地感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推进新课(一)解题,理清脉络对象:母亲、母亲、孩子内容:爱层次:母爱、父爱、孩子明确:1、体验母爱(1-3)2、感受父爱(4-7)3、完善自身(8-10)1、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50c726a26925c52dc5bf4f.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一三维目标1、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2、引导学生对“爱”的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三、教学方法: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央视公益广告——《Familly》。
2、同学们,看了这则广告,我想大家都很感动,我们感动于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感动于孩子长大后对父爱母爱的回报。
的确,爱光是体会是不够的,感性体会的爱难以长久,所以,爱,更需要理解,需要冷静的理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知识积累(多媒体课件展示)1、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
主要著述有:《爱的艺术》(1956年)《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等。
2、《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在书中他阐述了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他认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并对各种形式的爱及其基本要素做了阐释。
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作用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20a19caa00b52acec7ca4f.png)
1、对照作者提出的成熟的人的标准,反观自己的不足,完善人格,圆满成长
2、通过对父爱母爱的本质及特点的理解,理性地认识父母的爱的优缺点,未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对于文章的梳理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情感教育相对欠缺,多数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爱和周围人的付出往往不能生起感恩心,认为理所应当,对别人更多的是索取而非付出。本文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感恩心,并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父母的不足之处,不断地完善,将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未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母,由爱父母家人升华到爱周围的人乃至万物。
3、展望未来(圆满成长):
思考:未来你希望成为怎样的父母?现在该如何改正?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由获得爱到学习爱,付出爱,我们沉浸在爱的世界中,我们体会到付出爱往往会因帮助对方而收获快乐,索取爱往往会因得不到而感到痛苦,人生是一个不断圆满成长的过程,我们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一个父母,甚至于一个祖父母的角色,乃至于扩大到一个社会人,我们一直在不断学习,我们该如何收获幸福,相信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付出往往比给予更容易体现价值,收获幸福。但是爱要由近及远,《孝经》中有一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所以“爱”首先要从用心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家人开始,推而广之真心去爱他人,进而扩大到爱世界万物,相信每个人都这样做,世界将会因我们的爱而美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图形法梳理文章脉络,并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父爱母爱的优缺点,不断完善。
2、教学难点:由对成熟的人的标准的认识及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理解上升到自身的圆满成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9e1b744551810a6f424869b.png)
就像大家说的,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感受父母之爱】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我们的父母之爱也在成长。 母爱不单单只有温和, 它还应该有什么
呢?父爱也不单单只有严厉,那它还应该有什么呢?大家一起来读
第 8 自然段 ,找出这两
个问的答案。
母爱:温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理智
让孩子独立
父爱:严厉(给孩子权威和指引)宽容、耐心
好,我们派出小组代表依次来回答,如果有不正确的,其他小组同学可以纠正补充。
【老师板书】
无爱意识
被爱意识
孩子
有爱意识
人的成长
创造爱
爱
父母
伴随着这种成长,大家来看 第四段 开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
展”。那么这种爱的 对象 的是如何发展的?
答:由母爱
父爱
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同爱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母爱”和“父爱”是如何具体发展的。
二、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介绍。 ( 4 分钟)
三、整体感知、文本梳理。 (34 分钟) 四、五分钟课堂机动时间,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两首诗, 一首是写
给母亲的:
母爱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那么我们从新的历史角度来看, 现在的父爱其实也是有条件的, 但是, 我们得辩证的看 待这些条件,我们通过下面的这个问题来看,父爱为什么是有条件,怎样辩证看待。
你的父亲哪些严厉让你感受深刻?对着些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父亲交给我的是一种成长, 一种责任。 大家来一起分享下, 现在父亲的一些严厉是不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e0530ea8956bec0975e363.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临潼铁中程英莉【教学目标:】1、感受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区别,并能认识母爱和父爱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4、认识爱是一种艺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并认识二者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认识并体会爱是一种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父母之爱,我们经常会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是伴随父母之爱渐渐长大,但对父爱、母爱我们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表达和感性层面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一起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探究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学习讨论案完成情况的反馈。
三、自主合作探究:1、人类从婴儿到成熟时期对爱的体验存在什么样的过程?2、课文中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这一发展存在怎样的过程?3、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呢?4、作者认为人从对母爱的依赖到对父爱的依赖,直至最后达到二者的综合,这是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的基础,,想一想父爱和母爱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四:模拟电视访谈: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好,我是今天访谈的主持人,我叫刘凌沣。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刘思源、任浩、张娇娇。
掌声欢迎他们。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爱,但是,正如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84e79c16fc700aba68fc58.png)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教案《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力和耐性的艺术。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教案一【教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
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
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筛选信息法、比较法,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爱,用问题探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60b3a884868762caaed53f.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设计思想】本文选自弗罗姆的哲学随笔《爱的艺术》,带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又是译文,学生阅读有一定障碍,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立足于读懂。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应充分重视整体阅读和文本细读。
本设计试图以抓关键句为主要手段把握文本思路,实现整体阅读;然后紧扣关键语句进行局部细读,从而将解读导向深入。
【教学目标】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理解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把握信息筛选和语句理解的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目的?2.你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语句来理解?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篇哲学随笔,理解文章时你主要抓了哪些句子?并说说理由。
【点拨】(1)抓加着重号的句子,加着重号就意味着是作者表述的重点。
(2)抓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关键句有: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2.讨论:为什么这两句很关键?(1)由第①句可知:前三段讲的是爱的能力发展;后面讲的是爱的对象发展。
这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把握了这句,文章整体思路就清晰了。
由第②句可知:爱的对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
(2)第②句“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令人费解,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指的是“综合”,后文“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就是成为“成熟的人”(依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可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6adaa2e3f5727a4e96272.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汪凯【教学目的】1. 引导先生对〝爱〞的看法由理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索。
2.体会本文思绪明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绪和结构的剖析。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课前预备】1.布置预习:边读边勾勒自己以为对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先生共同讨论。
