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砥砺奋进 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1978年以来邢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年砥砺奋进 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1978年以来邢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梁爱红 钱登辉
(邢台市统计局,河北 邢台 054001)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是邢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的四十年。
本文从综合实力、供给侧生产、结构调整、三大需求、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六大方面对全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统计图形,从定量到定性全面展示了邢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邢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7X(2018)09.0110-09
四十年大发展,四十年大跨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
四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使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迅猛
(一)经济总量翻七番多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四十年。
1、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图1:1978年以来全市主要年份GDP总量(亿元)
改革开放四十年邢台经历了由地区到市的行政区划的变动及调整,在体制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和促进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市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12.34亿元,随着改革开放发展,1993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2.24亿元,到2004年突破五百亿大关,达到594.86亿元,2009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56.29亿元, 2017年突破两千亿大关,达到2090.6亿元,39年间年均增加53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全市生产总值比1978年翻了7.4番,年均增长11.0%,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年均增速分别为14.8%、8.0%、13.9%、13.3%、10.2%、11.6%和8.1%。
“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7.0%。
2、三次产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时代邢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十年来,邢台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34亿元发展为2017年的209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0%。
从三次产业看,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7.86亿元,39年间年均增长6.5%。
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年均增速分别为14.8%、2.6%、7.9%、9.3%、3.5%、3.6%和4.3%,“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3.31亿元,39年间年均增长12.7%。
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年均增速分别为14.2%、13.4%、16.1%、16.2%、12.6%、12.5%和8.3%,“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5.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9.46亿元,39年间年均增长11.6%。
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年均增速分别为16.0%、6.7%、18.0%、11.3%、9.9%、13.9%和9.3%,“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0.1%。
3、需求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消费、投资、货物服务净流出三大需求结构在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的变化,改革开放初到1994年,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主要发展动力,投资规模较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较弱,1978年投资率仅为12.3%,直到1994年投资率仍保持在30%以下,为28.9%,消费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对于处于内陆地区的邢台同样产生了巨大的
触动,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全市经济高速增长,1993年—1997年连续五年实现1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1995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资本形成总额占比首次超越最终消费,占比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2.6%,直至2011年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三大需求占比达到40.8:58.1:1.1,1995年—2011年的17年间最终消费占比下降13.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比提高14.2个百分点。
2012年之后,在以调结构、提质量、去产能为推动力的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过高的投资率得到了拟制,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扩内需促销费的政策作用逐步显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占比快速提升,2012年—2017年的6年间提升6.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下降7.2个百分点,支出结构得到优化,地区经济发展开始由投资拉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拉动型转化。
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在1992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初四年快速回落后一直呈现微弱上升趋势,到2017年三大需求比调整为47.3:50.9:1.8。
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自1992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全市经济增长格局除1998年—2001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规模大幅度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消费增长贡献率外,基本呈现 “投资拉动型”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1992年南巡讲话发表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三大需求贡献率呈现剧烈波动的特点,1995年投资贡献率高达126.8%,而1998年消费贡献率又跳升至134.3%。
1998年—2001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的影响,全市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步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2002年起步的新一轮经济加速增长周期中,投资贡献率超越消费需求贡献率, “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格局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经济增长由以前的投资拉动型向投资与消费合力推动转变,两者贡献率呈现靠拢的趋势,到2016年消费需求再次超过投资需求贡献率,2017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三大需求贡献率为50.3:49.2:0.5。
