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昌平区亭自庄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昌平区亭自庄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对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
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如贾湖遗址的龟甲、半坡遗址的陶钵、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的陶尊,这些符号虽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闪现着中华文明的曙光。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献大多是晚商王室于占卜活动中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述文辞,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生活的一个方面。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它历经数千年岁月冲蚀,依然能以其独特的形态、简练的文辞、宏大的体量,确证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社会俗用的隶书开启了汉字隶变楷化的规范之路。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几千年来,汉字体系前后相继、未曾断裂,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随着中国疆域扩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
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无文书簿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
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仿照汉字于10至12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留存下来一批民族语言文献。
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
直到现在,有些汉字系的民族文字还在民间使用,如壮族的方块壮字、白族的传统白文,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
13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
规范汉字是经过整理、由国家发布、在全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字,是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节选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半坡遗址的陶钵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尚不能记录语言文字,但接近早期的文化“密码”。
B.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主要依赖于隶书发生变化和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
C.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开始无本民族文字,随着民族往来不断增加,采用汉字交流和记事。
D.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文字,必须要有在全国通用、经过整理、由国家发布等一系列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汉字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B.文章以考古材料、古代文献作论据,论证汉字为中华文化传承创造稳定条件。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向纵深深入,最后总述并加以强调。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发展情况分析,也有现实生活的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发现的成熟文字系统殷商甲骨文,让今人得以顺利了解商代的历史、生活图景。
B.秦朝实施“书同文”制度,改变“文字异形”局面,在汉字文化发展上是重要转折。
C.因为汉字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所以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许多方面都一脉相通。
D.会盟碑汉藏文字,元朝政府规定用汉楷,足见民族统一历史进程中汉字起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
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
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
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
将东起中东铁
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
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
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
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
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
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
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
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
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
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
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
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
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
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
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
“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
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
”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 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 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 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 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C.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而建筑立面的改造设计又以城市文化
符号为设计手法。
D. 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6.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
迟子建
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
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
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
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
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
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
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
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
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
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
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
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
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而在中国,如果你相隔近二十年再去一座城市,熟悉感会荡然无存,这既说明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说明我们缺乏城市灵魂。
而有老灵魂的城市,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有情的,在遗留的建筑上,能看到它固守传统,又不甘于落伍的痕迹。
到了塞尔维亚,我仿佛相遇了《烟火漫卷》中那些伤痛的人——伤痛又何时分过语言和肤色呢!几位前南老作家,令我肃然起敬,他们朴素得像农夫,脸上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哀伤。
他们对文学的虔敬,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使得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带着可贵的文学温度。
他们脑海中抹不去对战争废墟的记忆,而我们也抹不掉对这片土地一堆废墟的记忆。
尽管穿城而过的多瑙河在雾雨中,不言不语地向前,但伤痛的记忆依然回流,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归国后,我一边写长篇,一边忙公务。
因为筹建黑龙江文学馆,馆陈内容由我牵头负责,所以几乎每周都要主持一次会议,半年时间,召开了近二十场会,展陈大纲数易其稿。
但无论多累,回到家里,我不忘垦殖这块长篇园地,它带给我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
长篇写到三分之二处,我遭遇一个网上恶帖的攻击,选择报案后,虽然心情受到影响,但并未因此停笔。
文学确实是晦暗时刻的闪电,有一股穿透阴霾的力量。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完成。
写完最后一行字,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我沿着狸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
这条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铺设完工后两三年,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
为了防止人们踏入未干透的跑道,施工方将跑道拦起来。
可是六月的一个傍晚,我去散步时,在塑胶跑道发现一只死去的燕子。
燕子的嗅觉难道与人类不一样,把刺鼻的气味当成了芳香剂?它落入塑胶泥潭,翅膀摊开,还是飞翔的姿态,好像要在大地给自己做个美丽标本。
我们在保护人不踏入跑道时,没有想到保护大自然中与我们同生共息的生灵,这一直是人类的悲哀。
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
我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年,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参与者。
任何一块地理概念的区域,都是所有文学写作者的共同资源。
作家不能像某些低等动物那样,以野蛮的撒尿方式圈占领地。
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哈尔滨,它的文学与它的经济一样,是所有乐于来此书写和开拓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在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市,我发现的是一颗露珠。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有较复杂的人生经历,极度贫穷和饥饿的生活使得他给“我”讲的人生故事常常带有伤感的意味。
B. 标题中“塑胶跑道”在文中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包含文明的进步发展,另一方面暗示着对自然生灵的扼杀。
C. 作者反对“文学圈地”的观念,她认为文学资源应是属于文学开拓者们的共享财富,与经济资源有相似性。
D. 在埋藏眼泪的地方,作者最终发现的是露珠,说明血脚印留下的阴霾已全被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驱散。
8. 六段、七段写作者访欧的经历,在文中有何作用?
9. 作者对哈尔滨的认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因东出关,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梁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
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曾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
他拒绝娶有势力的人家的女儿,听说同县孟家的女儿钦慕自己,就向孟家下礼聘娶了孟氏。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
他虽早有隐居之志,但也曾想谋个一官半职,在妻子对他隐居之志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
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敢抬头正视他,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觉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①。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②。
【注】①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
②鸡翘:鸾旗车的俗称。
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是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午后。
B.颔联“泥滑滑”和“马萧萧”对仗,运用叠字,造境别开生面,情趣盎然。
C.“十年长自青衿识”写与项判官相识于青年时,虽相差十岁却亲如兄弟。
D.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情,其中虽穿插典故,但用得精妙贴切,语重心长。
15.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