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湾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珠海市湾仔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
“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
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
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
“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
“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
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
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
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
“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
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
B. 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C. “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
D.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阐明了“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 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
C. 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D. 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意味着和谐、和合。
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
B. 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字”等问题。
C. 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
D. 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致中和”这一思想也应作出合乎时宜的转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是偏离中和的结果,儒
家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的目的并不一定是“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
C项文章没有区分“致中和”层次的高低,属无中生有。
D.项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达到此目的,而该项“一定可以”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项“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
”表述有误,援引《大学》语句的目的是证明达到“致中和”的境界都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因为‘和为贵’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
”表述有误,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
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
他爱好文学和音乐。
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
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
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
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
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
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时,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
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
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
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
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
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
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
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
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
“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
”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
益。
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
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
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
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
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
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
直到60多岁,
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
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
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
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
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
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
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
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
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摘编自《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相关链接: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摘自“百度百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写了钱德拉塞卡的看似平凡却是非凡的一生: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
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文章平实晓畅却字字注入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优雅”。
B. 钱德拉塞卡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
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其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C. 钱德拉塞卡爱好文学和音乐,曾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
由钱德拉塞卡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后,他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
D. 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他深刻懂得“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巨响”,指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呜咽”,指的是科学成果不被认可的悲哀。
B. “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表明钱德拉塞卡作为物理学家,也精通数学。
C. “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中的“这”指的是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D. 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想到,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会止步不前。
E. 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
一句中的“特殊”指的是那些对待科学的不正确的、歪曲的思想方法。
9. 作者称钱德拉塞卡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根据文意略作探究。
参考答案:
7. C 8. BD
9. 因孤独而优雅。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在研究成果得不到认可时不急不躁,矢志不渝,以坦荡胸怀对待否定;包括他人的攻击、冷漠。
在迟到了50年的荣誉到来时荣辱不惊,把所有得失都看开;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
所以作者称他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代到当代:全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水墨
殷双喜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使用“当代水墨”概念的展览与出版物迅速增加,反映了全球化过
程中的中国水墨画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开放趋势,也表明“现代水墨”的创作与内涵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如何理解“现代水墨”与“当代水墨”的概念差异?我想可以借用“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概念对二者进行区隔。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所谓“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分野是清晰的。