4、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图2:1978年以来全市主要年份人均GDP(元)
197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59元,到1989年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08元; 1999年突破五千元大关,达到5230元; 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393元, 2011年突破两万元大关,达到20027元; 2017年达到28499元,比1978年增加28240元。
(二)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增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政府可用财力快速增加, 宏观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迅速增强。
1978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只有1.78亿元, 2017年达到232.37亿元,比1978年增长130.5倍,平均每年增加3.35亿元,年均增长13.3%。
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年均增速分别为8.1%、13.2%、22.4%、13.3%、23.5%、17.2%和5.8%,“十三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4.7%。
可见,改革开放40年来,“十五”时期年均增长最快,“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最慢。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93年的3.4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6.74亿元,增长36.6倍,年均递增
16.2%。
图3:1978年以来全市主要年份全部财政收入总量(亿元)
(三)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图4:1978年以来全市主要年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商品日趋丰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工资水平明显提高。
1978年,职工工资水平仅为568元,2004年全市职工工资水平已突破了万元大关,2017年达到59431元。
二是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17年的26179元,增长67.5倍,年平均增长11.4%。
农村贫困人口温
饱问题得到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61元提高到2017年的10999元,增长179.3倍,年均增长14.2%。
(四)居民消费观念变化巨大
居民的消费层次由七十年代的生存型转向温饱型,再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引起了衣食住行在消费结构上的变化。
一是衣饰着装选择发生转变。
以前人们穿着商品以低档棉纺织品为主,式样陈旧,色泽单调。
如今已逐渐被毛、麻、丝织品所取代,改变了单纯讲究经济耐用的习俗。
现在人们穿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由“一衣多季”变为“一季多衣”,款式、面料流行周期逐渐缩短,人们对穿着商品更加注重质地、品牌,追求个性化、时装化。
裘皮、高档服装、名牌服装已成为人们消费的目标。
二是居民消费热点发生转变。
伴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开始转变,在满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消费者将消费需求由满足生存需要逐渐向提高生活品质和满足自我实现方向转变。
从具体数据来看,1994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6.2亿元,限上食品饮料烟酒类累计实现零售额1.8亿元,占到全部限上零售额的29.8%;限上纺织品服装鞋帽类累计实现零售额8309万元,占到全部限上零售额的13.3%;进入新时期,限上食品饮料烟酒和纺织品服装鞋帽类所占比重分别下降到11.5%和9.1%,全市居民消费热点进一步开始出现转变,电器、家具、日用品市场持续火热,消费者对于房屋内饰消费和家居更新的热情不断增加。
2017年,全市限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累计实现零售额20.4亿元,日用品类累计实现零售额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9.7%;健康产业出现消费新热点,消费者消费倾向由药物、营养品保健向保健器具、休闲健身转变;人们对于珠宝首饰和电子设备等高端消费需求不断上升,2017年,全市限上体育、娱乐用品类累计实现零售额1.5亿元,通讯器材类累计实现零售额5.1万元,金银珠宝类累计实现零售额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47.8%和16.6%。
居民消费更趋于理性,需求购买比例增加。
三是餐饮消费市场发展迈向崭新阶段。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创新,居民外出就餐、亲友团聚的次数增加、节假日聚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拉动了餐饮市场的消费。
规模大小不一、经营种类多样的各家餐饮店生意火爆,2017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6.0亿元,是1978年的682.4倍,年均递增 17.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5%提高到2017年的10.8%,提高了7.3个百分点。
餐饮业持续壮大,保持低速稳定发展态势,在全市消费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
四是日用品市场日新月异,档次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以经济耐用为主,那时消费的最高标准是被称为“三大件”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在城市已经普及,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被称为“新四大件”,上世纪九十年代家用电器开始更新换代,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大容积冰箱成为消费的热点,2000年以后,等离子、液晶电视、空调、数码相机、家用电脑及摄像机等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截止2016年底,全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77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23部,随着居民消费观念日趋理智,以往那种排浪式的消费已不复存在,而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群体,市场消费呈现多元化。
五是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前期,全市居民居住样式以统一单调的平房为主,居住条件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发生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新兴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受到青睐,一座座低矮潮湿的小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人们告别了冬寒夏热的环境,住进了宽敞明亮水、电、暖齐全的楼房里,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5.73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36.08平方米。
六是交通工具不断多样化。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居民日常出行以自行车为主,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代步工具仅有公交,自行车两样;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交通工具花样日益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来,私家车也屡见不鲜。
从数据来看,2016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42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是旅游服务消费不断增多。
