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十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
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
”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
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
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
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
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
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
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
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
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
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
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
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
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
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
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
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
曲是架构,词是衣服。
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
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
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
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
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
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
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
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
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文山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菌儿自传
高士其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
....,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
这明明是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
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
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
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蝗蚓,一只蜜蜂,一只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
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
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
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
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
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
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
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
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
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
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
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
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_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
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
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
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
“寄生虫就算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的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
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
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辩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
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
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
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期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
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于大
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
我是菌中的一族,菌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
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作菌儿。
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所谓的“闲话”,其实是通过“我”的自述,巧妙暗示“菌儿”小的特点,并用饶有趣味的语言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引述古人命名喜欢用“子”的情况,既生动地说明了“菌”以“儿”命名的原因,也表达了对古人“挟老天爷”恐吓百姓的批评。
C.“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一句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菌儿”又小又轻的特点。
D.“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 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
E.文章结尾几段罗列人们对“菌儿”“胡乱地称呼”,用生动而又科学的语言,纠正了人们对“菌”的错误认识,体现了科普小品的特征。
5.纵观全文,“菌儿”有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十五
1.AE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解析] A项,“包办了”有误,应是“几乎包办”;E项,本文没有抒情。
2.说明方文山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1分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
1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
“引用”是实用类文本常见的表现手法,其主要作用往往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作用,即说明方文山的相貌一般,衬托方文山的才华出众;二是结构作用,即与后文介绍方文山的才华形成对比;三是形式作用,即体现文章的幽默性,引起阅读兴趣。
3.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
如吴宗宪提供机会,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
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
②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
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
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
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
⑦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
概括因素1分,结合文本举例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闻人物的评价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方文山的成功因素可从两大方面着眼:一是客观条件,比如吴宗宪提供机会,与周杰伦搭档,台湾电影行业的现状等;二
是主观因素,即方文山本人的人生经历和个性品质。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方文山的访谈内容,不可过于概括。
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解析] B项,引述古人命名的情况,只是为了突出“菌”小而轻的特点,没有批评古人的意图。
C项,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5.1身躯幼小,单细胞出身,分得快分得多;2没有聚合性,孤单生存,又短又细;3是菌族里最小最轻的一种生物,属于寄生植物;4能参与和把持生命活动,有时会引发疾病。
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圈定本题的答题区间,然后找出与答案相对应的具体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合概括。
6.1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自述”口吻,将艰深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自然清新,引人入胜。
2分2文章段落简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承转自如,给人轻松愉悦之感,易于让人接受。
2分3文章广征博引,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子”“文学”“中医”等多有涉及,点染成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本文写作风格时,应该从多个方面着眼,如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以及内容上的旁征博引。
探究时要结合文本,既说出特点,又说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