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雷暴分布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雷暴分布特征分析
李松如;刘晓东;杨俊远
【摘要】基于1971—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6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
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6.4d,呈南北多中部少的
纬向型特征;37年来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平均下降幅度为1.435 d/10a;
该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5—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3个月占73.5%;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呼和浩特地区雷暴具有2、3年和4年的短
周期及12、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其中以长周%Using the observational thunderstorm data of 9 weather stations in Hohhot from 1971 to 2007 years,the thunderstorm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wav
【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
【年(卷),期】2011(000)003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小波分析
【作者】李松如;刘晓东;杨俊远
【作者单位】内蒙古雷电预警防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雷电预警
防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包头市气象局,内蒙古包头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6
引言
雷暴作为一种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常常造成人畜雷击伤亡、毁坏建筑物、电力和通信设施、酿成森林火灾等,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各地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1-5],结果大部分显示雷暴日数均有减少的变化趋势;但针对呼和浩特地区雷暴的长序列气候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很少。
本文利用1971—2007年常规气象站资料对雷暴的活动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呼和浩特地区雷暴日数的变化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6-7]。
1 资料及方法
按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把某站听到有雷声的一个观测日叫做雷暴日。
本文所用资料为呼和浩特地区6个气象站1971—2007年37a雷暴日数资料。
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法和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方法。
气候倾向率方法进行趋势分析[8],即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趋势变化:y=a+bx,10×b为气候倾向率,并用t检验法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
小波分析能将气象时间序列曲线分解成交织在一起的多尺度成分,并对不同尺度成分采用相应粗细的时域取样步长,从而能不断聚焦到曲线的任意细节[9]。
气象中常用的Morlet小波是最常用的复值基小波,函数为:
2 雷暴气候特征
2.1 空间分布特征
从1971—2007年呼和浩特地区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看,雷暴日数在21~56d之间。
其中武川站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达41.1d/a;托克托站最少,为31.4d/a。
图1显示,呼和浩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南北部多中部少特征,表现为
较好的纬向型,北、中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0d左右。
图1 呼和浩特地区1971—2007年年平均雷暴日分布
2.2 年际变化特征
2.2.1 年际变化差异大
呼和浩特地区6测站近37a平均共出现1347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36.4d。
近37d来呼和浩特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减少,雷暴出现最多的是1982
年武川站和1992年清水河站,有56个雷暴日;出现最少的是2001年托克托站,只有18个雷暴日,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3倍多,说明该地区雷暴日数年际间相差较大。
2.2.2 阶段性变化较明显
该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在年平均线以上变化(见图2),
并在70年代初(1973年)达到最高峰(45.8d),然后逐年下降,到2001年达到最低值(25.2d)。
37a中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36d的有21a,占56.8%,大部分出现
在90年代以前;但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这与我区平均和其他地区雷暴日气候特征年变化减少趋势一致 [10-11],但下降趋势幅度较小。
图2 呼和浩特地区1971—2007年平均雷暴日数逐年变化曲线
2.2.3 减少趋势较明显
呼和浩特地区6测站雷暴的气候趋势系数除清水河站其他都小于零(表1),清水
河测站气候趋势系数0.0447,该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每10年大约增加为0.29d。
托克托、武川、和林格尔测站气候倾向率较大,说明这些地区雷暴日减少较多。
其
平均的气候倾向率为-1.435d/10 a,也就是说该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近1.5 d。
表1 呼和浩特6个测站年雷暴日数气候变化参数测站气候倾向率/10 b 气候趋势
系数/r呼和浩特 -1.439 -0.2956土默特左旗 -0.612 -0.1039托克托 -2.122 -
0.4264武川 -2.636 -0.4074和林格尔 -2.091 -0.3751清水河 0.292 0.0447
2.3 季节变化特征
呼和浩特地区雷暴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雷暴多出现在夏季。
雷暴发生频率最高在6、7、8月,平均雷暴日数为7.73、10.28d和8.75d,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1.2%、28.3%和24.0%;5—9月累计雷暴日数为34.5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4.7%。
图3中显示了各站雷暴季节分布共同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即峰值均出现在
盛夏7月;其中武川雷暴日多达12.0d,托克托最少达9.5d。
从各代表站月雷暴频
次曲线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地区各月雷暴由南北向中部递减。
从月变化来看,每年
5月开始雷暴日数逐渐增多,7月份达到最多后逐渐减少,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雷暴日数最少,月平均雷暴日数在1.0d以下。
图3 呼和浩特地区6个测站1971—2007年雷暴日数月际变化
3 小波分析
为了更好分析呼和浩特地区6个测站年雷暴日序列的震荡规律和局部特征,利用
该区域的年雷暴日资料进行Morlet小波分析(见图4),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
6站雷暴日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结构。
在37a整个时域中,6个测站平均雷暴日在
20a和12a尺度上正负闭合中心均较明显,表明雷暴日数序列在该时间尺度下交替
振荡显著,雷暴存在22a和12a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对应雷暴12a的变化周期可知,1971—2007年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雷暴偏多期和2个雷暴偏少期,多雷暴时段为1971—1980、1987—1993、2002—2007年。
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雷暴
年际变化存在2、3a和4a左右的短周期,短周期性变化具有局部化特征,2a周期主要表现为七八十年代;在90年代存在4a左右的周期,从2000年变为3a左右的
周期。
图4 1971—2007年雷暴日序列Morlet小波分析
4 结论
(1)呼和浩特地区37a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6.4d,呈南北部多中部少的纬向型特征;北部武川地区最多,年平均值为41.1d,中部托克托地区相对较小,为31.4d。
(2)呼和浩特地区雷暴年际变化较大,自1971—2007年雷暴日数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每10a雷暴日数减少近1.5d。
(3)呼和浩特地区全年3—11月均有雷暴出现,集中出现在5—9月的5个月中;夏季雷暴日数约占全年总日数的73.5%左右,冬季几乎没有雷暴出现。
(4)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内蒙古呼和浩特雷暴具有2a、3a和4a的短周期和
12a、20a的长周期震荡变化,长周期震荡贯穿在整个37a里,正负中心交替出现,而在七八十年代以2a短周期震荡为主,在90年代表现为4a左右的周期,从2000年变为3a左右的周期震荡变化。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敏峰,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56,162.
[2]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21(3):299-307.
[3]蔡新玲,刘宇,康岚,等.陕西省雷暴的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2004(23):18-123.
[4]郭冬艳,辛吉武,吴胜安,等.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4):405-409.
[5]朱飙,王振会,李春华,等.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6):849-852.
[6]刘晓东,杨旭东,冯旭宇,等.多普勒天气雷达综合防雷安全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
术,2010,6(3):138-142.
[7]刘晓东,冯旭宇.建设项目防雷设计技术评价探讨[J].电气应用,2008,27(15):26-29.
[8]董霖.MATLAB使用详解:基础、开发及工程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48-659.
[9]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26-145.
[10]刘晓东,张其林,冯旭宇,等.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2):119-124.
[11]刘晓东,冯旭宇,卢士庆,等.神州飞船发射与回收场雷暴活动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41(4):361-366.。