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休克的临床用药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用酚妥拉明拮抗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2、扩血管兼强心药:
多巴胺:
用法: (1)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id (2)成人常用量:1-5μg/ (kg•min),10min内以1-4μg/ (kg•min) 递增,不宜超过20μg/ (kg•min)
第十八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观点: 单纯葡萄糖液或等渗盐水不能作为扩容剂,单纯输注葡萄 糖液可导致脑或肺水肿、高血糖、低钾、低钠血症;而单 纯输注等渗盐水可导致高氯血症,加重酸中毒.
推荐:早期抗休克治疗应首选胶体
第十九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三)补充血容量 常用制剂有:
1、胶体液: 右旋糖酐和403代血浆、706代血浆、血定安等均能提高血 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一般500-1000ml,尽量不超 过1500ml 2、晶体液: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葡萄糖盐水、高渗盐水等 3、人血胶体物质:血浆、白蛋白 4、全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急性出血量>30%
第三十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1、直接扩血管药:
硝酸甘油: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机制为NO
临床应用及评价:
(1 )大剂量对抗临床心源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异常,减低 血管收缩、降低外周阻力和心脏前负荷、增加左室博出量。
(2)iv大剂量有利于心梗或心衰引起的中心静脉压升高、低 血压和休克综合征者的预后
皮肤淤血 脑缺血
少尿无尿
神智淡漠、昏迷
皮肤紫绀
第十二页,共61页。
一、概述
(三)微循环的衰竭期
1、微循环变化:
1)微血管麻痹:对血管活性物质无反应;2)血流瘀滞 :不灌不流 ;3)DIC形成 :微血栓形成
DIC发生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血液浓缩,流速缓慢等 →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心输 出量急剧减少→血压急剧下降→大脑缺血
不足→心肌缺血
第三十三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2、扩血管兼强心药:
异丙肾上腺素: 不良反应: (1)心脏兴奋,心悸,心律失常;症状出现立即减药或停药;
(2)禁忌:心率超过120次/min,心绞痛,心梗,快速性 心失,冠心病,甲亢,嗜铬细胞瘤
用法:
(1)先补充血流量,纠正酸中毒;(2)1mg加入5%葡萄糖 中,滴速0.5-2μg/min(不超过5μg/min)(3)监察心率,血压
第三十四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2、扩血管兼强心药: 多巴胺:
起效快,持续短;
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 小剂量0.5-2μg/(kg•min),激动DA-R,肾、肠系膜、冠脉、脑血管
扩张;
中等剂量2-10μg/(kg•min),激动β1-R: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
快,维持血压;
2. 治疗原则是:补充血容量、有效的心输出量(CO)、 良好的血管张力
第十六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三)补充血容量
大部分休克治疗的共同目标是恢复组织灌注,其中早期最 有效的办法是补充足够的血容量。 不仅要补充已失去的血容量,还要补充因毛细血管床扩大
引起的血容量相对不足,因此,往往需要过量的补充,以 确保心排血量。 扩充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的合理组合,以及成分输血, 滴速宜先快后慢,用量宜先多后少。
使用前提是必须充分扩容,纠正酸中毒否则将导致血压明显下 降,用量和使用浓度也应从小开始。
第二十八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1、直接扩血管药: 硝普钠: 机制: 除共同机制外,还有↑ 心内膜下供血、↓心肌梗死范围 临床应用及评价:
(1)心源性休克(2)快、短、强,实时监测(3)用药 后CO↑ ,肾血流量↑,尿量↑
第三页,共61页。
一、概述
休克分类(按病因):
(一)失血与失液性休克 1、急性大失血 快速出血超过全身血量20%即可 引起休克,如:上消化道大出血 2、体液大量丧失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汗
(二)创伤性休克 见于严重创伤 失血 疼痛
第四页,共61页。
一、概述
休克分类(按病因):
(三)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 1.体液大量丧失 (早期)
低低
血容量严重不足
充分补液
低 正常
血容量不足
适当补液
高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给强心药,纠正酸 中毒舒张血管
高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舒张血管
正常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 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则提示 心功能不全。
大剂量>10μg/(kg•min),激动α1-R:皮肤、粘膜、骨胳肌、肾血
管收缩,诱发心律失常
第三十五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2、扩血管兼强心药:
多巴胺:
临床应用和评价:
常用于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休克;特别是伴有肾功
能不全、心输出量低、外周阻力高 不良反应:
过量:心动过速、心绞痛、BP 升高;iv外漏致局部缺血坏死
第三十一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1、直接扩血管药: 硝酸甘油: 不良反应:
与血管扩张有关 用法:
舌下:0.25-0.5mg/次;id:起始5μg/min,之后每3-5min增加 5μg/min;iv:单次20mg,速度2mg/min,随后20-40μg/min
第三十二页,共61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4L/min,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
机辅助通气
3、维持比较正常的体温,保暖或降温
4、尽量保持病人安静,避免人为的搬动,可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 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环抑制
第十五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二)病因治疗
1、根除或控制导致休克的原因对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十 分重要,尤其某些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
第二十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三)补充血容量 充分扩容的指标
颈静脉充盈度;皮肤色泽
尿量30~100ml/h;意识 Hb-125-140g/L;HCT-35%-40% 动脉血压和脉压:MAP-80mmHg HR<100次/min
第二十一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CVP BP
原因
处理原则
一、血管扩张药
