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
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
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初步感知激发情感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检查学情及时反馈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3.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
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10《父母多爱我》(说课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小组讨论: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每个小组请派一名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2)情景剧:请同学们分组扮演父母和孩子,模拟家庭场景,展示亲子之间的爱。演出结束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4. 总结提升(5分钟)
5. 课后作业(5分钟)
请大家结合教材第26页的“思考与行动”,思考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下节课我们将分享彼此的感悟。
4. 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家庭的关系、父母的角色以及亲情的可贵。他们对父母的爱有初步的认识,知道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此外,学生还掌握了基本的沟通技巧,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六、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感恩的心》《如何与父母沟通》等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父母之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感恩意识。
2. 观看视频:邀请学生观看有关父母之爱的影视作品,如《天下父母心》《亲爱的》等,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3. 开展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等,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的爱。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亲子关系的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父母的爱。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经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感恩意识。
3.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扮演父母和孩子,模拟家庭场景,增进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父母之爱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通用)
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受和需求。
倾听与理解
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 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给予 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 一,父母可以通过拥抱、亲吻、抚 摸等方式来增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父母的期望和责任,理解父母的 辛苦和付出,从而培养孩子的感
父爱通常表现为深沉、严格和有距离 感,父亲通常会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和 期望,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母爱的特点 母爱通常表现为温柔、细致和无微不 至的关怀,母亲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 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 自信心和情感表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表达
父母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和支持,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
详细描述:学生观察并记录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分析爱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四:分享家庭中的爱的小故事
01
总结词:口头表达
02
详细描述:学生分享家庭中关于 爱的温馨小故事,提高口头表达 能力,增强家庭情感联系。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教学用具
黑板
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和总结。
投影仪
播放PPT和其他教学资料。
教学软件
提供在线测试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体验父母的爱教学难点理解“爱的冲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问导入)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学生异口同声:父母活动一:爱的清单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老师:世界上较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选用的一篇杂文、两篇随笔,均以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表达形象著称,若能认真推敲,定会发现字字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这对于由于理性思维缺失而导致的思想平庸、认识肤浅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剂治疗其思想软骨病的良药。
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哲学高度、理论上分析父爱、母爱,会给较少接触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的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也能引导他们把自己对于父爱、母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显然是有助于提升他们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同时,对青春逆反期的孩子来说,这也能帮他们可能会遭遇爱情之前理性地认识爱,从而避免青春被爱撞了一下腰的悲剧发生。
教学目标1.提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4.珍惜父爱母爱,理智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爱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临潼铁中程英莉【教学目标:】1、感受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区别,并能认识母爱和父爱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4、认识爱是一种艺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并认识二者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认识并体会爱是一种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父母之爱,我们经常会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是伴随父母之爱渐渐长大,但对父爱、母爱我们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表达和感性层面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一起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探究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学习讨论案完成情况的反馈。
三、自主合作探究:1、人类从婴儿到成熟时期对爱的体验存在什么样的过程?2、课文中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这一发展存在怎样的过程?3、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呢?4、作者认为人从对母爱的依赖到对父爱的依赖,直至最后达到二者的综合,这是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的基础,,想一想父爱和母爱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四:模拟电视访谈: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好,我是今天访谈的主持人,我叫刘凌沣。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刘思源、任浩、张娇娇。
掌声欢迎他们。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爱,但是,正如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篇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1. 了解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文: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 PowerPoint或者黑板、粉笔3.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分享一段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有趣故事。
2. 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思考,提出“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25分钟)1. 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例如关心、呵护、支持、教育等。
3.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如言语、行动、沟通等。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并给予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份感激之情。
四、情感表达(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并列举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表达方式,例如关心、支持、鼓励等,并将这些方式写成一首感恩诗。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用真诚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五、小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导学生在课后思考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并进行反思和行动。
3. 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交流,传递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思考、创作教学评估:1. 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是否理解。
寻理而动,各尽其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升格
此 处 设 计 朗 读 训 练 : 教 师 用 读 写 相 融 合 ,互 促 互 生 ,相 得 益 满 足 , 更 能使 自 己 快 乐 , 爱 比 被 爱
( 发 挥 朗读 彰 。 另外 , 还能 够借 机学 会并 掌握 更 重 要 。 ” 如何 理 解?
为 我 孤 立 无 援 。 我 被 人 爱 是 因 为 体 现 一 个 教 师 的 教 学 观 ,并 能 够 我 长 得 可 爱 并 能 赢 得 别 人 的 喜 体 现 一 个 教 师 的 教 学 经 验 和 智 有 什 么表达 作 用 ?
四、 个 性解 读 , 深入 拓展 这 是 语 文 学 习 的启 智 、 创 新
说 理 已经 很 充 分 了 , 可 是 接 下 去 会 变 得 严 厉 和 没 有 人 性 ” ?你 是 否
可 能写什 么呢?