改革开放前,人们收入极低,各类生活物资极为匮乏,人民的消费需求还停留在满足温饱上面,还在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忙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也开始发生转变,由实物消费开始向服务性消费转变,教育、养生、健身、健康咨询、旅游等消费内容不断增多,个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体验,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娱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供给侧改革强力推进,工农业生产全面增长
(一)农业经济成绩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市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
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28.9亿元,是1978年(8.58亿元)50倍。
一是农业经营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方式由改革开放前的“吃大锅饭”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转变,进入了新世纪后,又出现了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社会化、标准化转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在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
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52.2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482.6万吨,增长2.2倍; 棉花总产量由1978年的2.2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8.7万吨,增长3.1倍;油料总产由1978年的0.79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2.8万吨,增长15.2倍;蔬菜产量由1978年的42.88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274.9万吨,
增长5.3倍。
三是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全市畜牧业由农户散养为主,发展到现在现代化、规模化养殖为主,呈现稳定增长发展态势。
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7年,全市牧业总产值107.3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8倍。
2017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8.3万吨,比1985年4.2万吨增长5.7倍;牛奶产量19.0万吨,比1978年的973吨增长202倍;禽蛋产量42.4万吨,比1985年4.2万吨增长9.1倍。
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四十年间,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不断优化。
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占农业产值的12.6%提高到2017年25.0%。
种植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3.3%,降为2017年的69.5%,传统种植品种逐步减少,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小。
五是农村经济结构体制发生历史变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农村经营模式。
201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23%。
比1998年提高21.43个百分点。
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龙头经营组织224个,比1998的88个,增长2.55倍,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67个,比1998年的27个增长2.48倍,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联系农户数由1998年的45万户,增长到2017年的82万户,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联系的农户户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0595元,增长到2017年的27159元。
形成了“蔬菜种植、生猪养殖、奶牛养殖、蛋鸡养殖、食用菌种植、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的巨大的带动作用。
六是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领域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家庭经营成为畜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生产主体,首先家庭养猪场、家庭养鸡场,在全市大面积发展,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邢台市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载体,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合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1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7家,农业园区的发展为全市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2015年以来,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们顺势而为、积极谋划,精准打造农业园区这一承接平台。
在为入园企业进行项目招商时,既重视京津地区,又盯住珠三角、长三角等产业外溢地区,为农业园区引进了大批优质农业项目。
如上海光明集团在临西县光明农业园区投资15亿元,建成了河北光明九道菇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基地,实现年产鲜菇4.75万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
总投10亿元的君乐宝万头奶牛基地项目一期牧场、二期牧场项目先后落户威县乳业园区。
总投15亿元的牧源百万头生猪基地项目在新河建成投产。
这些项目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园区建设。
(二)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全市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是经济成分由单一走向多元。
1978年,工业经济按所有制性质分,只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和经济发展,所有制形式发生改变,由单一走向多元,发展到现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它经济类型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快速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由1978年的3.4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7.4亿元,2000年增加值达到81.2亿元,从1978年到2000年22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0.6%;2010年完成增加值457.6亿元,相比2005年更是增长了一倍多;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2017年增加值773.3亿元,比2010年增长69.0%。
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迅速。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当时的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乡及乡以上的工业企业,1978年工业企业个数为1382家,1997年为1931家,增加了549家,增长39.7%;第二阶段:从1998年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变化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695家,2010年为1010家,增加了315家,增长45.3%;第三阶段: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口径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869家,2017年为1372家,增加了503家,增长57.9%。