从勃发于20世纪初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开始,到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关注的是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探讨的是审美价值,“现代艺术”代表着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精英艺术。
随着60年代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的兴起,“现代艺术”已经让位给“后现代艺术”,后者更强调艺术的大众化、生活化,从艺术家的极端自我转向相对客观化,从手工制作转向大量生产,从敌视工业科技到接纳利用,从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到对犬儒化的认同与接受。
而“当代水墨”也具有这种特点,即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接纳大众文化,生产出各种形式的与水墨有关的视觉图像,成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在中国艺术的现实生态中,“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是错综复杂、综合共存的。
作品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性表达。
有关“当代水墨”的文化价值,可以有不同层面的理解。
“当代水墨”是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变革态度和不懈的探索实验。
而“实验”之于艺术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要执意地拓展前人未曾涉足之处。
“当代水墨”的艺术旨归,是要在“传统水墨”体系之外,开辟更为宽阔的路径,将中外艺术资源作为艺术探索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当代转换,即新的材料运用、图像形式和语言技法的同步生成。
“当代水墨”应体现一种学术批判精神,即对某种公认的普遍性的东西加以反思,尊重艺术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与图像表达,在包容性、开放性的心态下寻求水墨艺术的当代延伸。
而“水墨” 的概念,并非拒斥色彩和材料,它不仅是指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媒介,更是指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当代艺术家的生存方式。
可以说,“当代水墨”的艺术价值更侧重于“当代”,它与“传统水墨”“现代水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是一种以水墨为媒介的新的艺术形态,其表现方式虽然仍是平面性的绘画表达,也有了许多空间中的实物制作,但它更多的还是水墨材料艺术而非水墨画。
在全球化时代的中西美术交流热潮中,“当代水墨”的发展引出了“东方精神”的命题。
近年来的“当代水墨”热,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放慢脚步,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思考我们能否为世界提供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这种文化价值作为一种体系,不仅包含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价值,如“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观,也无疑应该
包含着东方的美学价值观,即更加超然、浪漫的想象性表现,追求艺术中的写意精髓,以及中国艺术的主观性表现中所呈现出的大气磅礴的自由境界。
(选自《文艺研究》,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近年来中国水墨画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开放态势说起,重点关注了中国“当代水墨”在全球文化视野中的变化。
B.“当代水墨”是一种坚定的、不妥协的变革态度和不懈的探索实验,它体现了一种学术批判精神。
C.文章对“现代水墨”和“当代水墨”的概念进行了区隔,探讨了“当代水墨”的文化价值,表达了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反思。
D.“当代水墨”的艺术价值更侧重于“当代”,是一种以水墨为媒介的新的艺术形态,我们应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
7.下列对“当代水墨”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水墨”强调艺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受中西美术交流热潮的影响,不再采用之前的表现形式,其发展引出了“东方精神”的命题。
B.关注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探讨审美价值,接纳利用工业科技,认同与接受大众文化,是“当代水墨”的重要特征。
C.近年来在中国美术界“当代水墨”与“现代水墨”的分野是清晰的,艺术作品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中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性表达。
D.“当代水墨”强调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生产出各种形式的与水墨有关的视觉图像,具有“后现代艺术”的特征。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水墨”与“当代水墨”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近似,“当代水墨”已成为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B.在西方,“现代艺术”代表的是与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的精英艺术;“后现代艺术”更强调艺术的生活化,接纳大众文化,认同与接受犬儒化。
C.“当代水墨”将中外艺术资源作为艺术探索的出发点,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当代转换,它不仅是水墨材料艺术,更是水墨画的艺术。
D.近年来的“当代水墨”热应该促使我们冷静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思考我们能否为世界提供包含中国人独有的人文价值以及东方美学价值观的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参考答案:
6. C(其他三项只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
7. D(A.“不再采用之前的表现形式”不合文意,B.“关注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探讨
审美价值”应该是“现代水墨”的特征,C.根据“‘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所谓‘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分野是清晰的”及“‘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是错综复杂、综合共存的”可以判断,“分野是清晰的”)这种说法不合文意。
8. C(根据“但它更多的还是水墨材料艺术而非水墨画”可知,“它不仅是水墨材料艺
术,更是水墨画的艺术”表述不当。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
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
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
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
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
鼎文何谬欤!”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时年十三。
未弱冠,落发为僧,居雍之慈恩精庐,颇有高致。
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及丁家艰,以孝闻。
服满,自屏郊薮,一无干进意,若是者十余载,方出为广文博士,改秘书郎。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
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邠州平。
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寻以内忧去职。
制阕,除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
不一岁,华帅韩建辟为判官,及建领许州,又为掌记。
天复中,策奉其主书币来聘,太祖见而喜曰:“张夫子且至矣。
”即奏为掌记,兼赐金紫。
天祐初,表其才,拜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俄召入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
未几,迁中书舍人,职如故。
太祖受禅,改工部侍郎,加承旨。
其年冬,转礼部侍郎。
明年,从征至泽州,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判户部,寻迁中书侍郎。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秋,卒。
所著《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于其家。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B.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C.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D. 以风恙拜章乞骸/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句,章节和句子。
也指对古书章节句读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里指章句之学。
B. 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C. 国子,国子监的简称,朝廷设立的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D. 金紫,指金印紫绶,由皇帝颁赐给朝中的重臣,文中以此表明张策位高权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
他十三岁旧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古鼎上文字内容的谬误,父亲查阅史书后证实了他的说法,族人们对此感到十分惊奇。
B. 张策孝顺父母,至情至性。
父亲去世,他在守丧期满后隐居郊野,十多年都无心功名;出任郑滑支使不久,又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
C. 张策仕途顺畅,屡受提拔。
他出仕后因受太祖赏识,晋升很快,先在地方任判官、掌记等官职;后又在兵部、工部、礼部等多个重要部门任要职。
D. 张策情致高尚,著述丰厚。
他年轻时在雍州慈恩精庐修行,退休后过着情趣高雅的生活;他曾编写国史,平生著有《典议》、诗词、笺表等作品多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大盗侵朝廷,张策就恢复俗人的身份,侍奉父母一起逃难,君子们都称赞他。
(2)张策带着婢女用轿子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离邠州地界,恰好遇上边寨积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