假 若 你是 作 者 , 同意这个 观 点?试 作说 明。 而 此 组 句 群 的 因果 复 句 有 什 作 者 还 有 许 多 话 , 2 . 教 师 : 联 系 自身 , 感 悟 生 为什 么要倒 装? 这 个 问题 的设 计 运 用 一 种 高 活 , 领 悟 爱 的 真 谛 — — 联 系课 文 ,
一
个 简 单 的 并 列 , 而 是 递 进 式 地 置 于 活 动 的 主 体 位 置 上 ,释 放 能 因 此 也 具 有 了 可 行 性 ; 另外 , 所 有
表 明 了 爱 的 条 件 。 这 样 则 通 过 朗 动 性 , 自然 大 有 收 益 。 读 来 深 刻 揣 摩 、体 会 关 键 语 句 的
这里 预设 的问题 是 :
作者 去 “ 沟通” , 和文 本 去对 话 , 乃 健 康 而 成 熟 的 心 灵 ,就 显 得 十 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设计(屈原一中 杨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过程与方法:要在阅读中注重反思,探究文中的疑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理解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及部分关键语句。
【学习难点】通过讨论交流,筛选信息,能品味出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方法】1. 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多媒体播放设计父母亲与孩子爱的漫画,播放《时间都去哪儿》歌曲,听完后带给我们温暖、感动。
这是我们爱的感性认识。
如何来理性认识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多媒体出示课题)二、解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对象:母亲、父亲、孩子内容:爱(三点一中心)通过预习,扫清字音字词障碍。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全文的结构层次:(多媒体出示板书)(1 ~ 3 段 ) :爱的能力的发展。
(4 ~ 8 段 ) :爱的对象的发展、原因。
(9 ~ 10 段 ) :总结全文,构建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感受变化有什么特征?(多媒体出示板书)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8 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8—10 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规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四、研读赏析母爱与父爱分别有哪些特点?(阅读课文一、二部分,筛选信息并完成下列表格。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3
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科 目 语 文 人教版 1 课时 课 教 题 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必修 4
教材版本 课 时
上课时间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②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③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 ①以时间和逻辑顺序理清课文结构,探究文章主要内容。 ②通过运用比较法,区分父爱与母爱的不同,重新审视爱。 ③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④掌握深入分析文章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 心灵,懂得如何去回报“爱”、唤醒“爱”。 ②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体悟爱,从而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与重点 ①清晰多样地梳理课文思路。 ②对伦理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③对父母之爱的全面升华,学会“唤醒爱”和“创造爱” 。 教学教法 1、注意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结合随笔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要注意推敲一些 难以理解的字句,并且要学有所悟。 2、这个单元的课文大体上属于议论文,以说理为主,因此适用于“理性分析” 的解读方式,重在文章思路结构的分析。 3、努力升华学生的情感。由感性始,理性思辨贯穿其中,最后落脚于感性情感,
3
决问题。让学生用梳理思路、设计图表的方法,快速地进入文 本,准确而又迅速地掌握作者写作内容。 【过渡与衔接】理清了课文思路,这样一篇哲学著作的内 容我们也就基本上了解了。 但是可能还有一些具体的字词难以 理解,有没有同学有这方面的疑问呢? 细节探究。 3、细节探究。由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细节问题,师生共 同解决。预计的较难的重要问题有: ①第一段的“自恋”是什么意思? 瞻前顾后,后面两句就是解释。即以自我为中心。 ②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 所谓“被人爱的资本” ,也就是指我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 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 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 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 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 “大地” “海洋” 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④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 一种是 “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 爱人” 我需要你, “ 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 前一句, “被人爱”是原因, “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 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 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 “被人爱”是结果。因为 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 稚的爱是单向的、 简单的、 自我中心的, 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 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⑤“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 , 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 学法: 学法:深入文本的方 法——细节探究法 ——细节探究法 活动类型 III: 学生提出问题 质疑,发动其他学生 集体讨论解决。 (能 力体现: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实录(精品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实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开场白】爱,生来就有,并以多种形式诠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物,有这不同的情境,爱便有了不同的方式。
(永凤脸红了)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如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情感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
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
(台下听呆了,一双双眼睛直瞪着)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下面有请陈芳希同学给大家讲释。
(顿时掌声雷鸣般地响起)陈芳希同学从座位猛地站起大步走向讲台,然后面对同学笑了笑,说:今天我结合课文谈几点个人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请大家打开课文54页看到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
问题一“这种爱不仅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我认为,文章大篇幅内容都在极力强调母爱,母爱是无条件的,他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话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凸显母爱。
挥手在黑板上写下:母爱是无条件的。
(台下一片哑然,然后唏嘘,芳希真行!)大家请看55页第七排。
问题二“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
“如何理解?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文章叙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句话似乎与内容毫无瓜葛,但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诠释了爱需要的是付出,给予比得到更重要。
(芳希同学看了看台下,仿佛有点胸有成竹。
)大家请看56页倒数第二段“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与“父亲的良知却说”的话。
问题三“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你如何理解这样的爱?(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陈芳希同学是这样阐述的:这两个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
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上一课时,分享学生在家中感受到的父母关爱。
2. 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制定行动计划。
3. 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实践活动,记录实践过程和感受。
4. 分享实践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践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首关于父母的歌曲,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分享在家中感受到的父母关爱。
2. 新课导入:讲解父母关爱的表现,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制定行动计划。
3. 实践活动: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录实践过程和感受。
4. 成果分享:学生将实践成果带到课堂,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父母多爱我——第二课时2. 课题:综合实践活动3. 主要内容:父母关爱、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实践活动、成果分享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恩日记。
2. 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制定一个家庭关爱计划,共同实施。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活动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引导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4.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关爱父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1. 引导、朗读、讨论、点拨2.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课堂上重点使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问题探究法,课下运用比较阅读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课型】展示反馈课【教具准备】CAI课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05月05日教案(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婴儿期)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幼儿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童年期)少年时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成长期)成熟时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期)二、点拨精讲(例题精析)①根据最后两段内容,成熟的人具有哪些特点?【释疑解惑】独立、温和;自信、理智。