四是主要工业产品升级换代。
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从主要行业的产品产量看,产量成倍增长。
①钢铁和建材行业。
2017年,生铁产量459.2万吨,比1998年增长3.7倍;钢材产量711.5万吨,比1998年增长8.3倍;钢材中,板带比由1998年的3.1%上升到2017年的49.0%,显示出产品升级改造的成就。
平板玻璃产量6117.1万重量箱,比1998年增长9.9倍;水泥产量722.9万吨,比1998年增长2.9倍。
②食品行业。
2017年,饲料产量154.1万吨,比2002年增长4.1倍;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10.1万吨,增长1.5倍;方便面产量146.0万吨,增长3.7倍;鲜、冷藏肉产量9.4万吨,乳制品产量2.1万吨,饮料产量170.3万吨,这三种产品在2002年产量分别仅有0.04万吨、0.04万吨和0.01万吨,产量呈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
③纺织服装行业。
2017年,纱产量19.7万吨,比1998年增长5.4倍;布产量20436.3万米,比1998年增长1.0倍;服装产量22352.4万件,比1998年增长35.1倍。
④ 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行业。
2017年,滚动轴承产量16593.3万套,比1998年增长1.9倍;电力电缆产量153.4万千米,比1998年增长16.0倍;小型拖拉机产量2.4万台,比1998年增长1.2倍;太阳能电池产量257.4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2.4倍;单晶硅产量529.3万千克,比2010年增长72%。
三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完成增加值为5636万元,比1998年(980万元)增长4.8
倍。
图5:1978年以来全市主要年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
(亿元)
(三)建筑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建筑业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形势日新月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旧貌换新颜。
如体育公园、七里河、街心公园等健身场所,天一广场、北国商城、世贸天街等商业圈,七十九号院、恒大城、碧桂园等高档小区,滨江路、百泉大道、邢州大道等便捷的交通网,数不胜数。
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建筑企业个数不断增加。
资质等级内建筑企业从1985年的38家发展到2017年底的178家,增长3.7倍。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家,占6.2%;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及集体联营企业5家,占2.8%;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48家,占27%;私营企业114家,占64%。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为骨干、城镇集体企业、农村集体和个体建筑队等多种经济成分全面发展的格局。
2017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59.6亿元,比1985年增长105.1倍,年均增长15.7%;劳动生产率为28.22万元/人,增长53.1倍,年均增长13.3%;竣工产值达到81.2亿元,增长93.4倍,年均增长15.3%。
二是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专门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由1985年的2.9万余人增长到2017年的5.7万余人,增长96.2%。
建筑业的发展改善了城乡面貌,促进了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建筑业和建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经济效益较好。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也随着企业管理的加强而逐渐趋好。
2017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0亿元 ,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亿元,比1985年增长104.6倍,年均增长15.7%。
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1985年的5214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8.2万元/人,年均增长13.3%。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改革开放40年,全市产业结构经历了由政策主导到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的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
(一)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四十年来,全市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
一是经济结构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邢台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模式;经过八年发展,到1986年经济结构呈现明显变化,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呈现“二一三”模式;经过十三年发展,到1999年至今调整为“二三一”产业结构。
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8:45.6:42.6。
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由1978年的71.9%、21.6%、6.5%变化为2017年的8.6%、33.1%、58.3%,第一产业推动力弱化,第二产业推动增强,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二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7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89.46亿元,年均增长12.7%。
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信息传输业实现增加值95.57亿元,是1978年的71.3倍,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84.64亿元,是1978年的85.14倍,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02.06亿元,是1978年的90.4倍。
三是现代服务业领跑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实现较快发展。
2017年邢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87.6亿元,增长12.4%,高于第三产业5.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4.8%。
图6:1978年三次产业占比(%) 2017年三产产业占比(%)
(二)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邢台市在稳增长、调结构和化产能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就业和工资收入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落实工资津贴补贴政策和措施,强力推进全市就业人员稳步增长,职工收入大幅提高。
随着40年来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197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98.08万,其中第一产业151.77万人,所占比重高达76.6%;第二产业28.92万人,占14.6%;第三产业最少,为17.39万人,仅占8.8%。
2017年,在全市414.62万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33.37万人,占32.2 %,所占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4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133.75万人,占32.3%,上升1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47.50万人,占35.5%,上升26.7个百分点。
可见,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提高,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