2.布置思索:你是怎样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明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标题我想大家并不生疏,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生长父母也末尾感遭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家如今回想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详细和理性的,而我们明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思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引见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念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水平有关的感情,而是一个才干的效果,是一门经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烦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了解以上观念呢?明天我们就经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教学步骤:〔一〕相关资料:1.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肯定会使一切希冀从这本书失掉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事与愿违。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通知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水平有关,只需求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压服读者:假设不努力开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发明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假设没有爱他人的才干,假设不能真正谦恭地、英勇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团体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才干爱的人呢?到达这目的虽然困难,但这缺乏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觅形成这一困难的缘由和了解克制困难的条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https://img.taocdn.com/s3/m/aacf08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0.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关于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写作关于爱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中深刻思想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分类、作用和发展过程,深入探讨爱的本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分析、评价和写作爱的相关文章。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观看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爱是具体的、细微的、无私的。
2.背景介绍: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简要介绍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
3.课文讲解: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爱的阶段和表现形式,以及爱的缺失和过剩所带来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分享爱的故事,探讨爱的本质和发展。
5.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现代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3.技术手段:PPT演示、互动平台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设计: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爱相关的课堂练习,如爱的分类、爱的名言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要求真实感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3.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标准包括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语文》必修四教材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2.教辅: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等。
3.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
七、结论本次教学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探讨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到爱是一种无私、细微的情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2套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2套](https://img.taocdn.com/s3/m/383ad4f77f1922791688e855.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集体朗读)三、推进新课(一)解题,理清脉络对象:母亲、母亲、孩子内容:爱层次:母爱、父爱、孩子明确:1、体验母爱(1-3)2、感受父爱(4-7)3、完善自身(8-10)(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母爱①无条件。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ae32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c.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思无邪》中的父子关系,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现形式;
2.如何体现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1.课本、教案;
2.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
1.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家人之间的感情,家里最常见的爱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导入
1.引导学生了解《思无邪》,并重点介绍主人公于谦与父亲之间的爱。
(三)学习
1.分段导读文本,询问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刨根问底,从而了解父子之间的爱,以及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
2.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
(四)拓展
1.让学生以“我的家庭责任”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如何
体现自己的家庭责任感。
(五)总结
1.分享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体现,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表现形式。
五、作业
1.完成习题;
2.撰写论文;
3.家长介入,聊聊家庭中的爱。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学生对于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和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2.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多加锻炼。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9cbb6a04650e52ea54189813.png)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认识父爱与母爱,对“爱”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二)知识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正确认识父爱与母爱,对“爱”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阅读杂文、随笔的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学习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结合《优化探究》【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辜.负()惩.罚()藩.篱()借鉴.()专横.()押解.()咄.咄逼人()解.数()休戚.相关()刹.车()刹.那()惶.恐()2、填空弗罗姆,美国、。
主要作品,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课堂合作探究】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面的表格。
各年龄段,情感的变化情况三、“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这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四、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
”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有什么特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答案1、略2、填空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4、且根本无力去获得,5、“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a5a2601bb90d6c85ec3ac6d8.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 媒体平台:1.教学用具:多媒体 展示台 DVD 影碟机等2.准备课件:利用PowerPoint 教学课件、相关的文本、Mp3歌曲等1、教学过程分析: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过去课本中关于父母之爱这类的文章选的较少而且是重感性的,本文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议论,对高一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前提下,教师应注意把握分寸,既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要防止过于抽象。
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爱的阳光下成长的。
现在结合自己的体验读这篇文章,教师若能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完成学好本文之目的。
2、教学方法: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老师可根据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提出几个疑难问题,完成探究性学习。
最后,再阅读课内拓展文章,自己完成文后思考训练题,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3、课时安排: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文脉梳理、疑难探究;第二课时:巩固落实、整合全文、拓展训练。
4、教学程序: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说起父母之爱,我们都不会陌生,同学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今诗词歌曲文章来证明这一点呢?教学设计(或由老师播放一首歌曲,如《母亲》《父亲》或《儿行千里》等创设教学情境。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之爱确是人间伟大的情感,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感性的,多是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新139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新1392](https://img.taocdn.com/s3/m/904252ada58da0116c1749e0.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简单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来听两首歌曲《母亲》《父亲》。
听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预习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一刹()那给()予罪孽()咄咄()逼人辨认渊源履行咄咄逼人归根结蒂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问题。
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安排好每道题的发言人,指导组员整理好每道题的答案,并安排好发言人,补充人。
(整理如下)1、归纳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
1、他首先阐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
2、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3、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a4441079daef5ef7bb0d3ca4.pn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X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
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集体朗读)
三、推进新课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
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
故乡。
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
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
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
(问题引入)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
(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
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
(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
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
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
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
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选择问题层层推入式,试图让问题简单化。
但感觉前面的进度稍快,影响了学生对后面文本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