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②最后两段的有些内容看似矛盾,你怎么理解?例如:A.“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矛盾吗?B.“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和“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矛盾吗?C.“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和“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矛盾吗?【释疑解惑】均不矛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周至一中蔡兢【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解读论说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
【教法】情境引导提问点拨拓展延伸【学法】情景体验探究分析讨论质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故事: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
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
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
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
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
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
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
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年轻的母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之颂歌。
母爱,让我们感动,父爱,也一样让我们震撼。
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
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研读赏析1. 简析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通过我们的预习,应该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成长达到成熟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通用)
难点与疑点解析
难点
如何理解父母之爱和子女之爱的 差异与联系;如何在实际生活中
运用亲子关系的理论知识。
疑点
亲子关系中的“过度溺爱”和“ 忽视”现象;父母如何在爱与教
育中找到平衡点。
解析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亲子 关系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 章的主题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在思考和表达 方面得到了锻炼。
教学方法运用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课堂氛围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 生自由发表观点和提问,使得课堂互动更加活跃。
提问、讨论环节设置
1 2 3
针对性提问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有 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组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自 由交流观点和感受,增加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
分享与交流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 会,促进全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自我评估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识别自己的优 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反思日记
要求学生写下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伴互评
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评,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彼此的成长 和进步。
06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课堂表现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针对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的问题,可以在后续教学中通过设置更有趣味性的教 学环节和增加互动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
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
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爱的观念。
2、享受“爱”父母之爱的同时,学会付出和努力,认识到父母之爱的重大意思,更好地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对“爱”有理性的认识,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母爱、父爱的本质特点以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课前播放歌曲《懂你》,营造氛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案题目:亲子之爱情教学目标:1.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重要性;2.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3.培养孩子感恩父母的能力;4.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幸福。
时间:60分钟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纸笔、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材料;音乐、小游戏等课堂互动项目。
教学流程:引入活动(5分钟)1.播放一段亲子关系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2.通过提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启示:你们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什么特别之处?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故事等教学材料,向学生介绍亲子之爱的概念和重要性;2.讲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如陪伴、鼓励、关心、理解等;3.给学生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爱的多样性。
情感体验(20分钟)1.为学生分发卡片,要求每位学生写下一句感恩父母的话,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2.组织学生讨论:你们觉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父母对我们有哪些贡献?3.通过自由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帮助和付出;4.放一首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自由舞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通过教材、故事、图片等资源,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家庭类型的亲子关系,如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等;2.组织学生讨论对不同亲子关系的尊重和理解;3.鼓励学生用画画或写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理解和感受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4.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总结与反思(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验;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你们在今天的活动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3.鼓励学生回家与父母分享和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和感激。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亲子之爱的理解。
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情感体验、拓展和总结与反思等环节,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深入体验和认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根据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意见,发现问题,积极思考;
3交流个人思考结果。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会筛选信息,把握关键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四,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把握课文内容
老师把学生的阅读中标示的问题搜集整理,从三个角度两个层面来学习课文:一是从文体上看此文哲理性(问题可能为:作者弗罗姆告诉我们什么?);二是重要语句的理解(包括结构性句子、情感性句子、主旨性语句);三是情感体验上对学生影响(问题可能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母爱父爱的不同,作者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 必修4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随笔译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3学段
学
习
目
标
1.单元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2.学习目标 抓住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梳理课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关键语句。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标出关键语和疑难点理清思路;走进文本,体悟作者表达出来的父、母之爱的区别,理解作者所认为的成熟的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中能体会父母的爱,感受成长路上爱的意义;学会爱人,走向成熟。
学
习
重
点
1.梳理课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关键语句。
学生就自己的问题交流讨论,侧重于随笔体裁角度体味语言的哲理性、认真体会作者的观点:父、母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爱是不同的,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脱离父母之爱并兼融父母特性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
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
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
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
(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
(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
(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
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
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
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
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
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
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
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