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辅导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
辅导练习
第1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

依据下列图片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②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
D、都重视经济建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实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D、主张“多党政治"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的政策重新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并在短时期内即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

邓小平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其中增长最快时期的推动因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C、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

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铸造“伟大的支点”指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
A、集体企业
B、国有企业
C、私营企业
D、资产重组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概括来说,党带领中国人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二是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

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三大改造和南京解放
D、开国大典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公布了征集到的流行语,如:“下海、农民工、上网、炒股、汉堡、科学发展观……”若给这些流行语定一个最准确、合理的主题,应该是( )
A、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B、加入世贸市场经济
C、对外交流大国崛起
D、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答案】:
【解析】:
右图反映了1978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家庭收入不断增长变化的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A、土地改革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颁布到改革开放后颁布新宪法相距约( )
A、10年
B、20年
C、30年
D、40年
【答案】:
【解析】: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有这样一份档案,请你仔细阅读,然后分析下表中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
A、新中国成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土地改革完成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党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答案】:
【解析】:
第15题【问答题】
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外改革历史,可以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观察图像,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1)图1描绘了俄国被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图2为“明治初期的小学”。

该图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该措施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3)图3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出现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
【解析】:
第16题【问答题】
八年级某同学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与他一起进行探究。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

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1972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最壮丽的篇章。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所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以谁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开创的?(3)材料三中所述的“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以谁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开创的?(4)纵观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的历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7题【材料分析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逐步退出我国历史舞台。

股票开始发行并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居民家庭。

材料二: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中的“四大件”:在20世纪50﹣70年代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80﹣90年代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21世纪以来是智能手机、电脑、汽车、楼房。

据材料一,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股票”的发行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实行了哪些措施?
【答案】:
【解析】:
第18题【材料分析题】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

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材料一:1842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展示三:新时期改革开放篇】
材料一中“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突出成就表现为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

(举出两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设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在哪里?
【答案】:
【解析】:
第19题【材料分析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正确指导实践。

”请根据这一哲学理论作答:
材料一: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材料四: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邓小平
请根据材料一,二给这三幅图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什么时候在哪次重要会议上确立的?
材料一中提到“实行改革”,请根据材料三图片说出在实践中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写出两个即可)
请列举当时四个特区中所属福建的经济特区。

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答案】:
【解析】:
第20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
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第21题【材料分析题】
某班在十九大之后开展“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主题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

中国国门的钥匙,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自己手里。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原来享有的种种特权,被取消。

耀武扬威的洋人得以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国内社会生活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中,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新中国结束了这种状况,人民当家做了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使已解放的广大地区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

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可以通盘筹划,可以一直贯彻到基层,密切协作,一致行动。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而没有实现过的局面。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材料一是某组同学活动中阅读书目——《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目录节选,请按照时间的正确顺序排列。

(填写字母即可)
材料二中的图片是某同学选用的一幅汇报图片,该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概括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某组同学在制作汇报成果时按下列四个主题分类,选用了材料三中的图片。

请任选其中一个主题,运用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说明图片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第22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世界上还有谁,能让十亿农民一年之内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世界上还有谁,能让一座小渔村一夜间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世界上还有谁,能让中国的14个沿海城市在三年内就变成了座座金山;世界上还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它的成功运用,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邓小平纪念堂的一段留言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

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留言,反映了邓小平有哪些制度改革创新?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理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
【答案】:
【解析】:
第23题【综合题】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013年,国家在农业方面又有重大变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生了多次变革,请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建国以来农村的哪四次变革?
图片一中的改革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图片二中对农业改造的实质是变私有制为什么所有制?
图片三中的事件给我们什么教训?
图片四中的合同书是哪一年签署的?合同书对该生产队农民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第24题【综合题】
先进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写出20世纪以来中国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______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______是指导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

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光辉旗帜的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5题【列举题】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______。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______。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______。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______。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