原因: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胺增加→血管收缩→ 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功能障碍、细胞受损
血管扩张药:(1)解除小A痉挛、改善循环; (2)扩张小A、小V→↓ 心的前、后负荷
适用于扩容后CVP明显升高而临床征象无好转,临床上有交感神 经活动亢进征象,心排血量明显下降,有心衰表现及肺动脉高压者 。
第二十二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主要纠正酸中毒和高或低钾血症
纠正酸中毒需使用碱性药物,用药后30--60min应复查 动脉血气。 首选5%碳酸氢钠,可以静滴200ml左右
第二十三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五)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血压仍不稳定或灌注仍不足时,采用 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血管扩张药、血管收缩药、强心药三类。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2、扩血管兼强心药: 异丙肾上腺素:
口服易失效,一般气雾吸入;激动β1-R: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率加快;激动β2-R:舒张小A、改善微循环
临床应用及评价:
(1 )适用于低排高阻型感染性休克而强心药或DA无效者。 (2)不宜用于心源性休克:心耗氧↑,舒张压↓、冠脉供血
目前只主张大剂量短程应用,地塞米松1-3mg/(kg.d)、 氢化可的松10-30mg/(kg.d),最多使用3天,要注意控制 感染,预防消化道出血
第二十六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扩张药 血管收缩药
直接扩血管药 扩血管兼强心药 α受体阻断药
强心药
第二十七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三期
(一)缺血缺氧期 (早期) (二)淤血缺氧期 (中期)
(三)微循环衰竭期(晚期)
代偿 → 失代偿 → 不可逆
第八页,共61页。
一、概述
(一)缺血缺氧期
1、微循环变化: 微血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
机制:
血容量↓,血压↓→减压反射,儿茶酚胺释放,AT-Ⅱ释放→
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前阻力大于后阻力,灌少 流多→缺血缺氧
机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
降低,前阻力血管扩张;(2)后阻力血管对酸中毒耐受性 强,后阻力血管收缩;(3)组胺、激肽类释放,血管通透
性增加→灌多流少,淤血缺氧
第十一页,共61页。
一、概述
(二)淤血性缺氧期
2、临床表现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肾淤血
心输出量↓
肾血流量↓
血压↓↓
第二十五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七)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使用
激素用于休克的作用主要有:
阻断α受体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 循环;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酶体破裂 ;增强心肌心肌收
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增进线粒体功能和抑制粒细胞系统活化;
促进糖易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酸中毒。
第二十九页,共61页。
三、心血管活性药物
一、血管扩张药
1、直接扩血管药: 硝普钠: 不良反应:(1)长期大量,硫氰酸盐↑ →甲低,需监测, 超过10mg/100ml时停药,加用硫代硫酸钠;(2)肾功能减退 时,蓄积中毒,恶心、耳鸣等。 用法:仅静滴,避光;初始0.5μg/(kg •min),根据反应递 增;成人常用量3μg/(kg •min),极量10μg/(kg •min);小儿常 用量1.4μg/(kg •min)
(七)神经源性休克
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 或损伤→ 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总的分为三类: 低血量性休克:表现为三低一高:中心静脉压(CVP)、
心输出量、动脉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心源性休克:CO下降 血管源性休克:外周血管扩张或微循环障碍
第七页,共61页。
一、概述
休克发生机理(以失血为例):
第十七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三)补充血容量
休克治疗的早期,输入何种液体当属次要,即使大量失血 引起的休克也不一定需要全血补充,只要能维持血细胞比 容>30%,大量输入晶体液、胶体液以维持适当的血 液稀释,对改善组织灌注更有利。主要目的是防止水电解 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防止系统和脏器并发症,维持能量代 谢、组织氧合和胶体渗透压
第九页,共61页。
一、概述
(一)缺血缺氧期
2、临床表现
休克病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激活
心率 ↑ 心收缩力↑ 脉搏 脉差↓
肾血管收缩 尿量↓
儿茶酚胺 ↑
汗腺分泌 ↑ CNS 兴奋 皮肤缺血
体温降低
出汗
烦躁
第十页,共61页。
一、概述
(二)淤血性缺氧期
1、微循环变化:前阻力血管扩张,后阻力血管收缩,灌入大 于流出,微循环淤血缺氧
第二十四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六)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DIC倾向时,适当使用肝素0.5-1mg/kg/次,使凝血时间 控制在正常的2倍以内,每6-12h一次可以防止DIC的发展, 还可防止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DIC 控制后方可停药。
DIC后期继发性纤溶亢进可使用抗纤溶药和抗血小板黏附 和聚集类药物。
(优选)休克的临床用药课件
第一页,共61页。
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休克的治疗药物选择。
2.熟悉: 常用心血管活性药的分类和药理作用。
3.了解:休克的激素治疗,其他抗休克药物。
第二页,共61页。
一、概述
休克:
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 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组织器官功能受损的 病理过程,包括多种酶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特征: 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 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第十三页,共61页。
一、概述
(三)微循环的衰竭期
2、临床表现
循环衰竭:血压下降
脉搏微弱
静脉塌陷 出血表现:身遍瘀斑
器官衰竭:呼吸困难 无尿等
大脑缺血:神志不清
第十四页,共61页。
二、休克治疗的原则
(一)一般措施
1、通常取平卧位,必要时头和下肢均抬高20°左右,利于呼吸 和静脉回流,保证脑灌注压力
2.继发感染败血症(晚期)
(四)感染性休克 在感染败血症基础上发生 的休克
第五页,共61页。
一、概述
休克分类(按病因):
(五)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功能障碍,
如严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六)过敏性休克 以微血管扩张通透性 增高为特点的休克, 属I型变态反应
第六页,共61页。
一、概述
休克分类(按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